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路径探索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之都”引发的设计教育构想
  今天,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一员的深圳,正以无比饱满的激情演绎着作为“设计之都”的骄傲。深圳的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早已成为了优良设计的代名词,不仅在中国设计界展现出翘楚之势,而且在国际化视野中也彰显出了卓越魅力。
  可是,深圳毕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设计之都”荣誉的赢取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肯定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年来在设计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但也对深圳设计新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文明表现形式之一的设计行为,只有经历历史的蹉跎沉淀才能以文化表征的形态起到真正推动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意义。 如果深圳不能适时打造出一套具有内在联系且能够自我循环的传承体系,那么“设计之都”的美誉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潜在危机,就设计教育工作而言,就必须从人才建设上着手,从本土设计师的培养抓起。只有在“教育服务于区域产业,产业促进教育”的模式形成时,深圳才能够切实担当起“设计之都”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名誉上获得“设计之都”的称号。
  以此为初衷,作为深圳最早建立的设计学院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最终建立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此中心筹建的目的,便是通过专家、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参与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快速了解设计前沿信息,丰富和提升师生团队设计技能,为深圳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最直接且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案例,并深入研究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内在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未来设计教育的影响。(图1~图4)
  为了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的工作富有时效性和学术高度,本中心以“子工作室”的模式具体施行。每个子工作室由国内知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家或设计机构领衔,这是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探索,同时也将丰富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现在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下设7个创意子工作室,分别为:享誉国内外的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领衔的“GDC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的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领衔的“腾讯CDC数字媒体创意工作室”;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黄建成教授领衔的“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平面设计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肖勇教授领衔的“肖勇设计创意工作室”;著名工艺美术家刘子龙先生领衔的“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以及由知名室内建筑师李瑞麟先生领衔的“室内空间设计创意工作室”、中国知名时尚首饰设计公司TTF总裁吴峰华领衔的“TTF时尚首饰创意工作室”。这七个创意工作室的确立是多次评估和考量的结果,其覆盖范围基本涵括了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的优势领域,体现了深圳设计教育与本土创意产业经济对接的强烈意愿。
  二、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展开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建立以来,每个子工作室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由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其主题中城市的所指便是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的深圳。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共10所院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他们包括中央美术学院7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作为东道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图5)
  年轻的“设计之都”——深圳带给全国各地师生们的印象究竟若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在学术中同样是适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设计师们将如何用自己的设计言语去描述深圳,是此次工作坊开展的最核心的问题。
  三、“城市印象”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于2013年5月20日上午9时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正式拉开帷幕。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10所院校的师生们齐聚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会议室,听取了工作坊导师肖勇教授关于本次工作坊的开题报告。(图6)
  在开题报告之前,有一个颇为重要的环节。肖勇教授问询了在座的师生中谁是首次来到深圳。这个细节一方面显示了肖勇教授的严谨,另一方面会大大有助于我们从多个不同面向去理解和分析深圳对于外界人士所形成的城市印象。随后,在肖勇教授的主持下,各个院校的带队老师对自己所带的团队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将为之后的各院校团队打散重组减少陌生感,有助于不同院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此后,肖勇教授针对“城市印象”工作坊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解释。此次工作坊将打乱10所院校的师生顺序,按照 “深圳符号”、“视觉深圳”、“深圳人/深圳设计师”、“深圳:24小时”、“深圳360度”、“动态深圳”、“时尚深圳”的子课题展开;每个小组将得到其中的一个命题作为工作目标。这7个选题其实是一种思路的导引,比如“深圳人/深圳设计师”这个选题,其实已经揭示了深圳城市印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面向,即深圳人与设计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设计之都”的特殊性所致。
