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nery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采访,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谈到前妻伍若兰时,朱德“看上去有点窘”。史沫特莱问道:“提到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很消沉呢?不爱她吗?”在阴暗的屋子内,朱德回忆起他和伍若兰分别后的情景,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她后来被国民党抓去了,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沉默了很久,他才从回忆中摆脱出来。
  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伍若兰,1903年出生于湖南耒阳一户“非常活跃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活泼伶俐,聪明好学。8岁时,伍若兰入私塾学习,一直受到先生的褒扬。12岁时,她进入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勤奋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受开明的家庭氛围影响,伍若兰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拥有了独立的人格。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她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萌发出拯救劳苦大众的崇高理想,培育出朴素的爱国之心。1924年,伍若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是一所进步的学校,新思潮在学校里面广泛传播,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人才。考入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是伍若兰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校期间,她接触了一些进步青年,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思想发生了转变。她明白了中国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明白了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救国救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关键。受此影响,伍若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牢牢扎根于内心深处。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伍若兰开始由一个普通的学子转变为一个追求真理、有革命抱负的热血青年,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同情劳苦大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解放,带头剪发放足。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后,伍若兰积极投身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带领青年妇女查抄日货,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人民的反日斗争。因革命積极,斗争有功,她于1926年秋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伍若兰从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回耒阳从事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1927年初,伍若兰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部长。她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动员妇女剪发、放脚、参加农会和上夜校,争取政治经济平等权利,向她们宣讲革命道理。她编辑革命歌曲,揭示阶级压迫的罪恶,启发广大妇女的阶级觉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全县广为流传。她协助中共耒阳县委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保护工农利益。伍若兰在耒阳逐渐成为颇有影响的女共产党员。“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爆发,湖南的党组织和工农群众团体遭到严重摧残,革命形势十分危急。耒阳反动当局也开始了对当地进步分子的“围捕”。伍若兰即是悬赏通缉的主要对象之一,但她不惧风险,从未动摇对革命的信念,坚持地下斗争,几次遭遇危机,都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
  马日事变进一步警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更要坚持武装斗争,组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指挥的革命军队。马日事变也进一步激发了耒阳当地共产党员的革命斗志,并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愤慨,反抗地主阶级残暴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8月,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邓宗海回耒阳重建中共组织。他与刘泰、伍若兰等取得联系后,分赴全县四乡,寻访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先后建立、恢复龙王庙、撞排滩、高塘等地党支部。9月中旬,邓宗海和伍若兰等重建了中共耒阳县委员会。之后,组建农民游击队,袭击军警,攻打挨户团,处决了一批屠杀工农群众的首恶分子。
  与此同时,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在湘南各县城镇和乡村中恢复和建立了工会、农会及起义队、赤卫队等组织。1928年1月,朱德领导南昌起义余部“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湘南各地农民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揭竿而起,武装斗争的烈火迅速燃遍湘南大地。
  与朱德喜结伉俪
  1928年2月1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入耒阳公平圩。次日,第一师占领灶头街。之后,朱德听取了中共耒阳县委的汇报。随即,在邓宗海、伍若兰等县委领导人率领的耒阳农军的配合下,朱德率部一举攻占了耒阳县城。2月19日,耒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伍若兰当选为妇女界联合会会长。
  也就是在耒阳的这几天中,朱德与伍若兰正式相识。
  朱德,在湖南早有威名,在发动宜章暴动后更是家喻户晓。在伍若兰心中,朱德是正义的化身,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如今,这位叱咤风云、颇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真正的来到了她的跟前,伍若兰不由得肃然起敬。她衷心欢迎为劳苦大众利益而不懈奋斗的革命队伍,是这支队伍彻底清扫了马日事变以来的阴霾,让革命者无比欢欣,深受鼓舞。她也钦佩率领这支正义之师的英雄将领。尤其是在近距离接触到朱德,见识了朱德的风采,了解了朱德的作风后,她对朱德的敬意更深了一层,对革命队伍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对革命的前途也更加信心百倍。
