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优化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我们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感悟及体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使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有关阅读的教学实践,对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又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学生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其继续学习。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和安排非常重要。它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声音、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如我在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课时,一边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一边引导学生想到《诗经》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诗句。学生联想翩翩,而后,我问到同样是苇草,那帕斯卡尔笔下的苇草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们被我一激,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进入情境。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情境教学,让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2.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在小进,大疑获大知”。“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进程。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等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他们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倡导。通过“读”与“思”,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时,关于“敲”好还是“推”好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提出了质疑。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一时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从同学们的答案中,我们已看到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火花正在迸射着呢!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倡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谈谈感受。”这样将原来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学生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读,集体读,默读,大声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也可以是边读边批注等。同时学生因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点燃阅读的激情。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书目给学生阅读,学生也可自己寻找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报刊杂志阅读,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卡片或读书笔记的形式,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这样日积月累,形成系统,成为外在的阅读成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又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阅读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能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就此谈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可解读为积累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写作的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
期刊
当前,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想像能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它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的目标及建议是这样要求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作文应力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哲理,推崇有创意的表达。实际教学中由于自己所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远乡镇,生活单一、知识面窄,面对命题作文尤其是学生自主命题的材料作文,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如何准确地审题立意成了作文教学的“拦路虎”。学生或者固定于一种惯性思维,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或者脱离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材料,你有时是不是也想做猴子呢?请你以“自由与舍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我校9月份月考的作文题,从审题角度来看,难度不大,只
期刊
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课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阵地。新课改已历经十年,不应再称之为“新”,但是,十年来,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是什么状况呢?  2010年12月17日我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和采访的形式,对一所中学初中部的学生进行了“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抽样调查。共发出600份问卷,收回595份,11份作废,经有效性检验,获得有效
期刊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提到王安忆似乎总不大可能绕过张爱玲,更何况王安忆的文字意向和写作姿态的确显露着张爱玲对她的影响。虽然王安忆一再否认她与张爱玲的某种联系,并且说过:“我和她(张爱玲)有许多不一样,事实上我和她世界观不一样,张爱玲是非常虚无的人,所以她必须抓住生活当中的细节,老房子、亲人、日常生活的触动,她知道只有抓住这些才不会使自己堕入虚无,才不会孤独。在生活和虚
期刊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李白从小抱有“辅弼天下”的志向,但一直不得志,他把时代投射的假相当作真实的感觉,并以为可在这种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乡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这不是诗人想要的快乐老家,人生在世不如意,索性归去
期刊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新课程的指引让语文课堂逐渐活跃丰富了起来。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当堂练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力推进新课程,还规定了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或半截课,或10分钟不等,多了,则不被允许,这些措施,在课堂改革推行之初也是有一定成效的。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十分突出也很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
期刊
一、对“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理解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即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境”的相互影响、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