  在分组时,肖勇教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图7)但每组原则上不得出现来自同一院校的师生,且每组人数需控制在5-7人之间。他希望通过这个形式令大家能够营建出一种和谐且能够相互协调的崭新组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作品。(图8)关于作品形式,肖勇教授特意指出不限于平面设计领域,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组别的特点创作出插画、摄影、拼贴、装置、影像、动态以及各类形式不限的设计作品,但是每一组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并以A3草图记录每天的工作动态。(图9)这个安排体现了当下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跨界”特征,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关于最终的工作结果,肖勇教授提出必须包括作品展示、ppt汇报以及多媒体演示(5-10分钟)共3项内容。在开题报告结束后,重新分组所形成的7个工作组便开始了工作。每个小组将独立运行,但每个小组必须指定一位专员完成通讯稿,并将每日工作进程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时展现。这个环节非常具有独创性,基于网络共享的实时展现良性刺激了各小组的工作状态,也为最终的作品成果回顾留下了清晰的工作脉络。
  “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开展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化格局,无论在人员组成、选题情况还是工作地点和工作方法方面都给予了参与项目的师生以较高的自由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家才有可能真正的去用心感受深圳的印象,而不是在传统教学的固有框框中人云亦云。在深圳这个开放的前沿城市,这或许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
  四、工作坊开展中导师控场的重要性
  如果有针对性地就工作坊进行系统分析便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坊开展的最终成果和效率取决于导师对整个工作坊氛围的控制能力。要令那些此前对深圳没有任何实际接触的师生打破思维困惑、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是需要导师进行指引的。(图10~图11)因此,在工作坊开展的第1天,肖勇教授就提出了“感受”、“发现”、“体验”、“探究”、“寻找”、“捕捉”、“分析”、“整合”、“创新”9个关键词,希望大家由此打开思路,为形成“印象”做好准备。此后,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安排师生到大芬村以及OCT等创意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了定点考察。而此后的考察,便由各个小组独立协商进行。这种适时的引导将会大大的消除参与工作坊师生们的陌生感,有着“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
  虽然肖勇教授已经在开题报告时讲到了7个适用于深圳的切入点,但他还是以自己亲自参与的北京奥运会项目以及他周游列国的见闻为案例,在研究方法方面对所有参与工作坊工作的师生们进行了较深入的解读,以期能够开拓大家的思路。在言教中,肖勇教授风趣的言语展示了他的幽默乐观,这使得大家能够从紧张的思索中跳出来,通过一时的诙谐获得放松。从研究的角度看,导师个人魅力的塑造无疑大大增强了工作坊的凝聚力,这也是所有工作开展中最核心的要素。我们之所以选定肖勇担任工作坊的导师,也是基于此项考虑。(图12)
  学术精湛的肖勇教授当然也有着他严谨的一面。这一点在各小组作品集中汇报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工作坊的模式是开放的,但是肖勇教授却要对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把关。导师允许大家用轻松的心态去进行创作,但是作品的完成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种严格检验作品质量的态度是工作坊最终成果精彩与否的关键。可见,虽然表面上是开放的态势,然而实际上导师必须置身于工作坊实际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洞察工作的节奏,并针对每一阶段的气氛进行引导。(图13~图16)要令学生们做出优秀的“城市印象”作品,导师就必须对这个主题有着更为丰富的认识。因此,工作坊的开展不单单在考验学生,更多的是在考验导师,而究其根本,是在考验发起工作坊的组织单位和部门。
  五、作品效果的呈现
  在肖勇教授的指导下,7个小组终于在5月24日进行了成果汇报展。而展览所呈现的作品面貌,可谓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5天之内所完成的。从这些较高完成度的作品上看,大家是倾注了心血和感情的。看着这些作品,我们便能够感受到深圳的“城市印象”,已经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心目中都烙下了难忘的印迹。
  “深圳符号”小组的师生,针对深圳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比较和反复讨论,他们最终选定深圳市花“勒杜鹃”的形象为形式基础。通过几天来对深圳的观察,选取了包括地王大厦等在内的一系列代表性建筑为元素,完成了一组名为“绽放”的视觉作品。这组作品立意鲜明,体现了师生们将深圳印象图形化的能力,令人观来印象深刻。
  “深圳视觉”小组的设计师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意在深圳区域内寻找不同的深圳人,发现他们与环境、文字之间的视觉关系,以求表现出对这座年轻城市的另类视角,以及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我爱深圳”是每个生活在深圳的深圳人最真实的情感,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为一个梦想移民来到这座城市,城市中的每个标志性角落都留下了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视觉记忆与痕迹,巨大的文字与环境、与不同人物的互动组合真切地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感受。(图17~图20)
  “深圳人/深圳设计师”小组则采用了不同的思路,他们的作品主要利用摄影为创作手段,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统一造型手段,表现出了一个和谐、朝气蓬勃的深圳人群体。这件作品强调了“人”的参与,使小组之外的普通人也纳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来,可谓是互动性作品中的典型案例。
  “深圳360度”小组在创作思路上比较独特,他们没有从惯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是找寻到了深圳这座年轻都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因增幅过快,导致了人们生活空间日益狭小的尴尬现状。城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件作品体现出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思路,由此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个非常现实的视角,而这一点,对我们研究设计之都背景下的深圳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图21~图23)
  “深圳:24小时”小组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动态影像。小组成员在24小时之内行走了深圳的多个角落,并用影像将之记录下来。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上,他们还制作了一个时钟似的“装置”作品,并用时间分布的方法展现了深圳的一天。这款作品体现出了时间在深圳这个都市的特定存在,反映了小组师生们对所选主题的深刻理解。
