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卧草木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地,还没有靠近那个苗寨,就听见有歌声飘来。这是五月,晴天。被饱满的阳光暖热了的山歌,轻柔绵软,十分动听。似乎还有丝丝缕缕的酒香充溢其间,更是诱人。但酒香只是我的想象,并不曾闻到。我知晓苗族人的传统习俗,有贵客来必用拦门酒相迎。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清纯香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青稞酒,浓烈醇厚,香气扑鼻。如果没有好酒量,大碗饮下,必醉无疑。
  果然,在寨口,十余个身着苗族亮丽服饰的女子扯起红绸挡住了我们。酒具是陶制的大碗,不是电视里看到的黑亮的牛角。她们围拢过来,送酒碗到你嘴边,让你一饮而尽方可放行。我正口渴,便一气饮下半碗,乳黄色的米酒清凉可口,滋润肺腑。大湾苗寨就是以如此美好醉人的方式走进我的视野。
  “大湾”,我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像呼唤自己的亲人。这个地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的千年苗寨,先前竟一无所知。站在高处俯瞰,簇拥在满目葱茏群山中的大湾,恍若是泊在碧海中的岛屿。静默,安然,游离于尘世之外,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大湾苗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明代初年,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这个族群无数次地在频仍的战乱中不断迁徙,遥遥无尽的路途上,危难重重,生离死别,都捶打着他们的骨骼,更加的坚韧和顽强。曾经生活在黄河或长江岸边沃野上的苗族同胞,在封建强权威逼下,一步步迈向大山深处,但他们前行的路径并不是朝向江河的源头。因此在长江黄河发源地的青海所聚集的众多民族中,难得有苗族人的身影,巧的是,与盘信的相遇弥合了我们之间的部分缝隙。
  在苗寨,如果遇到节日,随处可见的一定是流光溢彩的银饰,它们装点着苗族女性的身体,熠熠夺目,美丽非凡。如果聚拢在一起,强大的银色光芒,几乎能把整个寨子照亮。经过匠人精心打造的各种银饰,工艺考究,精美绝伦,容纳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宗教信仰。细细端详,苗族女性佩戴的银饰,从头饰、颈饰、胸饰,到腕饰、腰饰、背饰,我惊奇地发现,除了材质与样式的区别,它们和我们青海玉树的藏族服饰,审美情趣竟然完全吻合。那些造型品质各异的饰物,在每个身体最美的部位兀自绽放,均暗含驱邪降福之意。苗族纯银的配饰和藏族多彩的珠宝,同样的华丽高贵、风韵独特,抖落出家族兴旺的财富。玉树藏族女子的藏袍加配饰全部齐整,少说也有几十斤重。据说苗族的也是,就看那个婀娜多姿的巨大凤冠,分量就不会轻。只不过如今多数苗族女子佩戴的并非纯银,而是一种更亮更轻,当地人称作“苗银”的饰品。看我特别关注她们服饰,一个女子摘下她的帽子让我试戴。我接过来,果然十分轻盈,那些用料已经脱离了传统,选择了海绵一类的轻质材料,我想这可能是为了接待游客的方便。我还注意到她们鲜艳的衣裤上,袖口和裤管都缀满精致的绣品,好似出自青海土族阿姑的手艺。于是忍不住问:这些漂亮的图案是你自己绣的吗?回答说:是机器做的,这衣服是买来的。我心里略略有点失望,暗想现代科技替代民间手艺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正在遗憾,又听当地人介绍,苗族银饰完全是纯手工制作,任何机器都无计可施时,才稍许有了安慰。


  大湾苗寨真是安静的有如我们期待的桃花源,听不见银匠敲击银锭时那叮叮咚咚的声响,自然也就不见制银饰的作坊和售卖的店铺,更不见银匠的身影。其实我好想亲眼目睹那些精巧亮丽的银饰,是如何在银匠的手指间一点点地变幻成令人惊讶的艺术品。特别是将那被木炭烘烤后变得柔软的银条,拉出细如发丝的银丝技艺,从那么深远的岁月中绵延而来,编织出的蝴蝶、喜鹊、凤凰等栩栩如生,魅力无尽。这些民间技艺,裹挟着某种神秘的气息,总是让我们不可思议。比如青藏高原绘制唐卡的大师,用猫毛制成的画笔,在邮票大小的方寸间呈现佛教故事,必须借用放大镜才能欣赏到纤毫下的精密细节,那独特传神的惊人之美,世人无不为之震撼。贵州现今的苗族银匠,更多的集中在雷山县西江镇一带,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苗寨的名片,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趋之若鹜。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薄雾缭绕中的西江苗寨十分迷人,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让人想入非非。但作为著名景点,那苗族的歌舞、服饰和乡俗已经演绎成固定模式的商业表演,与外面的世界同样的喧闹和功利。
