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调研发现:绍兴在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虽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从党政层面:加强政策保障,推动职工素质提升;完善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搭建交流平台,拓展职工素质培育途径。从工会层面:发挥工会大学校的功能;整合职工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从企业层面: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和健全职工成才激励制度;落实职工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97-02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高素质职工队伍支撑。近年来,绍兴市全面实施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企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工会实施、企业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政策资助技能人才,建设公共实训平台、创新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但是,现阶段绍兴市职工素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职工技能素质方面
  调查发现:从文化素质分析,绍兴战略性新兴企业严重缺乏高职称技术人才与高级技师,而熟练技术工人、技师与高级工也相对缺乏。绍兴战略性新兴企业职工的学历主要为初中、高中、中专层次的职工为主体;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以上层次的职工则相对缺乏,且学历层次越高,缺乏程度越严重,96.5%以上的企业没有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0%以上员工应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的标准。从技能素质层次分析,88.5%的企业没有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能人才的比例应达到职工总数的比例30%以上”的标准。
  (二)职工教育培训方面
  1.培训投入不够。调查发现,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企业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经费不多。企业每年提取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比例2.0%以上的企業,仅为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4.13%。
  2.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平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型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培训、交流和继续教育。
  3.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没有建立规范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三)政府职能方面
  绍兴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其创新绩效也有待提高。加上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故政府为其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务之急。目前绍兴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加大公共培训资助、增加科研立项资助,加大社会培训机构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等。
  (四)工会作用发挥方面
  调查表明,绍兴部分企业工会作用发挥不明显,表现在组织参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够,工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形式大于效果,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形式与表面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政策保障,推动职工技能素质提升
  各级政府应把企业职工素质建设当做事关全局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建设中长期规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工素质提升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工会运作、企业为主、职工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高技能人才专项奖励基金”。
  二是在继续用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再就业培训经费和农民工素质提升经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工作,参照江苏等地的成功经验,按照工资总额的0.5%统筹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将职工教育经费全部使用到企业职工技能人才培养上。
  三是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政策。在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部分中,安排其中的一半用于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在岗职工参加培训的费用补贴。
  (2)完善政策体系
  在目前职业培训领域没有相对完整规范性法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出台地方规范性政策文件加以补充和完善。应该在职业教育经费使用、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和持证上岗等环节进行规范,鼓励企业开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每个技术工人每两年都有一次培训机会。
  2.完善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1)强化政策激励。加大企业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逐年增加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授予荣誉称号,给予政府津贴的人数。推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
  (2)落实待遇政策。在确保经济待遇的同进,关心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建议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代表,政协委员中规定应有一定比例的技术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参政议政,提升其社会地位。同时注重在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参评先进,将优秀的技能人才作为劳动模范的后备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职工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3)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科学人才观,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突出贡献,使技能人才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同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职工争当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劳动者的普遍性职业选择。
  3.搭建交流平台,拓展技能素质培育途径
  (1)加快企业紧缺人才引进。根据绍兴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专业技术人才引育计划。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目录,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有机结合,不断推进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院校、企业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夯实适应产业化发展战略和企业需要的产业化人才基础。
  (2)建立专业的技能人才交流平台。目前,绍兴地区缺少一个统一规范的高技能人才市场,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企业只能通过普通劳动力市场获取人才信息。因此绍兴本地技能人才招聘的成功率很低,企业更多的是前往外地招聘人才,且成本较高。对此,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及时、准确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紧缺工种目录等信息。
  (3)建立企业技能人才区域协作机制。相比杭州、苏州、无锡其他长三角一线城市,绍兴企业急需的符合产业转型需要的研发、高技能人才更为紧缺。建立高技能人才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企业科技人才供求信息互通,是政府帮助企业解决技工荒的重要手段。通过和外地职业院校建立劳务协议,和外地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互通互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招聘成本,缓解人才紧张压力。
  (二)工会层面
  1.发挥工会大学校的功能
  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为切入点,不断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为切入点,不断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2.整合职工教育培训资源
  利用工會组织网络及工会与企业职工密切联系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抓好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工会为主导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协作平台,推动相同行业间技术交流协作,进一步拓展企业职工技能发展渠道。
  3.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比武
  各级工会要深入实施《绍兴市职工技能素质登高工程五年规划》,立足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和特点,大力开展有特色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高一线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与科技适应能力。要建立完善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坚持每年举办一批行业分布广、技术含量高、企业需求突出的技能比武项目。
  (三)企业层面
  1.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
  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和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成长体系,努力做到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关键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技能带头人制度,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名师带徒等活动,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设立“首席技师”制,通过技能状元、岗位明星、操作能手的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
  2.建立和健全职工成才激励制度
  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突出以技定级、以岗定酬,实现技术工人工资与职业资格证书、岗位绩效挂钩。拉开技术工种与非技术工种之间、技术等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充分体现重操作能力、重技术业务、重实际贡献的分配原则,特别要向技术含量高、科技含量高的重要岗位倾斜。
  3.落实职工经费保障制度
  要严格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提取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提取数额、使用范围符合政策法规和实际需要。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其中应有60%以上用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lO%的比例提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把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纳入职工民主管理范畴,列入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范围,明确规定职工使用教育培训经费的比例,并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专项检查、职工代表巡视等途径,对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2]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刘向斌.哈佛模式培训管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线装书局,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自2008年以来中央政法委在全国开展了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湖南警察学院从2009年开始了相关招录体制改革生的培养工作,就如何加强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招录体制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9-0
期刊
摘 要: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作为探讨个人与国家、政府关系的一种独特视角,始于古代朴素契约论,繁荣发展于对近代政治实践的思考。社会契约理论为国家的起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确立了个人对国家的主体地位。反观现实政治实践,社会契约论精神对政府自身建设与个体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提出了要求,且对当前新型政民关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社会契约;政府;公民意识;政民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代表性文化形态,不同民族和地域都具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但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文章以嵊州民间工艺为例,分析了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提
期刊
摘 要: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经管类人才,非财务专业本科生的财务知识积累对于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贡献于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财务课程的教学是学生获取财务知识的主要途径,应从学生兴趣培养、地方企业案例教学及财务知识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升经管类非财务专业学生未来服务苏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非财务专业;财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弱化的困难和挑战,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文章通过以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教学调查为切入点分析,认为构建问题主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破解现存课程的实效性弱化问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工科院校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以对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调研为起点,探索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论文研究要做到四点: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民间参与与集体作为。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被压迫者教育学》核心论点:压迫与被压迫、沉默文化、灌输式教育、批判性精神和对话的解读,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剖析,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沉默文化;灌输式教育;提问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54-02  保罗·弗莱雷,巴西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第三世界一个条件最为贫困和不发达地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效手段。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定位与角色模糊等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从而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中国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也必须果决反制菲、越的侵略挑衅行为。因为这是捍卫中国国家主权的需要,也是制止侵略行为、防止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失控化、捍卫南海和平的需要。果决反制挑衅,不仅不与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相冲突,反而是对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有力维护。  关键词:和平发展;南海问题;搁置争议;对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重新分析在“自在”词汇化过程中首先发生在语义层面。词汇化的动因是人们对一句法成分赋予新的意义并凝结成一个固定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其句法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自在;成词过程;词汇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H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79-02  在历史語言的研究中,近年来语法化和词汇化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一理论从西方引进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