  第一师进驻耒阳城,需要当地熟悉情况的同志随军做宣传工作。伍若兰,这位当地最擅长宣传工作的人无疑是最佳人选。她被调入第一师政治部。在这里,伍若兰进一步发挥了她的长处。她工作大胆又耐心,有条又有理,能说会道,讲起话来声音很宏亮,特别善于做群众工作。她不但会说,而且能写,行书字写得很流利。在她的宣传鼓动下,耒阳百姓踊跃参加红军。朱德“开始听说,后来又亲自见到一名女宣传队员”,“年龄只有25岁,演讲富有魅力、才智,大脚,体格非常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她并不好看,可是一双大眼闪烁着智慧与果断的光辉”。朱德开始注意这位在农民中无人不知的热血青年。他说伍若兰“是一个很能干的女同志,党的观念、政治、文化方面都很强”,并且还夸她是个“作家”。   伍若兰不但宣传工作做得好,她还帮助红军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因为当地百姓非常穷困,红军的补给变得十分困难,朱德心中非常着急。伍若兰知道后,立即发动组织妇女做好支前工作,打草鞋、缝补衣服等,解决了部队的部分燃眉之急。她泼辣的工作作风,出色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知识素养,深受朱德的赞赏和喜爱。
  随着工作中的频繁接触,朱德与伍若兰的关系日益紧密。两人从相识到了相知。
  中共耒阳县委领导刘泰、邓宗海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将伍若兰介绍给朱德。他们先去做朱德的工作,但被朱德拒绝了。在党的事业面前,朱德一向先组织后个人,先人后己。在革命战争的缝隙中,他的心中只有革命的胜利,只有百姓的幸福和队伍的安全,没有个人私欲。邓宗海和刘泰等极力相劝,说革命和家庭不相冲突,个人婚姻也不会给战斗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一切从简。几经相劝,朱德总算点头答应了,但交代必须要将个人的问题跟伍若兰说清楚,不能强迫。
  说通了朱德,他们便转身去找伍若兰。当他们将来意告诉伍若兰后,伍若兰颇为震惊。虽然她与朱德的关系日益紧密,但却没有发展到爱情的地步;虽然她十分敬佩和仰慕朱德,但却觉得自己与朱德相差很大,况且脸上有麻子不够漂亮,配不上朱德。刘泰、邓宗海等将朱德的情况跟伍若兰做了说明,请伍若兰回去考虑考虑。再三考虑之后,伍若兰答应了这门婚事。
  1928年3月,在耒阳水东江兵工厂附近的土屋里,朱德与伍若兰结婚。结婚时,朱德说: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部队里的宣传员因此编了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对于这次婚姻,朱德说:“这不是常规的婚姻。我在四川有妻子,自从1922年以来没有见过面。我们有时通信,她早就明白我的生命是属于革命的,我不能再回到家里去了。伍若兰和她的家庭对此是全部知道的。但他们并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当然,像其他妇女一样,她还保持自己的姓名,在政治部做自己的工作,她大部分时间是在村子里。”
  与朱德结合以后,伍若兰一直跟随红军部队辗转各地开展革命斗争。她不仅细心照顾朱德的日常生活,而且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8年3月,湘桂军阀混战结束,在蒋介石的调停下,湘、粤、桂军阀联合起来“围剿”湘南起义武装力量。4月,朱德率领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伍若兰也随部队上井冈山,擔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长,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井冈山后,根据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关于在各县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伍若兰带领宣传队深入宁冈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她深入群众,要求宣传队员到贫苦农户中去,帮助群众劈柴挑水,洗衣做饭,了解百姓疾苦。她依靠群众,举办夜校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重点培养一批农民骨干分子,发动群众解决身边的问题。在她的领导下,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分田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至今,在井冈山上的茅坪、塘南等村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她用石灰水写下的标语大字,当地还流传着她帮助群众分田的动人故事。
  伍若兰不满足于仅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她还认真钻研军事技术,常请朱德教她射击、投弹、刺杀等方法技巧,并同普通战士一样参加军事训练。没过多久,她就能熟练地用双手打枪,被誉为“双枪女将”。她说:“在战斗中,即使我右手被打伤,左手也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
  伍若兰打起仗来也十分勇敢。1928年6月,伍若兰随部队参加了七溪岭战斗,抗击湘赣两省“会剿”井冈山的敌人。战斗中,敌军用七八挺机枪作掩护,占领了笠月亭下面的风车口,严重地威胁红军军部指挥所的安全。在这紧急关头,伍若兰手持双枪,跃出战壕,带领战士们反冲锋,夺回了风车口。后来,她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了大功。
  身为政治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伍若兰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事十分谦虚。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她经常深入群众,与他们拉家常,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对于这样一位妻子,朱德是满心欢喜的。他高度评价伍若兰,说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
  “永不凋谢的兰花”
  1929年1月14日,为了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第三次“会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伍若兰根据前委命令,随部队南下。此时,已调任红四军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长的伍若兰,不顾千难万险,带领战友一路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宣传红军的革命宗旨、军纪和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号召工农群众起来“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统一中华”“夺取政权”。她还编写材料揭露国民政府的黑暗、百姓的困苦,宣传革命道理、革命路线、革命方针,激励全体官兵坚定斗志,一往无前。
  2月1日,部队在江西寻乌吉潭同尾追的敌人激战后,转移到圳下休整。那里是个山区,地形很好,山上还有几户土豪可打。虽然当时红四军来了个急行军,一天走了60公里,但敌人还是追上来了。次日凌晨,红四军军部遭到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突然袭击,枪声大作。当时担任后卫的第二十八团在团长林彪的指挥下,撤离了。毛泽东、朱德和军直属机关被抛在后面,只有一个后卫营掩护,情况十分紧急。
  听到枪声,伍若兰从睡梦中惊醒,她冲出屋子,手持双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随后,她与警卫排的5名冲锋枪手掩护朱德向外撤退。敌人看到有拿冲锋枪的,认定队伍里有大官,追得很凶,越追越近。形势十分危急。
  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了军部和朱德的安全,主动带领警卫排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朱德带领警卫员插上一条侧路,终于摆脱险境,与大部队会合。而伍若兰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寡不敌众,最终受伤被捕,落入敌手。
  抓到了朱德的妻子,刘士毅非常高兴。他将伍若兰押往赣州,并专门向蒋介石发电邀功请赏。与此同时,他们以金钱高官引诱,企图从她口中获取红军机密。伍若兰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敌人又诱其宣布和朱德脱离关系。她坚定地说:“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软的不行,敌人又对她施以酷刑,妄图逼迫她投降。他们对她踩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吊打,用尽了各种酷刑。这些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仍然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她大义凛然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
