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的新闻敏感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者新闻事实的本领。“用眼如锥,用笔如刀”、“记者要有孩童般天真的眼睛,猎狗般敏锐的鼻子”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新闻敏感的最好表述。
  新闻敏感不仅能够帮助记者快速抓住新闻线索,而且能够帮助记者深刻剖析新闻事实的内在涵义,迅速洞察新闻事实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挖掘出更有意义的东西,为进行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奠定基础。有不少新闻事实并不是报道一次就完了的,随着事实的变化与发展,可以搞连续报道。有很多事情,只报道一般的情况,人们很不满足,还需要从更广和更深的角度去进行深入报道。这些都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有比一般人更深更远更高一层的眼光。
  那么,如何培养和增强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呢?
  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1992年年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特区视察,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这既是对深圳特区的关怀和支持、对深圳人民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是对全国人民的鼓励和鞭策。《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正是凭着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饱含激情地写出《东方风来满眼春》,通讯题材重大,情景交融,新闻价值极高,社会效果明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是中国新闻史上难得的新闻精品。这篇通讯获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也说明,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敏感度就会不断提高。
  要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新闻采访活动属于社会活动,脱离现实及知识经验的积累,任何思维都不可能转化为新闻敏感。一个记者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对于所发现和判断新闻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面对各级领导的讲话、报告、会议发言,亲朋好友的谈话聊天等。若是知识广博,就能及时、敏锐地从对方的叙述中,判断出哪些是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算再有力度的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提问机智、犀利。1998年3月,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提问,从而使总理说出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改革心路历程,让全国人民感动不已。2001年11月25日,在浙江大学和学生们交流时,有学生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觉得每一个事件的采访历程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累积的过程不过是比别人付出几倍的时间多学点儿,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我一直相信,生命是能量的不断积累,每一个看似平淡的过程,都是你积累能量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生命的列车什么时候会拐弯,但只要你的能量储备足了,当机会来了,你就能从容抓住机会,收获生活里最美的果实。”
  要善于观察思考。记者应该练就一双“新闻眼”。“新闻眼”是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虽然都是社会现象和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一些不显眼的形式和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小事往住不为人注意,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的新闻前辈范敬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写的一篇通讯《夜半钟声送“穷神”》就是对农村家家有钟的现象有感而写的。农村家里有钟,这本来就是平常的一件事,可他却抓住这一点,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时间观增强了。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创造,而是缺少发现”。
  要进行深入采访。有位新闻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好记者要做到‘四勤’,即腿勤,嘴勤,手勤,眼勤,就得深入基层。好稿子要七分跑,三分写。这反映了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是获得新闻敏感的源泉。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在理发摊上,他听到的却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他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7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深入深入再深入的采访作风,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三贴近”的有心人,新闻敏感才能在关键时刻油然而生。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记者政治、理论、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新闻记者只有增强敏感性,才能迅速判断出新闻典型的时代意义,也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来。
  
  (作者单位:长葛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在战略上的重大转变。这一战略思想,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和前瞻性,对于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问题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英语教学的挑战,针对英语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短板,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战略;大学英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由视觉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用图像来表达自我存在的愿望日渐强烈。DV影像因其制作费用便宜,设备操作便捷,技术工艺简单,造就 Living in today’s vision-
[摘 要] “互联网+”重塑了一个开放创新的全新教育生态,也给裹足不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改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机遇在于借助网络媒介,能有效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时空限制,增加互动性的教学体验。另一方面,就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的工具性,做到物尽其用。提出引入创客理念,重整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环节,让学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也能获取和使用知识,并从教学双元主体到教学客体详细论证在应用型高校中推行大学英语创客式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当今的西学东渐已经使西方学术研究范式逐渐渗透到当代我国科学与学术研究领域。相应地,国内学术期刊界正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期刊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太长,1908年出版的《科学汇编》可以说是出现较早的专业期刊。但期刊的大量涌现与繁荣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期刊的阵营已蔚为大观,而审稿模式一直采取传统编辑审稿模式,我国期刊,尤其是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功利化、教学片面化与教育集中化、教指导队伍结构简单化、评价随意化与管理片面化等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树立大就业观念等,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有效性。  [关 键 词] 高校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70-02  职业生涯教育是集
[摘 要] 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作为驱动力与促成者作用巨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试图通过开放大学营造多终端泛在文化学习情境,教师不断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把学科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融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教育功能。这将有助于学生修身立业,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
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各个学科的教师接受。概述了翻转课堂的特点,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报业体系中最基层的地方党报,面对新的多元化传播格局、省级以上媒体的压力、财政投入的先天不足以及人才缺失等困难,仅靠自力更生、自我积累
[摘 要]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微课概念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需求,对如何设计微课,以及如何把微课更好地应用于翻转课堂进行探析,进而阐明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及其应用的局限性。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
以展现百姓的个体生活困境为切入点,通过媒体影响力引起公众关注、从而得到社会募捐与救助的这一类新闻报道,可将其称为“援助类报道”。媒体或个人依托在媒体上发布的援助类新闻报道而发起、组织募捐活动,统称为媒体募捐现象。  这类报道的特点在于,它总是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与需要救助的人群,以真实而悲惨的遭遇来打动读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展示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在报道中常采用系列报道的手法,在一定期限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