  正如肖勇教授在工作坊的开题报告时所期望的那样,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图24~图34)而从参与工作坊的师生反馈中,也会发现他们虽然在这五天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然而关于收获,他们都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兴奋。其实从这些纷繁各异的作品中,我们似乎也能够从中读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深圳印象”。作为一座开放的城市,若能持续的建立起这种跨城市、甚至跨国的设计教育互动,那么便会有更多、更新的设计资讯被引入到设计教育共享平台中来,从而让我们的设计教育能紧跟国际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图35~图36)
  如何通过更有意义的形式给予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以新的视野,令他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是我们要探寻的核心命题。此次由肖勇教授所主导的“城市印象”工作坊,便是我们现阶段基于此问题研究的一种思路。我们期望能够持续地开展一系列高水准的设计教育实践,能让更多院校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让大家可以共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不断去探寻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本土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
  周利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吕晓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语言由于其丰富的可视性和视觉吸引力被广为运用,图形创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平面广告面对消费者时的被接受度;本文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WPP学院在第五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作品为例,浅析几种在平面广告中常用并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图形创意方法。  【关键词】 图形创意 平面广告  德国图形创意大师霍尔格·马蒂斯曾说:“一幅好的广告,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仅仅靠文字来注解说明
期刊
创意学是个大范畴的概念。创意行为是延展在各行各业,甚至是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大到商业模式、科学技术、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小到今天你为了家人开心,炒一个别出心裁的菜,都可称之为创意。创意难以给予,难以教辅,我们都认为创意是个人的经验加上灵活的头脑,市面上也很少有关于创意方法论的书籍,因为一旦有了方法,创意便食之无味,又套入模式范畴,这是一个创意教学挑战。笔者通过全国大广赛带教和平时的实战工作,
期刊
编者:纸模型《纸能如此唱大戏》在深圳创意集市很受欢迎。孩子们拉着家长一起围观,买下作品后大都等不及拿回家,当场就要拆了包装动手做。  这套纸模型尚未制作时就是一张张平面的纸。  动手做时无需剪刀、无需胶水。  穿着京剧服装、画着京剧脸谱的“无敌英雄”、“风流才子”;“绝世佳人”、“巾帼英雄”;“乱世枭雄”;“芝麻官”;都是设计师自己设计的。形象既有传统京剧生、旦、净、丑的影子,也有孩子们喜欢的英雄
期刊
52届米兰国际家具展将于2013年4月9日至14日在米兰隆重举行。届时,前所未见的家居、照明和办公解决方案将首次盛装亮相,同期举行的还有两年一度的欧洲之光国际照明展和办公家具工作环境展。  “米兰,亮点明日世界家居”是即将举行的米兰国际家具展(Salone di Milano)的主题。米兰国际家具展公司(COSMIT)新任主席克劳迪奥·路提(Claudio Luti)先生认为,米兰国际家具展的成功
期刊
【摘要】在当前高职院校看重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导向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基础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状态。究其原因,是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未有合理的定位。有鉴于此,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WPP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对大学语文等人文通识类课程进行了明确的再定位,并由此引发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W
期刊
胡昌民,加拿大华裔玉雕名家,1976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牙雕专业,师从蔡健生、杨士惠及丁玉亭学艺,曾担任上海玉雕厂牙雕车间技术主任,1988年赴温哥华BC大学读书,后转攻玉石雕刻,2000年在加拿大重组昌民玉石象牙雕刻工作室。其玉雕和牙雕作品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家美术馆、画廊收藏,并被加拿大政府作为礼品馈赠贵宾。  采访手记:  第一次读到胡昌民的著作《跨文化的探索——胡昌民加拿大玉牙雕
期刊
一、奉贤折纸  折纸是折叠纸张的艺术。折纸可以根据不同的创意设计,将纸张折出各种形状和花样;同时,通过不同的折叠技巧,折纸可以创造和呈现出复杂精细的设计。  折纸所用的纸材,一般为正方形。根据需要,非正方形的纸张(包括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及其它形状的纸张)也能够用来制作折纸作品。在目前的奉贤折纸圈,折纸所用纸材以正方形为主。  折纸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伞形折法”和“蛇腹折法”。“伞形折法”的特点
期刊
3月6日,山东文联主席潘鲁生委员在全国政协驻地小组讨论时呼吁,为发挥教育和科技的重要作用,实现文化的有效融合,应尽快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让设计在国家产业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苹果手机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它是很多设计师在现有科技基础上,广泛研究艺术问题、研究人的生活方式的成果,也是美国设计产业高度发达的体现,值得研究。但是我们国家的设计产业却远远落后了。”潘鲁生介绍,英国最早从国家战略层
期刊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在全球迅速兴起,冲击着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酝酿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大潮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拟在“十二五”期间组织
期刊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提出:今天的博物馆要从“以物为重”转向“以人为重”;要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把百姓的文化民生放在心坎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主任张小纲提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提升已成大趋势,打造人才培养的“升级版”成为重要课题。  中国图案设计与研究专家颜鸿蜀、王珠珍教授提出:“中国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