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国宝担些骂名怕什么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北京政变,溥仪出宫。次年,紫禁城被改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
  当时的激进者视故宫为“封建王朝之逆产”,主张废弃;短视者则盯上故宫文物,惦记着将其拍卖。张学良算是有眼光的,力挺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还与易培基、蔡元培、蒋介石等被选为“临时董事会”21位董事之一。
  1927年,张作霖成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同年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张学良仍被聘为委员。当时的他身挂数职,故宫的事务不能完全兼顾,但仍分外上心,若无法参加相关会议则必写假条。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故宫,重新任命理事,张学良依旧在列。
  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在首任院长易培基的大力整顿下,故宫博物院终于步入正轨。
  这一时期,张学良的仕途也春风得意,酷爱传统文化的他,得空便到故宫欣赏书画,跟工作人员热络得很,也常在此招待国内外宾朋。
  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张学良变成了“不抵抗将军”。随后,日军觊觎关内,故宫文物如何妥善保藏也提上了日程。
  易培基等人支持将文物南迁,但遭到了激烈的反对。1932年,北平政务委员会的第一项议程竟是“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易培基闻讯马上致电张学良,希望他能够阻止。
  张学良阻止了这项议程,但这让他本就黑化的公众形象进一步跌向谷底。文物南迁之议被媒体披露后,京城炸了锅,民众觉得,大敌当前先想着挪动文物,未免有重物轻人之嫌。胡适担心文物一散难聚,寄希望于国际监督;鲁迅也讽刺道:“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最激进的是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他“誓与国宝共存亡”,甚至给支持南迁者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扬言要用武力阻止南迁。
  但在故宫文物博物院内部,懂行的人却不能这么愤青。当时,北京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被洋兵洗劫两次,珍贵文物大量散失。殷鉴未远,现在若不及时将文物迁走,难道等着日军再来抢光?舆论重压下,张学良做出支持文物南迁的选择并不容易。
  故宫工作人员反复研究如何打包文物时,张学良特意交代制作大量坚固的木箱,以满足战时转运文物的需要。经过共同努力,1932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了文物南迁的议程。
  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从清点装箱开始,张学良就派来军警监负责护卫。故宫博物院精选了20多万件名人真迹、器具古玩、图书文献等共13427箱出64包,作为第一批南迁文物,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随着华北局势日益危急,支持文物南迁逐渐成为主流意见,但那些反对者仍放话:只要文物列车启运,就在铁路沿线埋炸弹,炸毁列车。由于反对南迁的势力联络工会抵制,原计划1933年1月31日开始的文物南迁被迫推迟。
  為保证文物顺利运出,2月5日夜,张学良下令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实行戒严,并拘禁了一批反对者。第一批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沿途军警林立,张学良派来军队全程护送。文物列车上,除了故宫押运人员外,还有张学良派来的一百多名荷枪实弹的宪兵和警察,车顶架着机枪。次日凌晨,列车秘密启程。
  南迁之路,危机四伏。直到文物列车出京10天后,张学良才将那些反对者释放。南迁过程中,白天封存,晚上押运,沿途火车站要对文物列车优先放行,在重要关口熄灯。每到一站,都有当地政府派员上车招呼。
  日本关东军一直在打探文物的下落,企图在南迁途中派飞机轰炸,因无法得到准确消息,该计划未能得逞。在徐州一带,文物列车还遭到土匪拦截,幸好军队护卫将土匪击溃。当五批文物终于南迁之后,随着形势日益危急,最终又分三路辗转西迁至四川。其中有一批文物刚离开南京,就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至少在1000万件以上,但故宫文物由于及时转移,几乎没有损失。故宫文物在南迁过程中,还曾数次赴国外举办专题展览,向世界宣扬了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增进了战时盟国之间的友谊。故宫文物的保护过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于抗战精神的形成、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命运弄人,为保护文物鞠躬尽瘁的易培基在文物南迁过程中被人诬陷,不幸含冤逝世;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遭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他们没有机会继续关心故宫文物未来的命运。
  如今看来,张学良在故宫文物南迁一事上,显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功莫大焉。
  编辑/小荷
  孟浩然
  应试归来,大家看我这篇试帖诗写得如何:“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王维@李白
  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
  岑参,老孟真牛!
  杜甫:孟老师,久仰了,大爱您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李白回复杜甫;晕,那是孟郊,还没出生呢,你穿越吗?
  王维;孟兄,写得不错,要有信心。
  孟浩然回复王维,别说了,考试已经挂了……
  李隆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朕是知道你的,孟卿好好努力,看好你哦。
  孟浩然回复李隆基:谢陛下隆恩,臣肝脑涂地无以回报。
  王昌龄:叩见陛下!
  高适:叩见陛下!
  岑参:叩见陛下!
  杨玉环:太白先生何时进宫?等你的大作。
  李隆基:力士那奴才还没传旨吗?
