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约翰·密尔是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论自由》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中的自由理论体系。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晚年以《无名的裘德》开拓了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哈代文学创作的思想受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影响,这在《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认真探究《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哈代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由理论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自由》;约翰·密尔;《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66-04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一生中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以“性格与环境小说”最为著名,是英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英国维多利亚后期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随之而来涌现出大批学术思潮,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孔德的实证主义以及密尔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些都对哈代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同时代的密尔的《论自由》对人类自由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哈代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笔者将试图透过《无名的裘德》这部弥漫着悲剧气氛的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由精神来说明密尔的《论自由》对哈代产生的重要思想。
一、从哈代的生平看其思想
“哈代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创作的主题,一般表现的是人与社会、环境与性格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1]通过哈代的思想创作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同命运做斗争,这与密尔自由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论自由》中自由思想理论体系对哈代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无名的裘德》上,其他作品中亦有体现,比如《还乡》。深入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从哈代的生平窥其端倪。
哈代是维多利亚后期的代表人物,作为19世纪杰出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传达了独到而深刻的思想。他的小说多以悲剧结尾,而笔者认为哈代自身的成长环境也充满悲剧色彩。哈代曾对他的表妹玛丽产生了感情,1915年他的表妹去世后,哈代以创作诗歌的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愫。“玛丽也许影响了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对苏的塑造,因为玛丽和苏都是学校教师,两者都对性感到羞怯,表情和举止缺乏魅力。”[2]但另一方面,哈代的道德观并不允许其越雷池一步,所以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解脱。从这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裘德其实就是哈代自身的缩影,他借裘德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哈代本人来说,他也像裘德一样追求感情上的自由、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在《无名的裘德》中,错综复杂的多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性关系在维多利亚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哈代敢于向传统婚姻道德观念提出挑战,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公开宣称,如果夫妻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就应该解开联结他们俩的婚姻纽带;强加于人的婚姻关系只能使人痛苦,造成悲剧。”[3]这些思想可谓体现了他的个性,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这与密尔的自由思想中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不谋而合。
二、密尔《论自由》中的自由思想理论
(一)自由的必要性
人们应该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制,这是由意见正确与错误的复杂关系所导致的:假如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人类就丧失了一次获取正确意见的机会;假如多数人的意见错误,那就丧失了从正确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对真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4]。如果缺少这种思想与讨论的自由,那么这种社会一定是存在着缺陷与漏洞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宽松的社会言论自由是分不开的,所以密尔批判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正是缺乏这种言论的自由环境。高压政策控制下的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也会向前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高压政策的认可,最多只是被迫的接受,历史的车轮最终会把这种高压政策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正如密尔所言:“高压政策对人们思想和言行的压制将导致人类丧失诸多获取正确意见的机会。”在专制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言论甚至是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社会在黑暗中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发展。在神权大于政权的中世纪,用以证明上帝存在的逻辑学等工具学科以及神秘主义思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探索自然奥秘、人的生命传承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步履维艰。此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而后者是对神秘主义与宗教神权的揭露与反叛,被统治者诬之为“逆流”。
(二)自由的现实意义