  大湾淡定,也简单。村间的小路,村前的荷塘,还有那百余间的木制老屋,依然停滞在时间的深处。只是多了几间素朴的茶舍和可以摆放长桌宴的回廊,用來接待造访的看客。不过大湾的静谧也缭绕着时代大潮造成的空巢气息,这些栉风沐雨的老宅,不见了屋前的鸡飞狗跳,没有了屋内的谷米茶香,只留下一栋栋孤独的建筑空壳。这似乎是当下乡村无法逃脱的命运。我不知道这该是时代的痛,是乡村留守下来老人和孩童的痛,还是一幅现代版的乡愁图景。人们钟情大湾,沉浸在她那绿水青山,原生态的乡野情调里,仅仅是涂抹在村寨表层上瞬间的热闹,待到节日和游客散去,她又重新陷入空心的冷寂中。这样的冷与暖,聚与散的轮回,让我内心滋生出种种忧虑。但我知道一代人需要改善自己的物质追求,要想留住他们向城市漂移的脚步,并不容易。
  终于在满家村,我遇见了那个多才多艺的年轻村长。和大湾不同的是,隐匿在草木间的满家村坐落在半高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气势非凡。据说这是历史上苗王的屯兵之地,果然,沿着石阶而上的尽头是一个窄小的寨门把关,说它是拥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兵寨的确名不虚传,这也让满家村有了特殊的身份。作为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满家村自然吸引了很多慕名前来的访客。除了独特的建筑风貌,苗寨乡韵十足的民俗风情也让人们兴味盎然。年轻的村长一定是受到了先祖的启示,他在满家村长大,又走出苗寨完成学业,储备好知识,然后选择了回归。另一位是满家村的妇女主任,她也是村里有学历的文化人,她告诉我,她曾在外面打工多年,村寨的变化召唤她返乡,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他们对家乡的一往深情接续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进入满家村那天,恰逢苗族的一个节日,微微阴凉的空气里似乎闪动着神的身影。在村寨小广场的祭台前,巫师口中念念有词。虽然听不懂,但我相信所有用不同形式送给神的心愿都是一致的。神好像听见了大地上的敬辞,嘱咐天空噙满雨水的乌云保持沉默,于是我们在节日的祥和中接受了满家村丰盛的长桌宴。等我们刚刚离开,克制许久的乌云终于忍不住,将大口的雨水喷洒了下来。于是我相信,神能看见大地上的动静,常常会赐福给敬畏天地的人们。
  行走在盘信茂密的草木间,心里多次冒出像作家马原那样的退隐山野的念头。不过人家马原的退隐并不是闲着,他在西双版纳那个叫姑娘寨的地方做了许多有关文化的善事。我心里这样敬佩着马原的时候,汽车把我们带进了老屋村。这里正在热火朝天的搬石运土,准备把一个乡村旅游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眼前这个蓝图已显雏形,一大片荷池的绿叶伸展出细嫩的腰肢,含苞待放。走在中间细长的木栈道上,想象满池娇艳的荷花被四周的青山拥揽入怀,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而且很快,这里还会出现苗乡民宿、梯田花海、文化长廊、果园、竹林等,完全是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景。让人的眼、心还有身体通通发热。
  对于我们这些在繁杂忙乱的世界里煎熬的身心,常常又焦虑又无助,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与大自然已经相隔得太远,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它的儿女,与之血脉相连。欣喜的是,我在盘信看到的这些被遮蔽在青山碧水间的苗寨,正在努力积聚呼唤人们回归的力量。我想,只有大自然美好的恩赐,才是抚慰我们心灵的那只温情的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春花秋月称作赏,夏云冬雪叫做观。  赏与观还是有区别的,赏显得有些局促,而观就开阔多了。观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感觉。观雪对我来讲兴趣极大,可能与写书法有关,下雪时总能写出感觉不错的作品。  前年冬天北京一百多天无降水记录,去年亦如此,冬天没有冬天的感觉,燥冽的冬日灰朴朴的,在这样的冬日里,缺少滋润的城市总显得那么清瘦。在北方观冬雪,有一种优越感,时时回忆雪中的一些情趣,雪不仅有情思,还有回味,它能
期刊
自儿时就养成的任性是在责任制前一年腊月二十五这天开始得到转变的。  这年队里烧了几窑瓦,又卖了一批树木,经过预算,除了个别几户还欠队里的钱,大部分人家都分到钱了。我们家也是第一年从欠钱户成了进钱户。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当父亲揣着一百一十元的巨款回家时,我和姐妹真是喜出望外。父亲并没有像我和姐妹一样兴奋异常,他把钱递给母亲时叹口气说,钱是分了,这点钱连水都搅不浑,能做什么呢?你看着办吧!母亲接过钱,开
期刊
一  一株嫩草,那是春的眼,已在古村的马头墙上睁开。它经受住了一场场风雨雷电的恐吓,终于看到了一弧七彩流溢的美丽彩虹悬挂在蔚蓝的天空上。  一只白色的仙鹤,从逶迤连绵的远山升起,从沧桑历史的云烟中升起;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沧桑,寻觅到了一個个明媚典雅的春天,终于降落到一座被岁月浸染的古村的马头墙上。它嗷叫,又飞翔,飞翔在风雨迷蒙的天空,那是一个黑白交替的时空。  一棵狗尾巴草,探出它那调皮的头颅,在古