  李白回复李隆基:臣惶恐,已接旨,正从华山往回赶。
其他文献
宋庆龄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是在1894年。那一年,孙中山28岁,庆龄1岁。  作为孙中山革命先驱战友宋嘉树的女儿,她从小就知道孙先生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英雄,而父亲则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她在美国留学时,当地报纸发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消息,她和妹妹美龄激动地扯下清朝的龙旗,扔在地上用脚用力地踩。年幼的美龄挥舞着拳头,涨紫着脸高喊:“打倒——龙!打倒皇帝!”她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五色旗,挂在原先龙旗
廖静文在报考文工团时,曾唱过一首歌《初恋》。她没有谈过恋爱,甚至都没有和男人拉过手,但她唱这首歌时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这仿佛是一个预兆,年轻的她没有想到,就在唱完这首歌后不久,她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初恋。  1939年,廖静文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广西桂林考大学。可是她坐的火车因遭到日军轰炸停开了,她被耽搁在路上。等她赶到桂林,大学报名的日期已经过了。廖静文只得想办法在桂林找工作以安身。这时,
如果要评选唐肃宗时期的国民偶像,荥阳(今属河南郑州)青年李揆当之无愧:首先,李家世代为官,李揆一出生就生活优渥;其次,李揆本人“美风仪”,是标准的帅哥;第三,李揆学识渊博。三大硬件加身,李揆想不火都难,连唐肃宗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他进入官场后,因为文采出众,被钦点为文字秘书(中书舍人)。  有一回,朝廷有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奉命到地方任职,唐肃宗自然要前来送别。但送别当天,唐肃宗竟因没有提前准备好说辞,
上期回顾:满山用第二颗子弹给日本老兵治疗伤腿,子弹仅剩下最后一颗了。  4  “嘿,你疼死了吗?……疼,也能死人吗?”满山凑近老兵,小心地碰碰他。  老兵斜靠着树干,没动。他的呼吸停止了,或者太虚弱。满山看不到他喘气的迹象。  “这就死了?我没想弄死你,你要我这样干的,你得承认吧?”满山站起来,歉疚地看着老兵。就算老兵死了,他的魂也没走远,能听见他的解释。  “@#¥%……”老兵的嘴角突然抖动一下
醉酒误事,人人皆知。酒鬼们也知道贪杯没什么好处。于是,在家人或朋友的监督下,他们便发誓要戒酒,但是效果往往不怎么样。  清代笔记《嘻谈续录》中收录了一则戒酒的故事,妙趣横生。笔记的作者没有记录主人公的姓名,估计是个小人物。此人嗜酒如命,每天都处在醉乡之中。亲朋好友实在不忍心看他被酒糟蹋身体,便劝他戒酒。他对亲友说:  “我本来是要戒酒的,但是我儿子外出未归,我每分每秒都盼望他回来,只好借酒消愁,缓
一位网友称自己非常喜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总想再续两句,但恨才华不够,于是求助网友。这句诗的原句是唐朝大V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文意可喜、可悲、可豪放、可婉约。网友们纷纷接力,妙语连珠,让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  @夜帝王NW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小编有话说:土豪,何必浪费好酒?都送给我吧!  @马旗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脚踏星汉履,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38岁的明英宗病重不治,龙驭宾天。四天之后,18岁的皇太子即位,是为明宪宗。18岁的明宪宗放到现在也就是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是真正的少主。主少则必定国疑,臣子们肯定会怀疑这位少年天子的执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宪宗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树立威信、稳固地位。令明宪宗欣喜的是,此时突然爆发的“王纶事件”为正犯瞌睡的他及时地送来了枕头。  王纶当时的官职是东宫典玺局局丞,通俗地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曹军运粮补给越来越困难,出现了缺粮现象,曹操便令督军校尉夏侯渊督运其他地区的军粮到官渡。夏侯渊不敢怠慢,立即多方筹措,很快就筹集够了粮草。只是在押送过程中,夏侯渊由于没有做好保密工作被人偷袭,粮食全被抢走了。  曹操听闻粮食丢失是因为夏侯渊疏忽大意导致的,异常恼怒,非要杀了夏侯渊。曹操手下谋士都认为夏侯渊既能征战又能搞后勤,是个难得的将才,纷纷献
福建上杭县(今属福建龙岩)的华氏是个大家族,然而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岩(yan,“岩”的异体字)家的这一支到华岩父亲这代已经有五世没有功名,家道早就衰落了。为了重振家声,父亲每日辛苦操劳,希望能多挣点儿钱,供华岩读书。华岩是德字辈,父亲为他起名德嵩,等他到了上私塾的年纪,就让他到族中的蒙馆就读。显然,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山岳那样被人仰视的人。  华苗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很聪慧,也极其懂事、谨
虽然现在穿越故事大行其道,但是没有一名吃货愿意穿越——因为古代的食物实在无法下咽啊!幸亏有古代这些体贴的农民伯伯和科学家,辛勤地改良了那些看着就不好吃的东西,让它们慢慢地好吃起来……  没错,这个像手雷一样的东西就是香蕉!最早没有经过人类优化和培育的野生香蕉是这样的:肉少、籽又多又硬……  现存最古老的野生香蕉品种生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结出的香蕉就是这让人心酸的小样:  后来经过上千年的优化,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