温总理曾说过:“要让我们的国民过得更有尊严。”那么人生的自由就赋予国民这种尊严。一个自由人应是拥有正常的理性思维和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一个能够自我把控的人,在进行慎重分析后,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这样的一个拥有充分自由的人,能够自主地搜集他所需要的信息,听取他所感兴趣的观点,然后运用理性加以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判断,做出选择或决定: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公正的还是不公的?[5]如果当局者认为,一个人在充分了解与接收某些信息后,有可能被蛊惑或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向反动,那么政府实际上并未把他视为一个在理性和道德能力上能够自立的人,也就等于剥夺了此人的自由权利,从而也就剥夺了一个公民做人的尊严。因此不论是行政机构或是议会中的多数人,都没有剥夺我们充分接触各种信息和意见的权利,唯有保留这些权利,才能保留我们做人的尊严。
(三)从密尔的《论自由》看其自由思想
对于自由,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密尔非常明确地指出,他并不是要讨论人的意志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完全属于主体性的欲望或者意向,他所要研究的,乃是公民的自由或称为社会自由[6]。“要探讨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社会权力的性质和边界。”[7]
该书中有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让人印象深刻。“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8]由此可见,自由是必须同限制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必须同社会交往。每个个体在其不干涉他人生活的情况下拥有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无权干预。“因此,密尔认为,人类为了自保可以合法地干涉任何一个个体的行动,这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在‘消极’的意义上,即是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因为任何人的行为,只要涉及他人的那部分就必须要对社会负责。”[9] 为了很好地理解密尔在《论自由》中所定义的自由, 我们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进行分析,而这也是密尔所使用的叙述方式。从历史上看,自由一直都是指对于政治统治者专制的抵抗。这种自由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权利的自由。要理解这种政治自由含义的内容,我们就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去考察。从历史上看,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到近代之初,在政治统治的方式上,一种帝制和专制的统治体制使统治者凌驾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上,专制的国王可以任意地侵害人民的权利,所谓的人民仅只是其臣民。以密尔所在的英国来说,在英国革命前,专制国王公然地宣称我的意志即是法律,可以随意地剥夺人民的权利,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即可随意地征收吨税、磅税等,直接侵害了人民的财产权[10]。在这种专制体制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对立,进而导致统治者的暴政和被统治者的受奴役。毋庸置疑,在当时的专制体制下,时代的中心任务即人民对专权者暴政的反抗及对自身政治权利的追求,从而也就成为了当时自由的核心意义。
三、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在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体现
托马斯·哈代接受了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象鲜明。首先是阿拉贝拉把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把个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在发现裘德不能满足她物质的需要时,她就选择了离开。回到英国后,她又为了自己的私欲要求裘德不要说出她已结婚的事实。笔者将试图通过对裘德、苏以及阿拉贝拉这三个人物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自由思想是如何在《无名的裘德》中体现的,以论证密尔的自由理论对哈代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裘德”折射出的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小说的主人公裘德是个意志坚定、勇于奋斗的知识青年,执着追求着事业和爱情。他一直梦想着能走进大学的殿堂,所以一直为了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奋斗。
一是对事业的追求。在小说的开篇男主人公裘德仅有11岁,父母双亡,和经营面包店的姑婆住在一起。小说是从乡村老师费劳孙离开玛利格林去基督城说起的,他临走时说到,他要去基督城上大学,到教会担任圣职,这一番话给了裘德很大的触动,他幼小的心灵已经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去基督城上大学。于是,他寻找一切机会登上房顶,希望看到基督城,他已经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他把基督城当作光明之城,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确立了目标之后,他就专心研读拉丁文,即使驾着马车去送面包也在看书,“所以说车身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方式受到教育的主要阵地”[11]。在听到别人讲述基督城的无限魅力时,他心动不已,越发迫切地希望能够尽快去到基督城。可是不幸的是,年轻的裘德在艾拉贝拉的引诱下,和她草率地结了婚。裘德最终挣脱掉没有爱情的婚姻束缚,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城市——基督城。
为了实现理想,裘德白天干活挣钱,晚上挑灯夜读,期待有一天能成为大学学子,志在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就如他在小说中所言:“我不当上神学博士,决不罢休。”[12]可是事与愿违,一个农村孩子想步入大学如登天,于是他给德高望重的老院长写信,却遭到无情的打击。院长给他的回信这样说道:“接读大函,甚感兴趣。据你所述,得悉你为工人。现不揣冒昧,奉告如次:你似应谨守本业,一以贯之,则成功机会必不负苦心人,较另择高就裨益良多。鄙见如此,谨覆。”[13]为发泄不满,他在不可逾越的高墙写道:“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14]大学梦破灭后,裘德意识到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立志当个神职人员。虽然他的事业并未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追求事业所作的不懈努力。密尔在《论自由》中不断强调个性的价值,而在裘德身上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都安于现状,可是裘德却满怀抱负,渴望进入大学学习,这与当时的风气是不一致的。