  在用尽了一切手段而毫无收获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伍若兰斩首示众。2月12日,伍若兰在赣州英勇就义,年仅26岁。她的头颅被挂在城门数日。过往民众,无不唏嘘。朱德闻讯后,罕见地在毛泽东面前洒下了热泪。
  伍若兰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救了朱德,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和井冈山的人民称赞她是“永不凋谢的兰花”。而对于朱德来说,这更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痛。希望“麻麻胡胡”过一辈子的两个人从此阴阳相隔。为了纪念伍若兰,朱德一直珍藏着伍若兰为他做的一双鞋子。朱德一生酷爱兰花,这也源于他和伍若兰这段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
  201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听取胡少海、伍若兰等烈士的故事。习近平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永远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其他文献
在举国上下喜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深入推进之际,全省党史部门的同志欢聚一堂,共同研究如何运用《湘潮》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的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党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非常注重运用党的红色基因教育党员和干部,重视和善于从党的苦难辉煌历程和革命精神谱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智慧和开拓
期刊
一  我们党现在准备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次整风,就是整顿三风,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发扬起来。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
期刊
醴陵市黄獭嘴镇龙兴坳村严家冲“群山耸拔,若龙翔凤舞”,一片郁郁葱葱。1909年8月26日,耿飈——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就诞生在这里。1930年,遵照党的指示,他率领游击队参加了主力红军,从此告别家乡,踏上新的革命征途,直至后来成长为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然位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會副委员长,但对于家乡的建设,仍时刻关注,倾心支持。耿飈的这份
期刊
“甘坐冷板凳,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甘当无名英雄,立志著书,资政育人;甘于清贫,不求索取,无私奉献。”这是20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对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提出的“三甘”要求。  “三甘”提倡的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作为福建的一名党史工作者,钟健英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并长期不懈遵循。  ★学习历史与党史结缘  钟健英,畲族,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的塔斗山下。钟健
期刊
在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举行的“党史讲堂”上,全国党史部门党史研究领军人物郭晓平作了题为《历史积累与党史研究》的报告。郭晓平就历史积累与党史研究的关系作了解读,深入阐述了注重6个积累的重要意义,即知识积累、史料积累、文化积累、方法积累、理论积累、感情积累。他着重强调,要在学术研究中增进对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感情,在增进感情的过程中增强研究动力,提升研究能力。这6个方面的积累,是郭晓平从事党史工作多
期刊
牛崇辉是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员,从事党史研究工作30多年。他平常生活简单,衣着朴实,不修边幅,一直保持着吕梁山里人的豪爽与淳厚。然而,他却以其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超凡识见、笔锋睿智、著作等身而享誉全国党史界。2015年,他被评选为全国党史部门党史研究领军人物。  ★夯实基础抽新芽  牛崇辉1955年2月出生于山西兴县,是典型的农家子弟。父母终年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寻找全家的生计。物
期刊
还有就是,人民解放军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是一支在党的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奉行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紧紧地依靠中国人民,这是它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国内外强敌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认为,虽然人民解放军的装备还很落后,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对原子弹出现以后军事领域的许多东西还不懂,但只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不变,紧紧和全体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坚持
期刊
2010年的阳春三月湖南省军区教导大队飞红流绿,一群刚刚结束了比武操练的大学生士兵分别领到了一套丛书《亲吻潇湘红土地》。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的杨忠民少将在授书仪式上说:“《亲吻潇湘红土地》的出版发行,凝聚着湖南党史军史专家的心血,我们不能忘记为之付出劳动的‘拓荒牛’—陈清林同志。”  多年来,陈清林在党史园地默默耕耘,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党史与党建》
期刊
开栏的话:青史千卷铸忠魂,茶香一缕凝丹心。党史工作者把以史铸魂作为永远不变的追求,勤奋敬业,“冷板凳”上催生出“热效益”,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本刊特开辟专栏,展示优秀党史人的时代风采,以表达对神州大地上默默耕耘的广大党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2017年元宵节刚过,大街上的红灯笼还没有撤下,人们的心还没有从年假中缓过来,我走进了全国党史部门党史研究领军人物苗长青的办公室,对
期刊
毛泽东是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其一生指挥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积累了丰富而高超的战略战术和指挥经验。其中既有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也有独具慧眼的中原突围;既有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也有巧妙精彩的炮击金门。鲜为人知的是,81岁高龄的毛泽东,身体欠佳,还在万里之外的北京,领导和指挥了对我国南海方向斗争影响深远的西沙之战。  被迫反击侵略者:西沙海战的作战背景  西沙群岛距离海南岛约330公里,由宣德群岛和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