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时代,信息选择彰显媒体特色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芬兰科学家博纳斯·李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能够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进入新世纪,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也为传媒业的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
  很多人可能记忆犹新,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最重要工具时的辉煌。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格局就被打破,无线电广播的发明和使用在对外宣传史上打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间的指针定格在1926年1月27日——电视的诞生日,人们则开始认识了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网络的出现,我们已进入名副其实的“全媒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怎样传播信息,才能彰显独家特色,成为媒体不断探讨实践的重要内容。
  2007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作为全区首家专业新闻广播宣告成立。这是内蒙古电台在“新闻立台”宗旨下,进一步加强广播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也就是从这时起,内蒙古电台对于新闻的播发量较先前有了成倍的增长。2009年,新闻广播开始了类型化电台的探索,新闻播发量进一步加大。同时强化本土新闻并寻求以独家视角解读,以此作为特色来凸显频率形象。2013年,内蒙古电台新闻广播开始了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并将重点内容通过新媒体传播。随着信息播发量的不断增加和播发途径的增多,作为以传播信息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也面临着如何在信息傳播过程中实现对频率风格打造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一、信息选择伴随传播过程 ,必须重视信息选择
  媒体播发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选择。就内蒙古电台新闻广播而言,在每天的传播中,编辑们都面临着“浩如烟海”的信息,将哪些内容传播给受众?这让作为“把关人”的编辑有了“选择”。在每一条信息传播前,编辑要对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筛选和判别,然后通过节目编排后传递给受众,这是信息传播前的选择。但是对于受众来说,到达耳边的信息未必全盘接受,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有着各自对于信息的取向和爱好,所以在经历了编辑选择后播发的信息,到达受众这里又经过了再次选择,也就是传播后选择。而只有经过这次选择,信息才有效到达受众并最终对受众产生影响。
  既然“选择”伴随信息传播过程,那么对于以发布新闻为主业的新闻广播而言,信息选择这一环就相当关键。包括取舍什么样的信息,整合、链接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排布信息的播发顺序等都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而这些标准的确立,对于频率整体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效果的检验有着重要意义。
  二、频率定位决定信息选择,信息选择彰显频率风格
  内蒙古电台新闻广播从2009年改版,正式推行类型化电台播出模式。类型化电台,国际上称为Format radio,又被译为格式化、个性化、风格化电台,它淡化一个个节目,凸现的是整个频率的面貌。而对于类型化的新闻广播来说,无疑是以“新闻”为核心内容的,那么,新闻广播的频率风格和特色怎样体现呢?在对比了落地内蒙古的所有新闻广播频率后,内蒙古电台新闻广播决定将“强化本土新闻传播”作为频率竞争的差异点。于是,在信息的选择上,“本土”内容、“本土”视角,就成为重要的取向。为此台内出台硬标准,从发布量上打造内蒙古新闻发布第一媒介:全天滚动报道新闻,区内新闻占绝对比例,国内外重要、重大新闻强化本土视角。从速度上打造内蒙古新闻发布第一媒介:将最新发生的新闻作为节目播出平台,追求区内新闻最快发布,区外新闻区内媒体中最快发布。
  标准确定,编辑在进行信息筛选的时候,就有的放矢、紧扣标准执行,使得全天信息的选择编排播发与频率定位吻合,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将频率特点清晰地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对频率产生深刻印象并增强忠诚度,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三、信息选择体现洞察力,洞察力决定影响力
  好多文章在对媒体竞争的探讨中会这样表述:未来世界的媒体将会为赚取注意力而展开激烈的眼球争夺战。仔细想来,很有道理,因为信息量以爆炸方式激增,而人们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呢?对于新闻广播来说,面临的难题是,无限的信息量与听众有限的注意力形成了比例失调,如果“竞争注意力”仅靠大量的信息冲击,显然无法奏效,所以,对信息的量化、分析、加工、挖掘就成为频率进行新闻报道、信息编排的取向。而这些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在各家媒体纷纷关注一个热点新闻的同时,能够以独家视角选择、关注、报道新闻,从而带给受众更丰富的信息,这不仅考验着编辑的洞察力,也是媒体能否有影响力的关键。
  目前在新闻广播全天候的新闻传播链条中,洞察力的培养已成为编辑的基本素养,编辑要在信息选择和编排中长久地坚持频率定位的要求和指向,体现频率所明晰的风格,彰显独家观察角度,以深入的洞察力来一步步拓展频率的影响力。
