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句名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本意可能是说,人越思考离真理越远。但人类从来不曾停止思考:不管上帝姓甚名谁,即便明知思之荒谬。或许,那竟然不是西西弗斯的徒劳,某刻,它终将洞穿宇宙及人自身所有奥妙?笛卡尔甚至说“我思故我在”。今天我们知道,这符合量子力学。
人借助语言思维。语言产生之前,人能否思维?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这似乎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思之令人抓狂。有学人说,既有语言思维、亦有非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语言思维则借助表达意象的词,但似乎学界尚无一致认可。也许上百年后的某天,也许更长时间,随着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脑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人类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语言也有它的家族和谱系。汉藏语系、拉丁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每个家族和谱系都有数目庞大、喧嚷不息的子孙:遗传,繁衍,增殖,突变,断裂……每个家族和谱系表现出不同的面目:或迥然不同,或亲缘相似。它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或许,在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探究不断推进、科学的应用不断侵入人的自然存在的某个未来,人类语言也将有着难以测度的命运?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有的语言壮大了,比如英语;有的已经萎缩,比如德国犹太人使用的意第绪语,二战前约一千万人讲,现在全球剩有约三百万人讲;有的接近消失了,比如中国的傣族语;有的仅有文字遗存,比如号称“国宝”的季羡林先生生前研究过的古印度的巴利语、吐火罗语……
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七千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的语言只有一百四十多种,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将在未来的两百年内灭绝。相比之下,语言消亡的速度远远超过动植物的灭绝速度,且悄无声息。中国现有一百二十九种语言,除汉、藏、蒙、维、哈、朝鲜等语之外,其它一百二十三种语言的活力都很低,均处于萎缩退化状态。
学人们提示说,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二是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南美洲的亚马逊地区、安第斯山区原住民在遭受英国、葡萄牙殖民之后,印加古帝国的后代Kallawaya族的语言现只剩不到一百人会讲;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在俄罗斯人进入之后,几百年来,会讲Tofa族语的人口已经不到三十人;在白人进入澳洲之后,许多语言再也听不见了,目前,已有好几种语言只剩一人会讲、且只会讲单字。《濒危语言图谱》里八种极度濒危语言,其有据可查的使用者不足十人,大多只有一人。2010年10月24日,随着台湾原住民巴宰族精神领袖、唯一还会流利地讲巴宰族语的耆老、九十七岁的潘金玉老人过世,巴宰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几成绝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每两星期就会有一种人类的语言灭亡,变成遗迹。
语言也许跟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历史似乎短得多,有文字后慢慢有了书。羊皮书、竹木书、帛书、纸质书、电子书,思之载体,虚幻却又伟大的果实。它累积,不断越过又迂回。返归,重组,发酵,生长,最终亦将消失?极目望去,竟无一人将在那里等待和守候?那尽头处,仿佛隐约有一双老图书管理员博尔赫斯失明的眼,以及他那本无尽的《沙之书》。
符号学家们说,人不过是符号的存在。你看,文字,思想的符码,意识的虫卵,情感的标点……;又有人慨叹,那不过是人类活动的可怜记号。但它却分明又那么令人惊异!——这符号,获得意义和自身逻辑之后,它自激,它复制自身。它仿佛不仅仅是思想的物质形态,它本身也仿佛慢慢独自长大,成为实体。有时看似一滩死水,有时却忽然爆发洪涛般的生命。据说,人类已研究出会自动作对联和写诗的机器。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字、影像这些符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殖,几乎淹没和覆盖人类生活和存在的各个方面。我们泅渡于符号的海洋,在符号之中寻找意义。有人说,找到的竟然是无意义。这不奇怪,意义本就是人所赋予。
正如同歌唱可能起源于劳动的号子,那些文字的符码,起初也很可能不过是人的玩具,为人所把玩;进而工具,为人所控制。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它开始表现出不管不顾的一面:反过来,它引领或控制人的思想、行为以至命运。它既成就人,又奴役人,甚至埋葬人。
被称为“全球性智者”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将文字出现后的文明时代的“人类文明”分为二十六大类。在他的定义中,所谓文明即是有着一定时空联系的某一群人,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一个文明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类型的国家,文化则构成一个文明的精髓。通过研究古希腊、古中国和犹太等文明的兴起、延续与衰微,他提出了一个他认为的适用于大多数文明及其演变的模式,即挑战-应战模式。或许,人类各大文明演变的大戏背后,那个旋转的磨盘中央、那最渊深处即是语言?可能,不妨这样说:语言,其实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核心基因或精神底座。
