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大写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s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与充满矛盾的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是一个斩钉截铁的世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东剧变,这是一个由危机、战争和革命主宰的世纪。
  “一个斩钉截铁的世纪”,用此来比喻二十世纪的中国,应当也算是比较恰当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正是在拯救民族危亡、经受战争考验、迎接革命洗礼的悲壮与豪迈中,创造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篇章。从二十世纪初的屈辱卑贱、贫穷落后和支离破碎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昂首挺立、繁荣富强与文明进步,该是怎样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又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古老的中华民族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顽强执著,终于在血与火的磨砺和险与奇的探索中,凤凰涅椠般地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尊与自信。二十世纪之于中国,之于中华民族,确是一个壮怀激烈的世纪,一个斩钉截铁的世纪。
  回望过去,总是禁不住追问,究竟是什么让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劲的动力而勇往直前?近日翻读陈晋的新著《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以下简称“《大时代》”),深有所悟,进而觉得,作为只拥有一次生命的个体,无缘与这一大悲大患、风云跌宕的时代同行,哪怕只是一个看客,是否也是一桩憾事?读史,能获得如此体会,无疑彰显出此书的诱惑力和感召力。
  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本书不是刻意为之的历史专著,也非思考缜密的学术论述,不过是关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随兴感悟和片断描述。”“不刻意为之”,或是事实,至于“随兴感悟”、“片断描述”则多少是作者的自谦之辞。阅读此书,不难感受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画卷的一些奇峰异景。从“永远的五四”到“眺望长征”,从“抗战与中国之命运”到“1947:走向大转折”,从“开国气象”到“改革年代”,哪一个不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命穴”?作者正是以此为脉络,展开了自己的历史探究和考量。尽管各篇文章写于不同时间,起于不同缘由,面向不同对象,但由于作者积二十多年文献研究之功而锤炼的独特视角与宽广思维,经由他的笔端流出的历史浪花,就不是简单的“随兴感悟”了。即便只是一个“片断”,比如剖析五四,或者眺望长征,作者试图要传达给读者的,也是尽量摹写历史的生动、展示历史的底蕴,最终揭示和崇尚一种透彻的大时代精神。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作者选取的各种“片断”,背后蕴藏的精神魂魄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是高度统一的。比如,作者描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长征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高山的悬崖绝壁,是江河的险滩逆流,是天空的变幻莫测,是草地的渺无边际;或许,是枪膛里的最后一颗子弹,是腰间系着的最后一根皮带,是战友粮袋里的最后一把炒面,是雪山顶上的最后一口辣椒;甚至,还是几粒藏在风干的牛粪里的青稞。”而到了改革时期,作者这样描写“九八抗洪”所展现出的“民气”:“它或许是人们用身体抵挡洪水时一双双紧靠的肩膀和紧握的手;它或许是抗洪官兵身上的一件救生衣,在紧要关头十分自然地甩给了战友,甩给了老百姓;它或许是开商店的老百姓交到抗洪官兵手里的一把钥匙,临走甩下一句话,要用什么,就到店里去拿;它或许是一个小学生攒满硬币的钱罐,把它砸碎了装进塑料袋拎到学校……”不同片段,不同年代,却传达出如此相似的内容,是历史本来的模样,还是作者洞微探幽的敏感神经与历史感知?作为读者,被拨动的不仅是几根心弦,如此这般的精神创承与接力,中华民族焉有不复兴崛起之理?跨越革命与和平,如此这般的精气相通,哪里是两个时空,俨然是一个完整的浑圆时代,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大时代!
  历史的演进及神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演进本身,积累了太多的奇谲与奥秘,启人遐思。在这个大时代,中华民族一以贯之地求解放、求生存、求发展,对比公元1900年与2000年,没有人会怀疑我们迈向奋斗目标所取得的天翻地覆的成果。但人们可以询问,这些成果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取得的,促动历史演进和巨变的神韵是什么?
