黄河意象的国势寄寓

来源 :艺术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jun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寄托民族文化情感的载体,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礼赞的对象。在每一时期,都有黄河题材的经典文化作品问世,在盛唐时期李白、刘禹锡、王之涣等诗人用最优美的诗句赞美她;在民族危亡之际,光未然、冼星海谱写了《黄河大合唱》来激发和凝聚民族的抗日斗志;及至当代,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画家谢瑞阶、王西京、宋雨桂、冯大中、苗重安、张凭等人都以黄河壶口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深情刻画了黄河的壮美宏阔,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磅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这些宏幅巨制都是我们国之艺术瑰宝,也是画家呕心沥血的扛鼎作品,更是可以载入中国绘画史册的经典之作。
  诸位大家的作品虽然都以黄河壶口为描摹对象,但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画家谢瑞阶的《黄河壶口》、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宋雨桂(与王宏合作)的《黄河雄姿》、苗重安的《民族之魂》、张凭的《黄流怒涛》所表现的瀑布都是从下往上看,以仰视和平视的角度以高远法逐步向上推进,而冯大中的《黄河朝晖》与其他五幅黄河作品相比较,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有着较大的突破,正如画家在落款题字中所言:“尽力与他人的构图区别开,用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壶口瀑布。”
  首先,冯大中的《黄河朝晖》在构图上有较大创新。画面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的、俯瞰的、散点透视的方式构图,是以空中或登高望远的视角所能看到的黄河壶口的全景式构图。这种前无古人的构图方法的优点:一是能从画的顶端的、接天而来的洪流中,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二是从上往下俯瞰,由四个方向流向壶口画心的瀑布在画面的中部激起一片升腾的水雾,使人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和气吞山河的壮美之势;三是画家巧妙地在画的右侧,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了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及“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浩荡荡之势。画的散点透视法,画家是站在画中间位置的高处,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远的散点构图,再以瞰视法突出壶口瀑布的“壶”字意来。从中间往上看,然后再往下看,再往远看,山水画的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苍茫迷远法都拿来为他所用,此乃国画构图的集大成。冯大中的《黄河朝晖》从整体看该幅作品的形制既是巨幅横幅,又有巨幅长卷的意味,这种构图和形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习惯有着高度的契合。
  其次,冯大中的《黄河朝晖》在技法、光色及空间运用上有着较大突破。一是远处的山根虽笔墨不多,却以变化的墨色挤留出左低右高、浪涛奔流的汹涌之势。画面左边少量富有体量感的岩石与汹涌澎湃的流水形成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藝术烘托效果。画面基本虚化了壶口岩石部分,重点表现了水的烟波浩渺,这是画家意象和意念中的黄河;二是黄河本身含有大量的泥沙,颜色浑浊,为了追求清新淡雅及海晏河清的艺术效果,画家用画虎的设色方法,刻意用较淡的赭石来渲染水的浪花和波纹,且在赭石中加入少许墨色,避免了赭石的火气,这种柔和淡雅的色调,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特质和美感,又能体现母亲河的温良胸襟;三是为了拉开河流的淡色与中部水雾的色阶,突出水雾的明亮清澈,在画面左下方的河流中画出了阳光照射下的云彩的斑驳投影,被云彩遮盖的河流颜色明显变暗、变蓝,这个暗蓝色部分与其他部分尤其是与中部的水雾拉开了较大色差,使浪花奔涌的河流多了几分亮度。近处的蓝色调子更增加了色彩的寒暖对比,使中景的浪涛朝晖感更强烈,同时也烘托出瀑布下升腾的水雾在阳光照射后幻化出的五光十色和依稀可见的彩虹,突出了瀑布的临渊高深。仿佛能听到瀑布飞流直下的山呼海啸般的轰鸣之声,从而达到摄人心魄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四是画面的大部分水流采用的是长线勾勒与墨块、色块相结合的方法画出水的浪花与动感,这与大的墨块画出的巨浪相比,更贴近壶口水流的实际,因为浪高与水深是成正比的。如果浪画的过高过大,那就不是黄河,而是大海,在壶口的上部山梁之上水不可能太深,故,浪也不可能太大,所以,冯大中的画浪方法既体现了黄河壶口水流的汹涌澎湃,又符合此处水文的客观实际,是具象与意象的完美结合。
  最后,冯大中的《黄河朝晖》在主题挖掘上有时代新意。笔墨当随时代,历史上描写黄河题材的国画作品鲜有,就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响的重量级作品而言,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画家对黄河创作的理解与精神追求。冯大中的黄河体现了壶口水流的整体风貌,而不仅仅是画高悬的瀑布,《黄河朝晖》是高空俯瞰的大场景、高难度的全景式大制作,特别是从四个方向流向壶口画心的洪流,象征着四海归一,象征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迈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正如王向峰先生在《黄河朝晖》题跋中写的:“黄河流经千秋万代,塑就炎黄子孙坚韧不拔之民族品性;铸成华夏儿女汇聚合心之砥砺操行。周秦汉唐大国风华由此兴起,民族民主革命圣地应运生成。”因此,我认为冯大中先生的作品《黄河朝晖》,无论从思想性、时代性或是从艺术性方面考量,都是前无古人的、里程碑式的殿堂级作品。
  冯大中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令人震撼的黄河巨制,一是他有很好的山水画功底,1984年他与宋雨桂合作的《苏醒》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二是他有很好的文学修为,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全面深入的研究,且在古风、近体诗和格律诗创作方面颇有成就,已出版《冯大中诗钞》和即将出版《冯大中诗钞续集》。这正如诗人丁茫先生所说:“当下会写诗的往往不会画画,会画画的往往不会写诗,冯大中是当前少有的既会画画,又会写诗的大家”。亦如著名学者王向峰先生所评:“大中先生如果没有诗家素质、诗作才华……就没有现在这样高度的艺术成就”。[1]黄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被人格化和诗化的黄河,冯大中的《黄河朝晖》就是高格调的人格与诗化的有效结合。当然,任何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冯大中先生曾表示,他如果再画黄河,一定会更加完美。我们在翘首以待!