二是对爱情的追求。在与阿拉贝拉结婚后,裘德感到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发现裘德毫无用处之后,阿拉贝拉就抛弃了他,而裘德也毫无怨言,觉得于他是种解脱。而表妹苏对裘德来说是一种不同于阿拉贝拉的存在。崇高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他们互相吸引,他们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他们不顾社会的舆论,在没举行任何仪式的情况下,就同居了,并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接受的。从这点来看,裘德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的选择,并没有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感情,他们也就没有自己的真正快乐。这体现了自由意志下他们敢于抗争自己的命运,与密尔的自由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说是自由思想在哈代创作中的体现。虽然最后淑回到了费劳孙的身边。但是直到生命的尽头,裘德还在坚持自己理想的爱情。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裘德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虽然最后以悲剧收尾,但是在自由意志的引导下敢于同命运作斗争,保留了起码的尊严,在自由抗争的背后把他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和淑的爱情悲剧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们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追求爱情的自由。密尔在《论自由》中明确反对社会根据共享的或主导群体的道德或习俗干预个人自由。由此可见,密尔的自由思想对无名的裘德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苏”折射出的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苏是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拥有独特的见解,敢于同当时的社会作抗争,勇于追求自由。正如马弦在《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中所说:“女主人公苏有钻石般闪闪发光的思想见解,她藐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习俗,与基督教的僵死教条格格不入。”[15]她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她认为爱情是不应该被一纸契约束缚住的,她追求在婚姻中男女平等、自由的地位,这是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价值观猛烈的颠覆。她在小说中抗议道:“我的新郎是按他的意愿和爱好选中了我,可我不是选中他。是某个人替我做主,把我交给了他,我就跟一头母驴或一头母羊,或者别的什么家畜一样。”[16]苏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提出了抗议,指出女人没有挑选新郎的机会,只能被新郎选中,这样就和家畜没有什么区别。这番话体现了她对传统婚姻观的藐视和挑战,对传统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苏作为新女性形象的代表,不仅表现在她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而且还表现于她对传统道德观的颠覆。作为裘德的表妹,她敢于和他在一起,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只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这是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即使在当今社会,乱伦都为人所不齿,这也表明了苏敢于挑战社会权威。当裘德提出和她结婚时,她拒绝了,这样说道:“裘德,你想过没有,你要是一定靠法律得到我,那咱们以后还会不会跟这会儿一样快乐呢?咱们家的男男女女,要是干什么都凭他们高兴,对人也还度量大,可谁要是硬逼他们干,他们是决不买账的。一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就变得蛮不讲理的那种态度,难道你就不惧怕吗?爱的激情的真谛在于奉献,难道你没想到那种态度会把它扼杀吗?”[17]这番话表明了苏不愿意被契约式的婚姻所束缚,只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她认为这种契约式婚姻反而会成为扼杀爱情的枷锁。这也表明了苏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抨击。
(三)“阿拉贝拉”折射出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裘德的前妻阿拉贝拉,也是一位有鲜明特点的女性。她为了得到裘德,就下决心诱惑他,而裘德也屈从于他本能欲望的驱使,落入了阿拉贝拉设好的圈套,和她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阿拉贝拉觉得裘德无法满足于她物质的需要,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是为世人所唾弃的,但是阿拉贝拉毫不在意,还是自由地追求她所想要的物质生活。“她写信给裘德,说裘德要是跟她离了婚,那于她就是功德一件;因为那样她就可以再结婚,过体面的生活了。”[18]这番话表明了作者对阿拉贝拉的批判,同时体现了哈代反对过分看重功利目的的伦理思想。阿拉贝拉的个性十分鲜明,就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为了可以更自由地追求下一段感情,她甚至主动要求裘德和她离婚。
阿拉贝拉这个人物形象更多带给我们反面的印象,但是正如密尔在《论自由》中对社会权威与个人权威作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的那样:“凡主要涉及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属于个性,凡主要涉及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属于社会。”阿拉贝拉只是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与密尔的“不伤害原则”不谋而合,每个个体在其不干涉他人生活的情况下拥有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无权干预。
人类追求自由的终极含义在于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在某些宿命论者看来,人们似乎面对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但在密尔和哈代看来,人类应该有与命运周旋抗争的勇气,改变现状,挣脱宿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抗争的背后,永远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也正因为有着这股自由光辉的存在,裘德和苏仍然为了自由与命运抗争着,虽然结局是悲凉的,但他们毕竟未完全地沦为命运的奴隶,保留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在众多思潮涌现的维多利亚时代,对哈代影响最大的是密尔的自由思想。从哈代的众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哈代本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哈代深切同情人类同命运抗争的行为,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强调了人物以自由意志来抗衡宿命的操控。在《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和苏身上,作者一直将密尔的自由精神熔铸其中。《无名的裘德》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既是一部失败者的哀歌,又是一部在宿命阴影下主人公自由意志勃发的抗争之曲。
参考文献:
〔1〕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17.
〔2〕高万隆.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
〔3〕〔18〕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49,337.
〔4〕〔5〕陈洪林.言论自由及其必要限度[J].零陵师范学校学报,2002(3).
〔6〕〔9〕〔10〕李宏图.从政治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8〕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0.
〔11〕〔12〕〔13〕〔16〕〔17〕Thomas Hardy:Jude the Obscur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10.25,30,109-110,159,256.