  人们常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革命史、政治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所谓“思想解放”并非只这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二十多年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过了三十多年,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再次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中国巨变与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大时代》均有论述。它启发人们思考,每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看起来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其所蕴蓄的内在机理,恰恰彰显出历史演进的某种神韵。
  阅读《大时代》,让人展开历史联想与深思的例子俯拾皆是。长征,原本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大撤退、大突围而展开的一次艰苦远征,结果却“塑造了一代新人”,“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通向未来的闪亮名片”。抗日战争,原本是不堪忍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而奋起反抗的自卫战争,结果却“成为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探索与奋斗之后,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从动因到结果的发展,看起来出人意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必然的历史脉象。跟随作者的行文走笔,处处能感受到这种鉴赏和审视历史的智慧。
  再比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实现的变化,“人们称之为新纪元”;而到了1979年,“上千万下乡知识青年告别了农村边寨,回到了久别的城市。走在大街上,他们发现正在上中学的弟弟妹妹们不再戴红卫兵的臂章,上小学的孩子们也重新戴上了他们曾经戴过的红领巾。人们最深刻地感觉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新纪元、新时代,为什么都是“新”?换句话说,为什么夺取政权是“革命”,搞改革开放也是“革命”?“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探索证明,明确了历史使命并不等于明确了道路走向,甚至是正确的目标也不一定自然引出正确的道路”。这一朴实而简明的论断,不仅拨开了读者心中的迷雾,同时也内含着历史演进的艰难与沧桑,大概这就是历史一定是曲线而非直线的规则与铁律,也是历史的巨大魅力与诡异所在吧。
  语言的美感和质感
  作为党史文献研究专家,作者同时涉足电影电视文献片、纪录片都取得骄人成绩并获得广泛好评。这与作者特殊的学术经历不无关系。作者早年曾从事文艺批评和文艺美学研究,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和娴熟驾驭得到了很好的锤炼,跨入党史文献领域,尽管研究对象变了,但作者独特的研究范式和行文风格却有所保留,从品味、鉴赏文艺作品到品味、鉴赏历史、党史,作者不仅追求研究和把握历史的质感,同时执著于叙述形式的高标准,执著于让读者在富有美感的语言享受中体会历史的精妙与思想的魅力,这正是作者独到之处,也是作者的每一部著述都让人充满期待的缘由之一。
  《大时代》一书同样不负众望,以极富美感与质感的语言叙述研究对象,表达个性体验,彰显哲理之思,形式上看也许不是所谓“思考缜密的学术论述”,但其思考之力、用工之深并不逊于“学术论述”,且更需读者潜心品读。比如,关于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走路”哲学,谈到“摸着石头过河”也应当善于总结经验时,作者写道:“指望永远摸着石头过河,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河水越来越深,河床越来越宽,哪有那么多石头可摸,即使摸到几个石头,在河水上涨的时候,也难以从中看出河流的走向。这时候,更多的是要靠遵循科学的前进规律探索下去。”探索改革的前进道路,如此艰深、严肃的哲学命题,在作者的笔下,也能转化为这般清冽隽永的表达,给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其道理自然让人了然于胸。
  作者积多年研究之功而向读者奉献的一部《大时代》,确有可圈可点之处。虽非系统严整的史学专著,也非逻辑周密的学术论述,其可圈点的,正是几个典型“片断”的撷取和历史“命穴”的把握,把中国二十世纪“大时代”的历史含量及其精魂特质,大写意般的展现出来。
  (陈晋著:《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在普通高中英语的学习成为相当一部分理科生的重要障碍,有效提高这些理科生的英语是高中老师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期刊
大众文化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也造成了冲击.以东北大鼓为例,从大众文化勃兴发展对传统艺术的发展造成冲击的角度出发,通过审视西方文化思潮对我
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在分析其淡化原因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
中医药学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有效性已有数千年的临床验证,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以及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期刊
摘 要:山东郓城的坠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合义对艺术精益求精,敢于大胆创新,吸取师之精华,采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嗓音高亢,音域宽广,雄浑悠然,有柔有刚。坠子和坠子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王合义的坠子更是与众不同。不同在哪儿呢?不同在说唱题材,不同在故事内容,不同在表演风格。王合义坠子说唱的大部分都是以水浒故事为蓝本的,这在国内外研究中尚属空白。基于此,我们经过调研,决定以抢
商务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还要给学生渗透商务基本知识,并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