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谜楼逃散,这次,亦非突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本身将我撕成碎片,而这些碎片,又被我在回答上的无能再次撕开。
  ——乔治·巴塔耶
  如果将此篇小说的肉身分为拥有独立头脑的前后两部分,那是对文本的庸俗解剖。那么更精明的艺术视网膜呢?它可以教导我们,巧妙分辨出日常生存围城和内心逃逸基地的界限?
  沒有一个人不期待在小说里的城市与城市线中获得救赎,但来自生活联盟本身的线性瀑布,使他们无法与实体的对手撕裂,更无法与暗处的对手周旋——它是何其强悍的一股力量,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甚至成为左右个体命运的镭射。
  它荒诞,空虚,像硕大的无明笼罩。某些时刻,它比我们赖以自安的精神守护者还要自信。它掌握我们不能从一座座谜楼中逃逸的既定命运,同时可怕的是,它知晓我们心灵生活的演绎语法,如小说中的《圣教序》、黄宾虹、博尔赫斯。它甚至知道我们即将讨论的是:王铎临《圣教序》的艺术经验?黄宾虹的书法成就比绘画成就高?博尔赫斯说“世界先是变丑,然后熄灭”的真正涵义是存有一个熄灭后慢慢闪烁起来的极乐世界?
  我看重的是:小说的细节流、情绪流、温度流不仅仅与我们真实应对的生活流之间保持着顽固的紧贴关系,同样,它们和时代内在牵引力之间保持着笨拙的映照关系。也许,无法映照出清晰的实相,但至少宣布,不会轻易存在洞彻晦暗的导师。每个晦暗的灵魂,被救赎是他的梦想,不可救赎则是它难言的痛楚与隐秘的尊严。
  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答案,不会在顾堂没临完的宣纸上,也不在她剩下的两站地铁途中。答案出现,谜楼崩塌,力比多和生灭缘解散,为之诠释的私人变奏曲,为之磨砺的灵魂疤痕,为之感验的微型顿悟,也悄然褪去。多少答案,裹挟着终极判断的气流,肆意吹刮人生舞台的卑微众影。我们也似乎遗忘了:你经历的一切虚妄将愈发真实,那些使你费解、迷惘、崩溃、无望的事物,将筑成你的经验堤坝。
  在这篇小说中,“返乡”是一个骨髓式的内在情节,尽管它常被横向漂浮的燥热气体所消解、稀释。在时代无形的牵引力和控制力背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存在着一声内在的召唤和呼喊,它直接指向最为裸露的自我身份确认命题。小说中故乡的在场,并非刻意指向寻根,但却意味着更具有内心性的诗意制约(可惜作者在这个维度的叙述并没有大胆地敞开),更为本质的心灵结构,以及影响城市生活命运的一个动态而本真的因子。
  在作品中,主人公在面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情感时表露的内心起伏状态,具备着极强的时代对应意义,凝聚着某一大类的群体情感共鸣,深化了个人思绪的精神肌质:“即使现在想到那个场景,她还是会不自觉的尴尬。那种氛围并不属于她自己,她更适应那些靠读书做题来撑过的焦虑的夜晚,还有乡下父母衣襟上落的灰。但那广阔的视野令她着迷,当她俯视这座城市,城市好似失了焦的照片,深广,莫测。那些华贵的灯和周围风雅调笑的人群确实有着巨大魅力,她徜徉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上空,以飞翔的姿态消融进夜色。”
  一切,在出离故乡后也趋向游离。故乡,并非一个地址,而是影响我们内心视野的刻度,影响我们心智感验的债主。乡土叙事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一方面延续着肤浅化诗性栖居的描红笔触,一方面依然被视为表达城乡对立的社会错位感的容器。但真正深刻的实相是——故乡在城市化浪潮中不断汹涌模糊下去,但对于僵化而疲惫的城市生活和日常秩序,故乡能形成一种顽固的侵略。当一个人的尊严、口味、适应度遭遇下滑时,故乡感带来的异质性身份认同,构筑起一种硬度保护,一种执拗的内心投奔。
  小说中出现着种种界限:现实际遇与心性轨道,道德与欲望,规训与反抗,理智与任性,超我与本我,物理温度与激情温度,等等。
