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淋巴瘤核形态测量和增殖率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c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9例皮肤恶性淋巴瘤(CML)和7例皮肤淋巴样细胞浸润性疾病(CLI)中各例同一皮肤活检石蜡包埋标本同时回顾性检测核形态和增殖率,结果示统计学上CML的核体积(NVs)、银染核仁组成区蛋白计数(AgNOR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10)指数(PC10Is)与CLI的差异有权显著意义。NVs和PC10Is与患者死亡相关。NVs与AgNORs也相关。

其他文献
用改良酶联免疫斑点15试验(简称M-Dot-ELISA)对麻风家内接触者(HC)血清进行了麻风杆菌特异性酚酚糖脂I(PGL-I)抗原检测。75例HC均经麻风杆菌明胶微粒凝集试验(ML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为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结果表明:①75例HC中抗原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21%.接触多菌型麻风(MB)者的抗原阳性率(28%)明显高于接触少菌型麻风(PB)者(0%),两
用病毒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了玫瑰糠疹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期患者血清抗柯萨奇B组病毒特异性Ig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中和试验和病毒分离都证明患者体内有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这些结果提示,玫瑰糠疹的发病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的原因是柯萨奇B组病毒与其相应抗体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我们曾观察银屑病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SCE)和rRNA基因活性的变化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152,发现银屑病存在遗传不稳定性和rRNA基因活性的异常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探讨了银屑病的不同病情活动性、病程长短及皮损面积大小与自发SCE及银染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银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Ag-AA)的关系.
我们于1992年10月~1993年6月用仙人掌糊治疗20例带状疱疹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硬红斑(EI)皮损内有大量单一核细胞浸润,故观察皮损内浸润细胞性质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有较大意义.我们应用四种单克隆抗体借助亲和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酶复合物(ABC)技术对6例EI皮损内浸润淋巴细胞免疫组化表现型进行了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EI的发病机理.
期刊
我们于1994年1月至3月,应用第三军医大学研制、中外合资成都泉源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舒尔阴洗液,门诊治疗皮肤病患者105例,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我们对三种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共96例患者血清中维生素E(VitE)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和方法(一)病例;96例中住院患者41例,门诊患者55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14~73岁,平均39.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