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争第一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的浙江绍兴,除了涌现出带有新时代烙印的中国轻纺城、中国领带城、华东珠宝城等商品经济的巨舰劲旅之外,文化产业也绽放异彩。如今,又一个令人关注的新事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它,就是全国第一家培养互联网专门人才的教育基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
  因时而动 应势而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和阿拉伯语等9个外语语种、37个本专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和涉外经济管理人才,在浙江经济、外贸、外事服务领域和外资企业中享有美誉,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7年达99%以上。
  一个外国语学院怎么会有设立网络传播学院的开创性举动呢?这源于学校为实施“立足外语、跳出外语”而开展的社会急需人才的调研。在调研中,“越秀”人了解到,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快捷,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微博、3G网络、电子商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站数量和网民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企业网站及大量社会性网络服务的蓬勃发展,将对多语种人才、专业性互联网新闻传播和信息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
  一边是互联网飞速的发展,一边是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加快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应用型大学的当务之急。于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从2009年开始,积极申报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先后获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互联网业界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办“中国互联网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设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作为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的载体。
  精心运作 科学兴学
  2011-2012学年是网络传播学院的“建设元年”。
  网络传播学院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支持下,听取中国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专家的建议,科学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精心运作,有序推动各项办学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整合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成立网络传播课程组和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组,作为网络传播学院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同时,先后聘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家明任名誉院长,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系原系主任俞旭博士、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瞿研真博士担任客座教授。目前,网络传播学院有专职教师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4人。
  2011年9月,网络传播学院超计划完成首批招生工作,首批编辑出版学(网络编辑方向)专业计划招生120名,实际招生282名。网络传播学院招生实现开门红,证明了社会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紧迫感。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学院相继建成了网络编辑实验中心、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和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直播室,网络视频图片实验室也开始了筹建工作。
  网络传播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学院刚成立不久,但对教学质量,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一方面,我们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汇集学界及业界精英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介经营管理精英,与此同时,我们有中国网、千龙网等国家级大型网站作为实践基地,可以实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志存高远 打造一流
  从成立之初,网络传播学院就将为中国互联网培养大量应用型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全国第一家网络传播学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实践教学体系”等众多光环更加坚定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将网络传播学院打造成全国一流互联网人才培养摇篮的信心与决心。
  对网络传播学院的建设,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有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围绕“越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建设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这一高度出发,按照建好“一个基地”、“一个学院”、“一个网站”、“一个期刊”、“一个研究所”的总体要求,根据学界与业界相结合的思路,聘请国内有名望的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授和互联网行业的精英组成高层次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方案;汇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组成阵容强大的网络传播学教师队伍。在加强网络传播理论教学的同时,依托自己创办的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理论、会操作的高素质网络传播人才。
  据网络传播学院负责人介绍,今年秋季,除编辑出版学(网络编辑方向)专业继续招生以外,今年获批的传播学专业也将招生,并分设网络传播、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与网络信息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几年以后,网络传播学院将形成以网络传播专业为主,网络新闻、网络编辑、网络经营与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为支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为辅助的专业群,并使网络传播专业能够达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标准,力争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使网络传播学学科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
  (作者分别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学院常务副院长和教师)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为庆祝吉林省与宫城县缔结友好关系25周年,进一步增进日本人民对吉林省的了解和友谊,4月1日,吉林省与宫城县结好25周年纪念活动暨吉林电视周在日本仙台市拉开帷幕。  多彩吉林 精彩呈现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从4月2日开始,“东北放送”连续播出由吉林电视台制作的五集电视风光片《多彩吉林》,向日本观众展现吉林的大草原、黑土地,特别是长白山的自然风光,以及长白山从冰雪融化、天池开冰到大雪封山、万物俱藏
期刊
在日益频繁的互动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在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外部力量中,西方智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的“中国观”,也越来越明显地打上了智库的烙印。  “中国话题”背后的智库运作体系  中国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西方相对实力地位转换的加速,直接推动西方主要智库越来越关注“中国话题”。近年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
期刊
建党9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只有50多名成员的革命政党,成长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努力奋斗。未来,它将继续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中国国歌中的一句歌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90年不懈奋斗的历史起点。西学中用的洋务运动、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追求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  然而,中国共产党在90
期刊
中国人民对外宣传事业已经走过七十年。从目标受众角度,外国受众对我国外文(网络)媒体接触情况怎样?他们对我国外文(网络)媒体评价如何?我国外文(网络)媒体哪些方面还需完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选择较为容易接触的首都高校外国留学生群体进行了调研。  对象与方法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共计292611人,来自194个国家,来源地中亚洲最多,占64.21%,韩国、美国、日本、泰国、
期刊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首次把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军事行动拓展到西亚北非海岸线,生动践行着国家“大外宣”战略,成为展示我负责任大国和我军和平、文明之师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年来,中国海军不断创新和拓展护航行动外宣职能,充分利用护航编队互访、海上联合军演、舰艇出访、靠港补给休整等外事活动,精心组织、积极作为,向外国政要、军队以及
期刊
欧福钦,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知名国际问题专家。生于1926年,1951年毕业于苏联军事外国语学院,1953年至1959年任苏联《真理报》驻中国记者,1992年至1996年以俄罗斯专家身份在新华社工作,曾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他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几位和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有过交往的记者兼学者。他的中文名字“欧福钦”是周总理为他起的,至今他仍然很高兴人们用这个名字称呼他。  欧福钦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
期刊
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要求深化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根据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增强生机和活力。  以新带旧  2011年1月18日,国际台创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简称CIBN)正式成立。2011年底,CIBN互联网电视、天地视频网正式上线,CIBN富媒体广播在北京地区24小时滚动播出,标志着国际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CIBN作为一个全媒体机构,整合了传统广播、PC端、TV端、移动端
期刊
2012年5月10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该课题于2011年启动,将用3年时间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形成全局性国际传播战略构想,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国际传播的解决之道,构建传播能力背后的支撑体系,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传播理论。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对这个重大课题
期刊
我国高校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教育以前主要采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外语类院校为代表的“外语+传媒”模式,偏重夯实外语基础;第二种是以传媒类院校为代表的“传媒+外语”模式,偏重教授新闻技巧。①随着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国际传播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上述两种培养模式,都已不能完全适应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2009年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②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部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5月9日,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共建的“全球舆情与受众研究基地”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校长周烈,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成立仪式。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姜加林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签署了关于共建“全球舆情与受众研究基地”的框架协议。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