〔14〕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01.
〔15〕马弦.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4(1).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论自由》;约翰·密尔;《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66-04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一生中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以“性格与环境小说”最为著名,是英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英国维多利亚后期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随之而来涌现出大批学术思潮,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孔德的实证主义以及密尔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些都对哈代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同时代的密尔的《论自由》对人类自由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哈代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笔者将试图透过《无名的裘德》这部弥漫着悲剧气氛的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由精神来说明密尔的《论自由》对哈代产生的重要思想。
一、从哈代的生平看其思想
“哈代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创作的主题,一般表现的是人与社会、环境与性格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1]通过哈代的思想创作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同命运做斗争,这与密尔自由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论自由》中自由思想理论体系对哈代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无名的裘德》上,其他作品中亦有体现,比如《还乡》。深入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从哈代的生平窥其端倪。
哈代是维多利亚后期的代表人物,作为19世纪杰出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传达了独到而深刻的思想。他的小说多以悲剧结尾,而笔者认为哈代自身的成长环境也充满悲剧色彩。哈代曾对他的表妹玛丽产生了感情,1915年他的表妹去世后,哈代以创作诗歌的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愫。“玛丽也许影响了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对苏的塑造,因为玛丽和苏都是学校教师,两者都对性感到羞怯,表情和举止缺乏魅力。”[2]但另一方面,哈代的道德观并不允许其越雷池一步,所以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解脱。从这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裘德其实就是哈代自身的缩影,他借裘德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哈代本人来说,他也像裘德一样追求感情上的自由、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在《无名的裘德》中,错综复杂的多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性关系在维多利亚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哈代敢于向传统婚姻道德观念提出挑战,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公开宣称,如果夫妻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就应该解开联结他们俩的婚姻纽带;强加于人的婚姻关系只能使人痛苦,造成悲剧。”[3]这些思想可谓体现了他的个性,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这与密尔的自由思想中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不谋而合。
二、密尔《论自由》中的自由思想理论
(一)自由的必要性
人们应该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制,这是由意见正确与错误的复杂关系所导致的:假如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人类就丧失了一次获取正确意见的机会;假如多数人的意见错误,那就丧失了从正确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对真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4]。如果缺少这种思想与讨论的自由,那么这种社会一定是存在着缺陷与漏洞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宽松的社会言论自由是分不开的,所以密尔批判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正是缺乏这种言论的自由环境。高压政策控制下的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也会向前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高压政策的认可,最多只是被迫的接受,历史的车轮最终会把这种高压政策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正如密尔所言:“高压政策对人们思想和言行的压制将导致人类丧失诸多获取正确意见的机会。”在专制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言论甚至是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社会在黑暗中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发展。在神权大于政权的中世纪,用以证明上帝存在的逻辑学等工具学科以及神秘主义思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探索自然奥秘、人的生命传承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步履维艰。此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而后者是对神秘主义与宗教神权的揭露与反叛,被统治者诬之为“逆流”。
(二)自由的现实意义
温总理曾说过:“要让我们的国民过得更有尊严。”那么人生的自由就赋予国民这种尊严。一个自由人应是拥有正常的理性思维和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一个能够自我把控的人,在进行慎重分析后,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这样的一个拥有充分自由的人,能够自主地搜集他所需要的信息,听取他所感兴趣的观点,然后运用理性加以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判断,做出选择或决定: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公正的还是不公的?[5]如果当局者认为,一个人在充分了解与接收某些信息后,有可能被蛊惑或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向反动,那么政府实际上并未把他视为一个在理性和道德能力上能够自立的人,也就等于剥夺了此人的自由权利,从而也就剥夺了一个公民做人的尊严。因此不论是行政机构或是议会中的多数人,都没有剥夺我们充分接触各种信息和意见的权利,唯有保留这些权利,才能保留我们做人的尊严。