  【作者简介】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建亭:江苏南京收藏家。
  注释:
  [1]王向峰:《书画心源始于诗—序〈大中诗钞〉》,冯大中:《大中诗钞》,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11页。
  (责任编辑 杨 雪)
其他文献
青春片一直是台湾电影中最突出的类型,正如杨德昌所言:“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新世纪以来,青春片已成为台湾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在台湾最卖座的前5部本土电影中,有4部属于青春片;综合来看,也要数青春片在各电影类型中票房最高、投资收益最好,其中,恋爱主题的青春偶像电影尤其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在韩国,以现代青年男女恋爱为主的浪漫爱情电影历来广受市场认可,这让台湾青春偶像电影在韩国市场获
期刊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运动兴起,诗歌也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新诗逐渐发展壮大,有以胡适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诗如作文”的散文化诗歌,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意绪化自我诗歌创作,有新月派诗人“戴着镣铐起舞”式的诗歌实验,等等。相比于这些诗歌探索,李金发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李金发式”的独特诗歌语言,这是对传统新诗的挑战,也是对创作理念的探索与创新。李金发的诗歌位
期刊
言情话语拥有丰富的文学“土壤”,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演绎而来,呈现于传统戏曲、才子佳人剧中,又逐渐作为一种社会言情传统出现在戏剧、电视、电影中,可以说,言情话语在当下已然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言情话语自有其一派特色,因为具有极大的文艺包容性,使它可以结合多种叙事元素,形成兼具启蒙思想、娱乐大众、唤醒情感的社会性文本。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言情话语的意义也在不断被更新,本文
期刊
冯大中是我国以画虎名世的国画大家,他所创作的老虎艺术形象,不是称王称霸、凶猛无敌的林中王者,而是把兽虎人性化和社会化,借虎态、虎情传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感,他笔下的虎形、虎态既威武、雄健,又温和、善良、敦厚,令人既敬畏又热爱,赋有我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气。在大中的虎画中老虎也不是被人类征服被关在笼中观赏的对象,而是自由自在的活动于天地山水间,与自然和睦相处融为一体,享受着和平、宁静、安逸的美好
期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视域中来谈短篇小说,不能不从胡适那篇发表于1918年的《论短篇小说》谈起。这篇文章不仅在新文学视野下首次集中论述了短篇小说,而且还将之提呈为新文学的重要文体。文中胡适在批评了中国文人对短篇小说的无知后,便抛出了自己的定义:“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意味着短篇小说对谋篇布局的讲究,“凡可拉长
期刊
“90后”作者王占黑的首部小说集《空响炮》由她在复旦中文系读书时的导师张新颖写序,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看似平常却颇耐人寻味:“倘若读者有耐心,或许会感受到一些什么,在心里留下一些什么,哪怕只是有趣——它们确实是些有趣的故事,也好。”若再联想起王占黑对把自己的小说归入“底层文学”的忧惧,反复强调自己对日常的、平庸的生活的喜爱和笔下“街道英雄”的“反英雄化”,以此抗拒被某些已成定式的崇高感和意义场收编,张
期刊
言情叙事不断地吟咏与积淀,成为文艺创作的“集体无意识”。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几乎囊括了传奇、话本、弹词、章回小说、相声剧、现代舞等所有的文艺样式;经历了从口传到文本记录、从舞台到影视的创作过程;经历了解构、重构到再建构的文化内涵流变。《白蛇传》虽历经多个版本、多种体裁的传承,无外乎“情”的主题探询,但“言”的方式,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却各有偏重及取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旨趣。起初,在人妖恋
期刊
隐藏在“短篇小说的体制与限制”这个题目背后有一个观点,即认为短篇小说因为自己体制的特殊性必然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来想去,除开篇幅有限不允许太啰嗦外,其余任何一个可能的限制和局限,似乎都有例外,无法绝对化。作家朱山坡就曾为短篇小说抱不平,他直言说:“短篇小说没有问题,因为长篇小说有的故事、人物、想象力、批判性、寓言性、现代性,短篇小说也有,而短篇小说所拥有的凝练犀利的语言、斑驳隽永的蕴味、势大力沉
期刊
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一定是当下最好斗的乐评人。他无所不读,他无人不批,他大张旗鼓地发布其立场。在我们时代那几场最具争议、最有影响的音乐论战中,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众所周知,早期音乐运动提出,后人排演经典作品,要以还原为标准,因此而引发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他站在舞台中央,指出所谓原汁原味的演出,不过是重要的、现代的演绎。他批评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歌剧《
期刊
自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之上,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已历经百年。相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言,百年光阴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刹,然而这一百年中小说却逢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不入流的细微末技一跃成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最早提出了“九流十家”的说法,其中九流包含儒、道、墨、法、民、农、杂、阴阳和纵横共九派,这不入流的第十家便是小说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