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并未真正来临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组药物的运用,将在医学上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药物将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治疗效率变得更高,并且更省钱。”国内科学家这样告诉我们。
  从1953年人类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至今,刚好是半个世纪。
  
  在美国《科学》杂志纪念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的专题中,几位著名的生命科学家用一组文章阐述了他们对DNA研究的过去、现状、以及将来被用于药物研究的一些观点。
  
  “在今后的健康概念中,我们将学会如何关注身体的微小细胞;那些具有遗传学背景的人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将帮助人们面对疾病,恢复健康。人们将更多地关注健康问题而非克隆人类这样的话题。”新德里·波瑞纳是加州拉霍拉市沙克研究所的著名学者,他这样形容未来基因科学真正进入人类生活之后的情景。
  
  在《科学》的这组专题中,科学家们注目于一个新的单词:基因组药物。它将是未来基因技术进入人类生活的主要载体。
  
  测试完成仅仅是开始
  
  “我们经常会碰到人们提问,当人类基因组序列测试完成的时候会怎样?以前通常的回答是:这将极大地促进药物的开发;预防性药物的时代即将来临;针对个人的疗法将得到推广;人类寿命将延长。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基因组序列测试的完成,其实仅仅是一个开始。”新德里·波瑞纳说。
  
  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认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谈学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针对个体的不同而制定的基因组药物现在还没有产生。目前人类仍处在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阶段,即研究遗传基因与疾病、与药物反应的相互关系的阶段。”
  
  在《科学》纪念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专题的概述中,科学家一致认为,我们现在还没到达利用基因信息直接生产相应药物的地步。换言之,我们还没有跨入真正的基因时代。
  
  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项目刚完成基因测序的伟大工程,这为下一步的基因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充足的信心。美国科学家在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后,基因转译的工作被纳入下一步的计划。
  
  今天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生物学研究下一步将面对各种微观对象(基因组、基因、基因产品、以及它们的变异),还要从各个方面研究它们的特性,并从中建立联系。详细地摸清它们的脾气和活动特性,需要利用分子仪器绘制大量精确的立体图像。将来,生命科学的各个基础分类学科之间的界限必将被打破,出现大量来自基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词汇。
  
  “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基因组的研究,分析寻找新的基因,尽可能多地积累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药物功能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谈学海说。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完成了基因组计划1%的工作之后,他们还在继续参与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组药物的前期研究。
  
  百年等待
  
  “当人类和一些病原体基因工程部分完成的时候,有人认为在20年后,人类医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顽强的人类健康杀手将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当我们庆祝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发现50周年的时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认识很不成熟。”牛津大学分子药学学院的戴维德教授说。
  
  戴维德是分子遗传学、血液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方面的专家,他领导的试验室在地中海贫血症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新德里·波瑞纳认为,如果我们在人体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那么,DNA序列的测试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生病的时候,人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要怎样去干预、治疗以及预防。对于未来的药物,我们需要扎实的知识和信息来分析基因和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至少对于一些常见病需要能够弄清楚这些关系;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外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新德里·波瑞纳认为,要到20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00周年时),或者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才可能有基因组药物出现。
  
  而基因组药物的普遍应用当然是更为遥远的事。“对人类整个基因组的认识、分析基因和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都是巨大的工程,而让整个医学界跟上‘基因医学’的步伐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谈学海分析说。
  
  科学家说,若要成功地将基因信息运用到临床研究上面,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进步。而目前已有的基础医学显然还不够用,因为药物并不能如人们预想一般发挥作用,有时还会产生一些难以预知的副作用。据此,基因组药物、基因医学时代的来临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科学家对基因组药物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对基因组药物本身对未来人类的健康的影响寄托了深厚的希望。
  
  “未来基因组药物的运用,将在医学上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药物将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治疗效率变得更高,并且更省钱。”谈学海这样告诉我们。
  
  瓶颈:生物多样性
  
  基础生理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障碍,这直接影响了对于未来基因组药物是否能够成为现实的预知性。但科学家认为,在未来,更多情况下障碍还是来自生物的多样性,即不同的人种带来的差异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变化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人种不同,会带有不同的遗传病。不过,科学家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们大多认为,必须严格地证明基因测试究竟能否帮助检验药物中毒反应。
  
  大概在30年前,医生开始使用一种强力杀死细胞的药物来治疗患白血病的儿童。这种叫做6-巯基嘌呤(6MP)的药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然而,人们不希望看到的一面是,这种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研究发现,它的毒素能够滞留病人体内,并且会遗传。这种药物能够迅速积累,然后渗入骨髓,进而产生感染。
  
  不同的人种,这种酶缺陷的人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例如,在高加索人中,每300个人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接受6MP治疗的,否则会带来致命的危险,曾经有报道,病人在接受治疗后死于败血症。更多带有这样酶缺陷的人,在进行治疗时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的,他们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甚至致命。
  
