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铁1号线氡浓度特征及其潜在健康效应评估

来源 :地球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轨道交通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但作为较封闭的地下空间环境易导致氡积聚,对于工作人员和乘客存在潜在的电离辐射暴露风险,有必要进行监测评估.贵阳地铁1号线于2018年12月开通运营,所穿越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该地层风化过程中常常产生氡异常,尤需引起关注.本研究利用RAD-7电子测氡仪,分别于2020年7月29日和2021年1月7日对该地铁全线20个地下站点及车厢中空气氡浓度进行监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估算人员暴露剂量,评估潜在健康效应.结果 表明:贵阳地铁1号线氡浓度水平为9.6~ 257.5 Bq/m3,均值为38.9 Bq/m3,高于我国主要城市地铁氡平均值(28.9 Bq/m3),低于国外平均值(105.2 Bq/m3);且不同站点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氡浓度夏季低于冬季.计算发现,站内工作人员因氡及其子体暴露导致的有效剂量为0.28 mSv/a,小于天然背景辐射值(约为2.4 mSv/a),属于低剂量辐射范围,不存在健康风险.
其他文献
冰水扇等快速堆积的混杂沉积,多由粗大砾石组成,成层性差,少砂层夹层,缺有机质,用释光和14C等方法测年难度很大.因此,探讨对这类沉积进行定年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古环境及区域对比意义的工作显得迫切而现实.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红原龙日坝一个冰水沉积剖面,尝试利用2种宇宙成因核素剖面法:Monte Carlo法和指数拟合法,对冰水扇的形成年代进行定年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冰水扇堆积的结束年代为(36.7±4.6)ka或(35.2±3.7)ka,核素继承量为11.3+40/-4.0×104 atmos/g
生物标志物是研究古环境重建和物质循环理论的重要载体.针对海洋生物标志物的同位素研究是研究古海洋学与海洋元素循环理论的重要手段,应用国际先进的单体分子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技术开展海洋环境演变和碳循环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分析能够反映海洋搬运作用对有机质沉积过程的影响,对生物标志物重建古环境等应用提出了新认识,并为建立利用有机质进行沉积物定年的方法奠定基础,也为建立海洋环境变迁和海洋碳循环模型提供进一步的年龄约束.因此,有必要对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的测
全球卫星遥感生产了系列陆表参数产品,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产品的功能,人们亟需了解相关产品的质量和精度信息,这就需要利用地面参考数据对这些产品进行真实性检验.陆表基准参考测量提供独立、标准、常态化的监测数据,是陆表遥感产品验证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对深刻理解陆表地球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变化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在基准参考网络建设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有遥感真实性检验网络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我国陆表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基准参考站网的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1嵌套全球耦合气候模式CCSM3全变量强迫瞬变试验(TraCE-21 ka)模拟结果,通过动力降尺度方法再现了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候精细分布.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温夏高冬低,年振幅大;降水北多南少,夏季风强,雨带偏北.基于敏感性试验结果探讨地表植被、海温和温室气体变化对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植被的作用高于海温及温室气体,是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关键因子.以现代植被替代中全新世植被的试验表明植被改变会引起地表反照率的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差异
黄土高原北部的绥德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对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对比可以探索该区的古环境气候特征、环境变化信息等相关问题.本文对绥德黄土-古土壤进行常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 表明:绥德地区黄土-古土壤的主要化学成分以SiO2、Al2O3、Fe2O3和CaO为主;与风化程度、成壤强度和各种气候代用指标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指示,绥德黄土大部分处于气候干冷的低风化程度阶段,只有S2古土壤形成时期成壤作用较强,风化程度中等,降水最多,
本文对织金地区海相磷块岩中钇的富集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沉积速率、富集的空间、力度要素(如富集段次、富集厚度、水动力条件、富集作用强烈作用)、吸附作用和替代作用等因素对钇的富集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1)沉积速率越快,可能不利于钇的富集,沉积速率越慢,可能更有利于钇的富集;2)经历的富集段次越多,富集程度越强,越有利于Y富集,经历的富集段次越少,富集程度越弱,越不利于Y富集;3)经历的富集厚度越厚,越有利于Y富集,经历的富集厚度越薄,越不利于Y富集;4)水体越浅,水动力条件越强,越有利于Y富集,水体越深,水动
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5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临安、金沙、龙凤山、上甸子和瓦里关,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非极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化合物.结果 表明,上甸子和龙凤山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分别为35.2±25.6 ng/m3和27.5±16.8 ng/m3;藿烷类物质的浓度在上甸子和临安出现高值,分别为2.72±1.78 ng/m3和2.47±0.990 ng/m3;正构烷烃浓度以临安最高,为86.7±40.6 ng/m3.对各站点多环芳烃和藿烷类化
本文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临夏盆地13.0~4.3 Ma沉积地层剖面样品进行检测,根据样品中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酮-2和正构脂肪酮-3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正构脂肪酮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正构脂肪酮-2、正构脂肪酮-3与正构烷烃具有相同的有机质来源.其中正构脂肪酮-2的C-21/C222及正构脂肪-3-酮的C-211/C+23比值变化与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环境温度及湿度等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正构脂肪酮-2、正构脂肪酮-3的高、低碳数优势的转化指示研究区在13.0~4.3
放射性碳同位素加速器质谱(ASM14C)测年法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并且是全新世年代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全新世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选取不同介质定年可能对年代模型的准确性造成误差,进而影响到气候指标的解译.本文选取贵州东北部梵净山九龙池沉积物中树枝、树叶、树皮、种子等植物残体和全样有机质作为测年介质,利用ASM14C进行定年.结果 表明,相比全样有机质,使用植物残体定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碳库效应的影响.但相比于原位沉积且生长年限较短的叶片,树枝的定年结果偏老,不是一种理想的定年介质.另外,根
受多重导水介质影响,喀斯特流域水循环过程复杂,只以水分为研究对象的水文学方法难以刻画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受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稳定氢氧同位素赋予岩溶水指纹信息,为解译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时空演变与水文功能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论文选取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月尺度的高空间分辨率的水样采集,结合聚类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反映蒸发分馏程度的Lc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研究喀斯特流域降雨混合、水文连通性及水流路径等水文作用.结果 表明,研究区雨季岩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