  在如今众多媒介各领风骚的情况下,广播也面临“边缘化”倾向,这样,就更需要广播媒体抓住自身特点,体现鲜明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广播而言,“选择”一词的领悟应该更深刻些。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2008年7月19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一档全新的以人文纪实为宗旨的自办栏目应运而生,这就是《青城纪事》。从起初的周播节目到现在的1周3期,在众多忠实观众的陪伴下,不经意间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  我们是摄像机后面的那双眼睛,我们是记录人物命运的那本书,我们是绘出斑斓世界社会万象的那支笔,我们的工作就是纪录,纪录,再纪录……。但又有多少人理解我们背后的那些忙碌与难处呢?  从选题的策划,人物的选取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实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推进转型和升级,加强精品期刊的打造,文章认为应由七个方面去努力: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  关键词:精品期刊 创新 竞争力  作为创办30多年历史的专业期刊,《现代农业》杂志立足内蒙古,以打造专业精良的农业科普杂志为宗旨,以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上同时发力
期刊
从事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只凭画面加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现场同期声、背景声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拍摄会议、典型、系列、连续报道还是一些突发事件,记者在完整拍摄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打开机身话筒将现场同期声记录下来。因为电视新闻有了同期声,才有了生命,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之,干巴巴的画面加上解说,新闻就会索然无味,电视新闻的优势就不
期刊
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素质。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而一个没有新闻敏感度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道理放之新闻界皆准。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热潮。如今,新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的都市类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媒介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以《北方新报》的微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希望能为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媒介融合时代内蒙古都市类报纸面临的
期刊
一、《内蒙古日报》发稿的总体要求  《内蒙古日报》前几年提出“三服务”的办报理念,即:“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这就是说《内蒙古日报》所刊登的新闻稿或宣传稿,时刻要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与自治区的大政方针相合拍,主旋律是积极的、健康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我们所采写的新闻宣传稿件,其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期刊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是和受众距离最近的一个媒体,贴近民生、服务大众是它的宗旨,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石。呼伦贝尔市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开播10年来,始终在反映社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设连心桥等方面不遗余力。正因如此,节目热线不断、热度不减,让“听众来访”成为了此节目的一大特色。如何面对各类听众来访,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发挥“减压阀”“连心桥”的作用,
期刊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传统媒体的历史。  方汉奇:报纸的历史最长,在中国,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北宋时期开始的“邸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报。同时期先后在开封和杭州两地出版的民办的“小报”,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此后的1000多年,基本上是纸质媒体的天下。1922年,我国才有了广播电台,东北的哈尔滨、华东的上海是最早有广播电台的地区。但是受发射功率的限制,开始的一段时期,收听的范围只局
期刊
摘要:媒介融合一直受到国内外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媒介融合发展的理念,发现在媒介融合初期,除关注网络技术对媒介业务和结构的改变外,国外学者的关注点还有:跨区域的传播立法、批判取向的公民新闻研究、媒介內部人员对融合的认同度等,这些领域国内相关研究都很少涉猎。云计算技术出现后,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的视角从“技术可能性”转为“人的主体性”,关注点包括,通过实验法找出人的个性特点与媒介管制接
期刊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于海东撰写的《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2014年7月1日第五版)一文,是一篇优秀的工作类报道。对于工作类报道任务集中的党报记者来说,此消息无论是立题角度、导语选择,还是结构的摆布,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标题取向——工作指向的群体  标题是读者投向媒体的第一着眼点。新闻能否得到有效传播,标题几乎起决定性作用。所以,邓拓曾说过:“谁给我作一道好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