  这种困惑将是未来的基因组药物普遍遇到的问题,基因药物的风险是肯定的。
  
其他文献
有人形容说,如果文学是一个梦,文学刊物便是装梦的盒子。如今,文学梦被现实逐渐抽离了,巨大的盒子还空留着。  迄今,全国800多份纯文学期刊中能自负盈亏的,不到10家。  不久前,"文学期刊将被全面推向市场"的消息,使这个空留的盒子都面临着可能消失的命运  2003年12月2日,"全国文学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这个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协会联合主办的大会,聚集了6
期刊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皮癌细胞。研究小组说,这个发现是人类在研究攻克致死率很高的恶性黑素瘤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达林·沙富林教授说,他的研究小组在人体试验中将尝试把普通感冒病毒直接注射到患者病灶,一旦病毒开始自我复制,就会杀死癌细胞,肿瘤将在几周内减退并最终消失。此后,病毒还能在患者全身寻找其它的黑素瘤细胞并杀灭它们。研究小组相信该方法对黑素瘤晚期患
期刊
每个F1车队幕后的汽车制造商都在瞄准中国市场。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强调那张中国面孔和所谓的市场,无疑是对车手个人能力的轻视  最近,国内众多媒体的体育版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名字"董荷斌",甚至不少专业性体育报纸不惜篇幅,连续刊登这位并不为国人熟知的21岁荷兰籍华裔男孩的点滴报道。在北京和上海,对董荷斌的采访都是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  董荷斌何许人?不会说汉语的他在中国竟受到如此追捧,这样的
期刊
盛烟灰的缸    "文章无根,全凭烟熏",贾平凹这句话历来被我当作坚决不戒烟的借口,天长日久的结果是,有次失手把电脑键盘撞翻在地,从罅隙里散落出一团烟灰在空中轻舞飞扬,还有几根火柴头也掉了出来。于是我在电脑边上又添了一只烟灰缸,这样不论左手右手都能以最近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掸掉烟灰。  缸向来作盛水之用,且体形臃肿而庞大,把盛放烟灰的容器称为"缸",可见不论是在容量上还是在使用频率上,烟灰缸都与水缸有
期刊
给信访设立"终点站"     镇干部打伤了农民,农民逐级上访,上访材料在一月之后逐级下转。县里要求镇长查办,镇长交给村长做工作,村长又叫组长落实,组长将批满文字的材料退给农民,农民不再上访,决定去打那名镇干部。  听起来荒唐的事情,却在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镇子真实地发生。  在这种没有止境的层层批转中,上访者转白了头发,矛盾转回了原地。  长期以来,"谁的屁股谁擦",成为一些地方要求被诉者改正或加勉
期刊
从小学教员、公社书记,官至省长、最终成为掌控25万亿国资的“大管家”,出身寒微的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是标准的“草根官员”,他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且一度口碑不错。    但事实上早在数年前,这位高官已经被洞查内幕的民间人士,编排进一出热播的反腐电视剧《大雪无痕》,并且是一个“腐败人物”的原型。    现在来看,这名今年以来“下马”的第四名正省部级官员,其人生角色转换之变幻莫测,确实耐人寻思。
期刊
早在7年前,作家陆天明便将田凤山作为“反面角色”写进了电视剧。由此,有人质疑:陆天明当时为什么没有揭发田凤山?  10月24日,写过一系列“反贪题材”的作家陆天明在一次闲谈中得知,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双规”,他松了口气。此时,人们才知道,在他数年前创作的电视剧《大雪无痕》中,就已有了田凤山的身影。    惊叹于这位作家“先见之明”的同时,也有人以“陆天明为何没有揭发田凤山”为题提出质问。  
期刊
“博客现象之所以重要和值得我们关注,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网路日志有多么好,而是因为网路日志彼此连结的方式打破了我们熟知的社会交流常态。”  2003年10月13日,北京专栏作家王小山在朋友的婚礼上换穿了两件衣服,一件燕尾服、一件长袍马褂。深夜,他习惯性打开自己的Blog(博客),把这热闹又琐碎的一天经历写下来。    我知道今年这一天你做了什么    别人的10月13日是什么样子?接着他顺着链接浏览别
期刊
当今天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都有了办法的时候,自杀仍旧像梦魇一样侵袭着每一个不快乐的人。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挽救这些生命?消除自杀,不仅是精神卫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    SARS之后,重建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被提到了更迫切的层面  11月2日晚6时30分,一名轻生者跳下了北京地铁站台,跪在了铁轨中间,地铁为此断电5分钟,人们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拉上来…… 
期刊
大火之后,受灾地区的居民将面临诸多挑战,重建家园的路程将是漫长的  从10月21日开始的美国加州南部地区的山林大火燃烧了十几天,从洛杉矶县西北的郊区延绵到南部的墨西哥边界,蔓延南加州的6个县。圣地亚哥县有3场大火,夺去11条生命。圣地亚哥市市长说,整个圣地亚哥县已经停止运转。学校停课,商家关门,高速公路关闭,5万户居民断电。在火场周围,浓烟遮天蔽日,以致于附近的几条高速公路一度被迫关闭。居民们更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