  篇名《四十九度中》即是一个显性的象征,一道无法被播报的警戒线。而故乡与内心柔软的身份皈依,与这荒芜而喧嚣的凡间,构成一道最巨大的界限。而其本身,却没有界限之分的纠葛。或许黯淡,却奢侈的在窄小的空间里游戏神通。
  小说的重点在返乡,小说的妙处在返乡被搁置。在途中。故乡的想象在延续,故乡与自我血脉来源的力量还没有得到强力的开采。对她而言,忠于故乡的心跳和口音,信守本源的道德仪表和自性慧根,或许是避免狼藉和虚无的有效途径。有一天,返乡也许不是一次谜楼逃离行动,但这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夯实的修炼与灵性的培育。
  现代神话建造出美妙的时间图影,也酿造出琐碎的现实悲剧。没错,悲剧。我能体味到作者在平滑的文字和随流的生活背后的痛感。一些情绪在疯狂地发痒,一些情绪又在残酷地自律,但这都不仅仅是迷思的滥觞。“生活又一次可怕地艰难了起来。但这一次——是生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茨维塔耶娃)
  无论如何,总过得去。欣慰的是,都过得去。哀伤的是,都过去了。你可以说未来将随遇而安,无欲则刚。你也可以说自我是日臻成熟,日渐消亡。逃散无法面对既定的命运,尽管它避免了崩盘的溃散。突围当然艰辛,但终将有直面的一天。抛开情执的幻影,明天仍需要建构的氧和光,需要精神的充值。李泽厚说得好:“个体愈益成为权力机器(科技机器和社会机器)的附属品,也将愈发现自己这只一次的生存是如此之珍贵和无可替代。从而,多元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并不会因物质生活同质性的历史终结而同质而终结。”
  宋阿曼的这篇小说,完成的部分和未完成的部分,也许都在善意祈祷着一个亮色的自我空间抵临,而它也许就在这晦暗间隙的守持中缓缓浮现。在我读来,即便回归质朴,走上怀旧,亦不失为一种对力量和棱角的温故和向往。同样的体悟,令我想起十四年前,中学时代写的一首诗《怀想》,也许冥冥中,它也是写给那些多年以后还想在谜楼或泥淖中再出发的人吧:
  那时侯
  你并非是肮脏的
  牵领着一群圣徒
  在河畔洗澡
  望见翻转的星空
  望见西北的城楼
  然后
  无数次
  将一杯杯苦酒饮下
其他文献
南国的秋,是北国的春。  南国的秋,是坐在太阳肩膀上的孩子,有着迷人的笑容,和清隽的眼神。他喜欢调皮地眨眨眼,撩起一袭美丽的浪花,打湿你不曾沧桑的记忆。  站在南国的秋天,伸出手接住那一缕一缕从榕树顶端洒落的斑驳的光,看着它们欢快地在指尖舞蹈,像跃动的火苗。等你想突然攥紧手牢牢地将它们握在手心时,它们却早已轻捷地从你指缝间滑落,跌碎在朱槿花红润的花瓣上。  轻轻地蹲下,将它们慢慢地捡起,放在掌心轻
期刊
从小,我就不爱吃甜食,但红枣的香气,我却无法拒绝。红枣的香气,除了甜,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留恋枣子年年相伴的感情,那是故乡特有的香气,家的味道。  枣儿,对于我,对于那些生长在红枣之乡的人来说,有着总也是说不完的故事,总也是道不彻底的感情。  在这个红枣的王国,才摆脱开裆裤的孩子们,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向阳的地头儿,枣子红的最早。农历七月初,牙枣才刚刚褪去青色,开始发白,微微有些酸甜,就有淘气的
期刊
我来拜谒你  辉煌的大夏王国  我来拜谒你  赫连勃勃  一座城  一个人  屹立千年  是怎樣的豪情  将与太阳相连的梦想写进姓氏  ——赫连勃勃  是怎样的壮志  将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霸气  刻进十仞城池  ——统万城  而眼前这残缺的城墙  沉默在漫天黄沙之上  坚硬着孤独的沧桑  燕子说着陌生的方言  飞翔盘旋  城墙是它们温暖的家  遥想当年  十万夷夏民众  六年心血  举国之力而筑的
期刊
