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辞教学中易混问题的区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是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的内容,如何能使学生准确地使用和判断修辞格,笔者从给教学和考试中遇到的实例来谈谈修辞易混问题的区分。
  关键词:修辞;语文教学;区分
  修辞,它是人们在表情达意时用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手段,常见的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对修辞格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只局限在概念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到具体的实例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混淆现象,令学生们困惑。假如只从定义上去分辨,是很容易判断失误的。因此,针对修辞的教学,应该同认识客观事物一样,既注意修辞现象之间的联系,又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后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使用和判断修辞格。以下就能给教学和考试中遇到的实例来谈谈修辞易混问题的区分。
  一、 比喻和象征的区分
  有的学生问,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说成比喻行不行?茅盾《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农民,说成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像白杨树一样,不也行吗?比喻与象征到底如何区分呢?
  1. 二者是有联系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有相似点的,象征的本体和象征义之间也往往有相似处,但从概念的内涵看,比喻和象征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比喻是修辞格,象征则是文化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2. 从表现形式来看,比喻主要表现在造句上,它往往是一句话或好几句话,而象征,既然要通过具体形象表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需要对具体形象作一番细致而深刻的描绘,这样形象内含的象征义才会表现出来。因此象征义的完成并非一句话,几句话所奏效,它往往需要文章用好几段甚至全篇才能完成。人所共知的《海燕》、《白杨礼赞》都是以整篇文章完成它的象征意义的。
  3. 比喻和象征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中被比的事物(本体)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不相似的两个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因此,比喻一般都能构成“本体象喻体”的格式。象征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義,因此象征体的象征义之间构成的基础可以是相似点,也可能是相关点,这些相关点能使人们产生联想,产生类似的思想感情即可。在此情况下象征就不能换成比喻那样的格式,即“象征象象征义”。如“红色象征革命”,“鸽子象征和平”,就不能说成“红色象革命”,“鸽子象和平”。
  4. 比喻与象征的作用不同。比喻拿熟悉或形象的事物去说明另一与其相似的事物,目的是把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感受。象征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去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感情,深刻地认识这些本质特征。
  二、 借喻与借代的区分
  借喻,是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借代,是由借体直接代替本体的一种修辞格。由于借喻和借代有共同的特点,本体事物都不出现。由于这一特征,很容易出现喻体和借体分辨不清的情况,例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圆规”与“芦柴棒”的例子。这种情况,可以看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借喻的作用在“喻”,借代的作用在“代”,一个是借中有喻,重在比喻,一个借中有代,重在指代。
  三、 排比与反复的区分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各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上的重复。但当一个排比句用相同的词语作“提挈语”时,这就是排比与反复的兼用。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的语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除了以上这种兼用的情况,排比与反复在多数情况下是区别明显的。
  1. 排比与反复着眼点不同,当排比没有出现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只能称作排比而不是反复。例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 当反复不具备结构相似,多项并举的条件时,也只能是反复而非排比。
  四、 顶真与回文的区分
  有这么一个句子“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有人说是顶真,人的说是回文,到底是什么呢?
  1. 顶真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有前后蝉联的特点。回文是颠倒上句变下句,颠倒下句变上句,有回环往复的特点。由此可见,“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具有回环往复的特点,当属回文。
  2. 由于顶真有前后蝉联的特点,所以蝉联的各项是甲——乙——丙——→的一直向前的关系。由于回文有回环往复的特点,所以回文的各项是甲→乙,又从乙→甲的来回穿梭特点。比较下列例句: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烧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2)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例1是甲——乙——丙的一直向前的关系,是顶真。例2是甲→乙,乙→甲的来回穿梭关系,是回文。
  五、 反问与设问的区分
  1.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这就是说作者对问题的结论是一清二楚的。设问中的自问自答式很容易辨识,但自问不答的设问却很容易和反问混淆,如何区分呢?比较例句:
  (1)人比人,气死人吗?
  (2)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
  例1是自问不答的设问。例2是问而不答的反问。区别是:问而不答的设问句不是没有答案,只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说出答案,反例简洁且富于启发性。问而不答的反问句是根本不需要答案的,答案蕴含在问句里。
  2.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3. 二者的修辞效果不同,设问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更好论证问题;反问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加强语句的语气,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明思想。为了获得双重的修辞效果,设问和反问有时连用,连用时往往设问在先,反问在后。
  以上是就教学和考试中遇到的一些修辞易混问题作一番简要的分析。其实,修辞易混现象还多,这里仅举几例,以期在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对于修辞的易混现象,不能只局限于对定义的解释,而应从相似之处,本质区别,构成基础,修辞作用等几方面入手去比较、分析,既要抓住其本质区别,又要兼顾辞格的兼用问题。对于后者,在一些练习和试题中,有时答案只划定为一种,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作全面分析,力求完整精确,而不应只囿于答案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石日新.比喻修辞法的常见理解误区分析[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02期.
  作者简介:
  徐向东,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品种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种子处理在无病区、无病田,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在催芽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携带病菌。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5℃的温汤
果蝇暴露于200ppm以上的二溴氯丙烷中2—3分钟开始兴奋不安而后呈麻醉态,离开毒气后约4小时逐渐清醒。染毒30分钟经24小时后观察死蝇数在100ppm以下组全部存活,200ppm以上者则
对果蝇的学习记忆与认识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人脑的工作原理,也有利于对于有益性和有害性昆虫的控制.作者近年来对果蝇视觉模式的学习记忆,乃至决策的一些发现,可能会推动这方面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名列全球第二位并将迎来爆炸式增长,缺乏在线产品和网络服务的企业必须针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独特性作出反应和调整,积极地管理其网络业务。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且网络消费者数量达到1.45亿人,名列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7亿人),是日本的2倍以上,以及英国的5倍以上。到2015 年,中国的网络消费者数量将激增至3 .29亿人,网络消费支出有望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超
会议
摘要: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展现了高中生的语文水平。练习议论文写作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水平。新课改的推行对高中议论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高效教学课堂成为许多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试错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并运用到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实际出发,在结合传统议论文教学基础上,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社会教学等多方面分析了“
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小学阶段,语文课是花时、花力最多的学科,也是我们得以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所凭借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担负起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展治理;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离开了观察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现在来看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现在我们更推崇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