(三)从密尔的《论自由》看其自由思想
对于自由,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密尔非常明确地指出,他并不是要讨论人的意志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完全属于主体性的欲望或者意向,他所要研究的,乃是公民的自由或称为社会自由[6]。“要探讨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社会权力的性质和边界。”[7]
该书中有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让人印象深刻。“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8]由此可见,自由是必须同限制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必须同社会交往。每个个体在其不干涉他人生活的情况下拥有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无权干预。“因此,密尔认为,人类为了自保可以合法地干涉任何一个个体的行动,这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在‘消极’的意义上,即是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因为任何人的行为,只要涉及他人的那部分就必须要对社会负责。”[9] 为了很好地理解密尔在《论自由》中所定义的自由, 我们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进行分析,而这也是密尔所使用的叙述方式。从历史上看,自由一直都是指对于政治统治者专制的抵抗。这种自由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权利的自由。要理解这种政治自由含义的内容,我们就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去考察。从历史上看,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到近代之初,在政治统治的方式上,一种帝制和专制的统治体制使统治者凌驾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上,专制的国王可以任意地侵害人民的权利,所谓的人民仅只是其臣民。以密尔所在的英国来说,在英国革命前,专制国王公然地宣称我的意志即是法律,可以随意地剥夺人民的权利,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即可随意地征收吨税、磅税等,直接侵害了人民的财产权[10]。在这种专制体制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对立,进而导致统治者的暴政和被统治者的受奴役。毋庸置疑,在当时的专制体制下,时代的中心任务即人民对专权者暴政的反抗及对自身政治权利的追求,从而也就成为了当时自由的核心意义。
三、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在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体现
托马斯·哈代接受了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象鲜明。首先是阿拉贝拉把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把个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在发现裘德不能满足她物质的需要时,她就选择了离开。回到英国后,她又为了自己的私欲要求裘德不要说出她已结婚的事实。笔者将试图通过对裘德、苏以及阿拉贝拉这三个人物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自由思想是如何在《无名的裘德》中体现的,以论证密尔的自由理论对哈代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裘德”折射出的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小说的主人公裘德是个意志坚定、勇于奋斗的知识青年,执着追求着事业和爱情。他一直梦想着能走进大学的殿堂,所以一直为了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奋斗。
一是对事业的追求。在小说的开篇男主人公裘德仅有11岁,父母双亡,和经营面包店的姑婆住在一起。小说是从乡村老师费劳孙离开玛利格林去基督城说起的,他临走时说到,他要去基督城上大学,到教会担任圣职,这一番话给了裘德很大的触动,他幼小的心灵已经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去基督城上大学。于是,他寻找一切机会登上房顶,希望看到基督城,他已经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他把基督城当作光明之城,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确立了目标之后,他就专心研读拉丁文,即使驾着马车去送面包也在看书,“所以说车身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方式受到教育的主要阵地”[11]。在听到别人讲述基督城的无限魅力时,他心动不已,越发迫切地希望能够尽快去到基督城。可是不幸的是,年轻的裘德在艾拉贝拉的引诱下,和她草率地结了婚。裘德最终挣脱掉没有爱情的婚姻束缚,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城市——基督城。
为了实现理想,裘德白天干活挣钱,晚上挑灯夜读,期待有一天能成为大学学子,志在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就如他在小说中所言:“我不当上神学博士,决不罢休。”[12]可是事与愿违,一个农村孩子想步入大学如登天,于是他给德高望重的老院长写信,却遭到无情的打击。院长给他的回信这样说道:“接读大函,甚感兴趣。据你所述,得悉你为工人。现不揣冒昧,奉告如次:你似应谨守本业,一以贯之,则成功机会必不负苦心人,较另择高就裨益良多。鄙见如此,谨覆。”[13]为发泄不满,他在不可逾越的高墙写道:“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14]大学梦破灭后,裘德意识到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立志当个神职人员。虽然他的事业并未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追求事业所作的不懈努力。密尔在《论自由》中不断强调个性的价值,而在裘德身上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都安于现状,可是裘德却满怀抱负,渴望进入大学学习,这与当时的风气是不一致的。
二是对爱情的追求。在与阿拉贝拉结婚后,裘德感到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发现裘德毫无用处之后,阿拉贝拉就抛弃了他,而裘德也毫无怨言,觉得于他是种解脱。而表妹苏对裘德来说是一种不同于阿拉贝拉的存在。崇高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他们互相吸引,他们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他们不顾社会的舆论,在没举行任何仪式的情况下,就同居了,并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接受的。从这点来看,裘德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的选择,并没有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感情,他们也就没有自己的真正快乐。这体现了自由意志下他们敢于抗争自己的命运,与密尔的自由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说是自由思想在哈代创作中的体现。虽然最后淑回到了费劳孙的身边。但是直到生命的尽头,裘德还在坚持自己理想的爱情。