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钟,生物体内的“时钟”,又称生理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许多生物都存在着与时间有关的有趣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为“鸟钟”。 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比较常见的公鸡打鸣、牛羊归圈,都说明了动物生物钟现象。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高级的生物钟,那么,人体的生物钟在哪里呢?古代人们以日出日落作为标准,通过眼睛将光线传送到大脑来控制睡眠。科学实验证明:松果体是人体 “生物钟”的调控中心,而控制睡眠节律的则是松果体分泌物——褪黑素(英文缩写MT)。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素,从而使体内的褪黑素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一般来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倍,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曾有医学家在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素含量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了褪黑素这种昼夜节律变化。
褪黑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素,直到3个月大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前30年睡不够,后30年睡不着”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综上所述,很多人睡眠质量低,甚至出现严重睡眠障碍,与松果体褪黑素分泌不足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体外补充适量褪黑素,来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昼夜节律。这对于管理睡眠,有着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褪黑素的确对改善睡眠有较好的作用,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不宜使用褪黑素:未成年人、妊娠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
编辑/杨春霞 yangchunxia@jtyy.com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高级的生物钟,那么,人体的生物钟在哪里呢?古代人们以日出日落作为标准,通过眼睛将光线传送到大脑来控制睡眠。科学实验证明:松果体是人体 “生物钟”的调控中心,而控制睡眠节律的则是松果体分泌物——褪黑素(英文缩写MT)。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素,从而使体内的褪黑素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一般来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倍,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曾有医学家在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素含量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了褪黑素这种昼夜节律变化。
褪黑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素,直到3个月大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前30年睡不够,后30年睡不着”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综上所述,很多人睡眠质量低,甚至出现严重睡眠障碍,与松果体褪黑素分泌不足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体外补充适量褪黑素,来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昼夜节律。这对于管理睡眠,有着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褪黑素的确对改善睡眠有较好的作用,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不宜使用褪黑素:未成年人、妊娠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
编辑/杨春霞 yangchunxia@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