期刊
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  原载《当代》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12月16日)  阿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原载《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王族《边疆食单》  原载《星火》2018年第5期  王诚林《幽幽漓江》  原载2018年12月28日《南宁日报》  祁建青《青稞灿烂的黄金盆地》  原载《青海日报》  李光泽《赁窑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6期  梅雨墨《爱的寂寞与荒凉》 
期刊
夏天,凌晨四点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半左右,院里的燕子,麻雀就睡醒了,柿子树上有了鸟鸣,等到喜鹊来的时候,树叶都亮了。小狗贴着卧室的窗外睡,一直打着呼噜。  “小狗”长的小,年龄不小了。2008年出生一个月就送来我喂养。取名“可可”,可爱之意。  不规则的黑白花,来自生命的延续。小嘴巴是“地包天”,和鼻子一样的纯黑色。听说吃猪肝小狗不流眼屎。于是猪肝是隔三差五必备的狗粮。眼球黑而透彻,只有在斜视的时候
期刊
“心里有一个你,不知如何说起;  梦里有一个你,我的心又起涟漪……”  每每听到这首邓丽君唱的歌,整个人就沉浸在其中。久久地、久久地不能自己。凄迷、忧伤、哀婉、思念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有一份感情,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有一抹情愫,只关山水,无关风月;有一种沉香,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你是我的一杯芽色的清茶,茶韵氤氲,温婉如玉。素心如雪,滋润了流年蒹葭的思念与情
期刊
说起老家桃源的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看龙灯、观狮舞、听渔鼓。  近年来龙灯和狮舞还偶尔可见,渔鼓却几乎绝迹。大年初三早上,正准备出门拜年,远远看见一老人怀抱渔鼓筒远远走来,给我莫大惊喜,赶快招呼家人来看。  结果大失所望,老人怀中渔鼓为一高强度塑料筒,底部蒙皮也是塑料,左手所持单钹残缺一块,右手拿一根木筷,敲击、拍打声音干涩刺耳,说唱全为求财讨好之语,几不成调。心中哑然失笑,
期刊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袄,军绿色的,它是父亲的棉袄。  它显得很破旧,款式很落伍,没有人再穿着它,但它始终被我们很好地保存着。它被套在柔软的塑料袋里,垂挂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传家宝,我们几经搬家,丢掉了很多难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独这件破旧的军绿色棉袄,始终稳如泰山——它在我们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这件棉袄跨越两个世纪,存在已经有60多年。它的出身来历非同一般。上个世
期刊
行走陌上,看到田野里的菊花开了,盈满双眼。秋风里,朵朵菊花热烈地绽放着,随着秋风翻起阵阵菊浪,散发着浅浅淡淡的香息,宜人的芬芳。  徜徉其中,细细端详那盛开的菊,素白的朵,淡黄的蕊,细碎的花瓣莹润饱满,温婉清隽,不惊不艳,每一片花瓣上都凝结着一层淡淡的从容,纯粹且高雅,有一种自在又超凡脱俗的妩媚。虽然少了绿叶的衬托,却依然在有些凉意的秋风中傲然挺立,随风而舞,氤氲着怡人的清香,让人感到别样的温暖和
期刊
时至今日,我还未曾从这一场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  当我决定前往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采风创作一个月时,我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我臆想,我会住在村长或村书记家里,他们会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给我住,他们会把家中最干净、最漂亮的被子拿给我用,他们会热情而妥当地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  当我来到月坝,这个被喻为利州区最为偏远落后的小村庄时,我的想像空间瞬间逆转。  这里正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依托高山湿地、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