人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灾祸频仍、巨潮涌动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的使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发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在语言方面,我们除了知道辨别前面提到的不同种属的语言,知道区分书面语、口头语,官方语言、民间语言(或曰草根语言),方言、俚语、圣音、格言等等,还知道区分:日常语言、文学语言;政治语言、科学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几何语言、计算机语言等等。二十世纪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百态千姿、花样叠出,可能让我们比以往见识了更多的行话、套话、场面话、过头话、假话、空话、大话、甚至疯话和黑话,如此的一个结果是:我们对一切勇敢而难得的真话、实话,对真正的诗歌与文学语言内部的爆破与创造性重组充满敬意,而对类似“文革语言”、“新潮语言”等的来自语言深处的腐败、僵化、乃至堕落则充满厌倦、恐惧与怀疑。二十世纪到本世纪的中国,既让我们见证了类似鲁迅、沈从文这样几乎堪称语言大师的人对汉语的贡献与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目睹了类似“人艰不拆”、“撕逼”、“喜大普奔”这样无厘头的网络语言的盛筵。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围绕语言的中心,人类加速生产着各式的知识,我们看到,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进入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全方位作业,围绕它不断聚集着资本、吸附着眼球、抢占着市场、兑现着货币、甚至争夺着权力;各种价值观的说辞,更是以各种语言、亚语言方式,叙说着各自的立场、观点、方法,叫喊着各自的兴奋、疼痛、丧失与燃烧。本世纪似乎注定将是一个充满语词狂欢、众声喧哗的世纪,我们注定将伴随各式语言的鲜花与垃圾上路。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是口之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向天空之花绽放花蕾。此刻我的疑问是:今天的汉语,还足以充当我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寄寓吗?
罗兰·巴特说:语言是规约与习惯的集合体,它是人的一种地平线。
语言分析学派的维特根斯坦则说:你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你的世界的边界。
支撑整个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是制度化地熔铸和消解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督教文明,但斯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唱出了西方文明的挽歌。此前尼采则直接宣布:“上帝死了!”其实,在尼采喊出那个巨大的秘密之前,上帝早就死了——当然,是一种漫长且有着冗长回声之死。因此,除了可感知的空气、阳光、流水、青草、冰雪、鸟兽、虫鱼、天空,以及难以触及的光的震颤、不可触摸的渊深的黑洞,以及自己略略皱缩的眉头、日渐崩塌的躯体,我们没有机会看见偷偷发笑的上帝。
此刻,冬日的冷风吹着一本盗版书的书页,在铂片般的阳光下,那书页犹如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梦……
人借助语言思维。语言产生之前,人能否思维?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这似乎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思之令人抓狂。有学人说,既有语言思维、亦有非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语言思维则借助表达意象的词,但似乎学界尚无一致认可。也许上百年后的某天,也许更长时间,随着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脑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人类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语言也有它的家族和谱系。汉藏语系、拉丁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每个家族和谱系都有数目庞大、喧嚷不息的子孙:遗传,繁衍,增殖,突变,断裂……每个家族和谱系表现出不同的面目:或迥然不同,或亲缘相似。它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或许,在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探究不断推进、科学的应用不断侵入人的自然存在的某个未来,人类语言也将有着难以测度的命运?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有的语言壮大了,比如英语;有的已经萎缩,比如德国犹太人使用的意第绪语,二战前约一千万人讲,现在全球剩有约三百万人讲;有的接近消失了,比如中国的傣族语;有的仅有文字遗存,比如号称“国宝”的季羡林先生生前研究过的古印度的巴利语、吐火罗语……
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七千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的语言只有一百四十多种,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将在未来的两百年内灭绝。相比之下,语言消亡的速度远远超过动植物的灭绝速度,且悄无声息。中国现有一百二十九种语言,除汉、藏、蒙、维、哈、朝鲜等语之外,其它一百二十三种语言的活力都很低,均处于萎缩退化状态。
学人们提示说,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二是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南美洲的亚马逊地区、安第斯山区原住民在遭受英国、葡萄牙殖民之后,印加古帝国的后代Kallawaya族的语言现只剩不到一百人会讲;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在俄罗斯人进入之后,几百年来,会讲Tofa族语的人口已经不到三十人;在白人进入澳洲之后,许多语言再也听不见了,目前,已有好几种语言只剩一人会讲、且只会讲单字。《濒危语言图谱》里八种极度濒危语言,其有据可查的使用者不足十人,大多只有一人。2010年10月24日,随着台湾原住民巴宰族精神领袖、唯一还会流利地讲巴宰族语的耆老、九十七岁的潘金玉老人过世,巴宰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几成绝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每两星期就会有一种人类的语言灭亡,变成遗迹。