大伯是我们村的党支书,16岁参加红军,是个老革命,在我们这一带名气很大。  大伯常说,这辈子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村里的父老乡亲也这么说,你大伯如果有文化,县长那个位子搁不下他,至少也得是个市长书记啥的。  刚上中学那年,学校请他来作忆苦思甜报告,当时我坐在前排,那场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大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头戴八角帽。那身行头货真价实,不是赝品。大伯忆着忆着就走了题,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有
期刊
去见黄河  黄河,它可真是行色匆匆!黄袄褂,凝重的色,黄土的质感,带着跋扈的气息,任谁也不敢小觑。  站在黄河第二渍口巨大的岩體之上,我看它汹涌,看它奔腾,看它豪放!它无畏的性情让人眩目,让人惊悸,也让人赞慕。我不懂是怎样的一个内心从容,在冰川断裂,在雪袍抖落,在巴彦克拉山北麓源头、约古宗列盆地,它们聚集又分手,奔向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归入渤海。这一别,就义
期刊
同事自商洛带回几把香椿,连夜冒雨送来,说是一位农家老太自己采下来的,嘱我放在冰箱里保鲜。妻看着嫩油油的香椿很是眼馋,央着我给她做一盘香椿炒蛋,并伙同女儿以二比一的压倒性优势作了民主表决,我只得从命。  第二天早晨六点刚过,我便被催促着起床完成任务。带着惺忪的睡意,开始了第一次炒香椿的尝试。瞬间想起儿时扒在锅灶边看母亲炒香椿的情景,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故乡商洛地处秦岭南麓,盛产香椿,老家
期刊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徐小星告诉我的。徐小星和我之间只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孔雪笠。他和孔雪笠是小学和初中同学,而我和孔雪笠是高中同学。自然,这个故事是关于孔雪笠的。徐小星说整件事情是他听马杰说的,孔雪笠终于找到了父亲。  我和徐小星因为孔雪笠而结识,上了大学之后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但我和孔雪笠的交情并不算深。不过高中时两家住得不远,上学放学,常常同去同归。后来因他高考后去了外地,又搬了家,便没了联系。
期刊
我是农民的儿子,李俊辉也是。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对故乡的认同是一致的。当我读到他的散文集《农城四月天》时,这种情感更是越加浓烈。他笔下的文字,是对地理故乡的守望和回忆,也是对旧时光一次完整地梳理,更是他对生命旅程中乡村记忆的心灵释放。因此,《农城四月天》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接地气的,令人难以忘怀的。  《农城四月天》全书共五部分,共70多篇,20余万字,是李俊辉这些年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笔下积累的文字
期刊
二狗上午啥都没弄,专门在家里等候扶贫办的人来慰问他。  其实,平日里二狗基本啥都不弄。别人栽苹果树,二狗说,栽树还要修剪、疏花、套袋,我嫌泼烦;别人种辣椒,二狗说,种辣子还要施肥、打药、烘烤,我嫌木乱;别人贷款买农机跑经营,二狗说,我要是有那么多钱,还用得着出去给人下苦?反正,二狗总能给自己找到他认为合理的借口。  当然,二狗也有喜欢干的事,那就是和人抬杠。曾经有人说他:“二狗,快四十的人了,赶紧
期刊
这世上,总有一处你独爱的景致,或寂静,或喧闹,景与人都有着“心悦君兮君已知”的默契;于我,除了大山致命的吸引,书房大约是最让我贪恋的红尘之地了,“躲进小楼成一统”,这斗室里,心心念念都是自己的喜好流散,想必再也没有一处烟火地能让人满心欢喜又了无遗憾。最相宜的书房里,一定有着最喜爱的普洱,且必是熟普才好:浓烈而惊艳的顺滑里,一次次重逢又离散,却依然满心期待。想必人生不过如此:一杯好茶,不必左手知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