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裘德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虽然最后以悲剧收尾,但是在自由意志的引导下敢于同命运作斗争,保留了起码的尊严,在自由抗争的背后把他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和淑的爱情悲剧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们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追求爱情的自由。密尔在《论自由》中明确反对社会根据共享的或主导群体的道德或习俗干预个人自由。由此可见,密尔的自由思想对无名的裘德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苏”折射出的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苏是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拥有独特的见解,敢于同当时的社会作抗争,勇于追求自由。正如马弦在《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中所说:“女主人公苏有钻石般闪闪发光的思想见解,她藐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习俗,与基督教的僵死教条格格不入。”[15]她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她认为爱情是不应该被一纸契约束缚住的,她追求在婚姻中男女平等、自由的地位,这是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价值观猛烈的颠覆。她在小说中抗议道:“我的新郎是按他的意愿和爱好选中了我,可我不是选中他。是某个人替我做主,把我交给了他,我就跟一头母驴或一头母羊,或者别的什么家畜一样。”[16]苏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提出了抗议,指出女人没有挑选新郎的机会,只能被新郎选中,这样就和家畜没有什么区别。这番话体现了她对传统婚姻观的藐视和挑战,对传统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苏作为新女性形象的代表,不仅表现在她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而且还表现于她对传统道德观的颠覆。作为裘德的表妹,她敢于和他在一起,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只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这是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即使在当今社会,乱伦都为人所不齿,这也表明了苏敢于挑战社会权威。当裘德提出和她结婚时,她拒绝了,这样说道:“裘德,你想过没有,你要是一定靠法律得到我,那咱们以后还会不会跟这会儿一样快乐呢?咱们家的男男女女,要是干什么都凭他们高兴,对人也还度量大,可谁要是硬逼他们干,他们是决不买账的。一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就变得蛮不讲理的那种态度,难道你就不惧怕吗?爱的激情的真谛在于奉献,难道你没想到那种态度会把它扼杀吗?”[17]这番话表明了苏不愿意被契约式的婚姻所束缚,只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她认为这种契约式婚姻反而会成为扼杀爱情的枷锁。这也表明了苏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抨击。
(三)“阿拉贝拉”折射出密尔的自由思想理论
裘德的前妻阿拉贝拉,也是一位有鲜明特点的女性。她为了得到裘德,就下决心诱惑他,而裘德也屈从于他本能欲望的驱使,落入了阿拉贝拉设好的圈套,和她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阿拉贝拉觉得裘德无法满足于她物质的需要,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是为世人所唾弃的,但是阿拉贝拉毫不在意,还是自由地追求她所想要的物质生活。“她写信给裘德,说裘德要是跟她离了婚,那于她就是功德一件;因为那样她就可以再结婚,过体面的生活了。”[18]这番话表明了作者对阿拉贝拉的批判,同时体现了哈代反对过分看重功利目的的伦理思想。阿拉贝拉的个性十分鲜明,就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为了可以更自由地追求下一段感情,她甚至主动要求裘德和她离婚。
阿拉贝拉这个人物形象更多带给我们反面的印象,但是正如密尔在《论自由》中对社会权威与个人权威作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的那样:“凡主要涉及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属于个性,凡主要涉及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属于社会。”阿拉贝拉只是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与密尔的“不伤害原则”不谋而合,每个个体在其不干涉他人生活的情况下拥有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无权干预。
人类追求自由的终极含义在于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在某些宿命论者看来,人们似乎面对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但在密尔和哈代看来,人类应该有与命运周旋抗争的勇气,改变现状,挣脱宿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抗争的背后,永远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也正因为有着这股自由光辉的存在,裘德和苏仍然为了自由与命运抗争着,虽然结局是悲凉的,但他们毕竟未完全地沦为命运的奴隶,保留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在众多思潮涌现的维多利亚时代,对哈代影响最大的是密尔的自由思想。从哈代的众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哈代本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哈代深切同情人类同命运抗争的行为,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强调了人物以自由意志来抗衡宿命的操控。在《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和苏身上,作者一直将密尔的自由精神熔铸其中。《无名的裘德》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既是一部失败者的哀歌,又是一部在宿命阴影下主人公自由意志勃发的抗争之曲。
参考文献:
〔1〕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17.
〔2〕高万隆.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
〔3〕〔18〕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49,337.
〔4〕〔5〕陈洪林.言论自由及其必要限度[J].零陵师范学校学报,2002(3).
〔6〕〔9〕〔10〕李宏图.从政治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8〕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0.
〔11〕〔12〕〔13〕〔16〕〔17〕Thomas Hardy:Jude the Obscur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10.25,30,109-110,159,256.
〔14〕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01.
〔15〕马弦.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4(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