语言也许跟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历史似乎短得多,有文字后慢慢有了书。羊皮书、竹木书、帛书、纸质书、电子书,思之载体,虚幻却又伟大的果实。它累积,不断越过又迂回。返归,重组,发酵,生长,最终亦将消失?极目望去,竟无一人将在那里等待和守候?那尽头处,仿佛隐约有一双老图书管理员博尔赫斯失明的眼,以及他那本无尽的《沙之书》。
符号学家们说,人不过是符号的存在。你看,文字,思想的符码,意识的虫卵,情感的标点……;又有人慨叹,那不过是人类活动的可怜记号。但它却分明又那么令人惊异!——这符号,获得意义和自身逻辑之后,它自激,它复制自身。它仿佛不仅仅是思想的物质形态,它本身也仿佛慢慢独自长大,成为实体。有时看似一滩死水,有时却忽然爆发洪涛般的生命。据说,人类已研究出会自动作对联和写诗的机器。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字、影像这些符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殖,几乎淹没和覆盖人类生活和存在的各个方面。我们泅渡于符号的海洋,在符号之中寻找意义。有人说,找到的竟然是无意义。这不奇怪,意义本就是人所赋予。
正如同歌唱可能起源于劳动的号子,那些文字的符码,起初也很可能不过是人的玩具,为人所把玩;进而工具,为人所控制。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它开始表现出不管不顾的一面:反过来,它引领或控制人的思想、行为以至命运。它既成就人,又奴役人,甚至埋葬人。
被称为“全球性智者”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将文字出现后的文明时代的“人类文明”分为二十六大类。在他的定义中,所谓文明即是有着一定时空联系的某一群人,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一个文明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类型的国家,文化则构成一个文明的精髓。通过研究古希腊、古中国和犹太等文明的兴起、延续与衰微,他提出了一个他认为的适用于大多数文明及其演变的模式,即挑战-应战模式。或许,人类各大文明演变的大戏背后,那个旋转的磨盘中央、那最渊深处即是语言?可能,不妨这样说:语言,其实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核心基因或精神底座。
人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灾祸频仍、巨潮涌动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的使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发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在语言方面,我们除了知道辨别前面提到的不同种属的语言,知道区分书面语、口头语,官方语言、民间语言(或曰草根语言),方言、俚语、圣音、格言等等,还知道区分:日常语言、文学语言;政治语言、科学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几何语言、计算机语言等等。二十世纪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百态千姿、花样叠出,可能让我们比以往见识了更多的行话、套话、场面话、过头话、假话、空话、大话、甚至疯话和黑话,如此的一个结果是:我们对一切勇敢而难得的真话、实话,对真正的诗歌与文学语言内部的爆破与创造性重组充满敬意,而对类似“文革语言”、“新潮语言”等的来自语言深处的腐败、僵化、乃至堕落则充满厌倦、恐惧与怀疑。二十世纪到本世纪的中国,既让我们见证了类似鲁迅、沈从文这样几乎堪称语言大师的人对汉语的贡献与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目睹了类似“人艰不拆”、“撕逼”、“喜大普奔”这样无厘头的网络语言的盛筵。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围绕语言的中心,人类加速生产着各式的知识,我们看到,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进入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全方位作业,围绕它不断聚集着资本、吸附着眼球、抢占着市场、兑现着货币、甚至争夺着权力;各种价值观的说辞,更是以各种语言、亚语言方式,叙说着各自的立场、观点、方法,叫喊着各自的兴奋、疼痛、丧失与燃烧。本世纪似乎注定将是一个充满语词狂欢、众声喧哗的世纪,我们注定将伴随各式语言的鲜花与垃圾上路。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是口之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向天空之花绽放花蕾。此刻我的疑问是:今天的汉语,还足以充当我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寄寓吗?
罗兰·巴特说:语言是规约与习惯的集合体,它是人的一种地平线。
语言分析学派的维特根斯坦则说:你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你的世界的边界。
支撑整个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是制度化地熔铸和消解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督教文明,但斯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唱出了西方文明的挽歌。此前尼采则直接宣布:“上帝死了!”其实,在尼采喊出那个巨大的秘密之前,上帝早就死了——当然,是一种漫长且有着冗长回声之死。因此,除了可感知的空气、阳光、流水、青草、冰雪、鸟兽、虫鱼、天空,以及难以触及的光的震颤、不可触摸的渊深的黑洞,以及自己略略皱缩的眉头、日渐崩塌的躯体,我们没有机会看见偷偷发笑的上帝。
此刻,冬日的冷风吹着一本盗版书的书页,在铂片般的阳光下,那书页犹如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