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黄昏 纸上朝阳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幅分布图
  
  目前,工业造纸的大规模冲击和替代,手工造纸的产量很少,大多位于边远地区或者原来盛产纸张的地方。
  边远地区如云南临沧市、香格里拉县,四川甘孜藏区等地,他们生产的手工纸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纳西族的东巴纸,其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所以,东巴纸也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和东巴纸相比,德格印经院所产的印经用纸则是另一种类型。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甘孜州藏区,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其印经用纸完全由自己制造。选材和工艺都很考究。印经用纸的原料取自一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瑞香狼毒”含轻微毒性,所以造出的纸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
  除此之外,其它一些边远地区生产的手工纸则多为黄表纸等,以祭祀为主要用途,很少用于印刷。
  而原本为产纸胜地的地方,如四川夹江,广西贡川,西安北张村所产的手工造纸水平要高得多。其工艺也比较完整。
  比如四川夹江,被称为“蜀纸之乡”,建有一座手工造纸博物馆。2007年5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仪式上,号称“纸状元”的夹江手工造纸艺人杨占尧榜上有名。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朝,造纸户分布于其县境内西北部青衣江两岸。明清时进入兴盛时期,全县纸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夹江宣纸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在清代,“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曾被康熙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抗战期间,国内主要的纸产区相继沦陷,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年产纸量高达8000余吨。大后方的报刊、书籍、书画多数用夹江手工纸印刷。193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该县马村乡石堰村与大槽户石子清的儿子石国良共同研究,对国画纸的配料进行了改革,使其增加了白度和拉力。张大千在敦煌临摩壁画三年,所用皆为夹江书画纸,自此,夹江纸在中国纸界声名更盛。
  位于陕西的北张村则是另一个产纸名地。北张村位于西安市东南的长安区兴隆乡,距离市区约30多公里,是秦岭北麓沣河边上的一个村落。据考证,北张村一带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蔡伦时期,到了唐朝,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纸,北张村的造纸技艺得到鼎盛发展,尤其是被视为精品的“白麻纸”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清代时北张村所造楮皮纸被选作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解放前,北张村手工造的白麻纸曾风行延安,解放区和西安地区的报纸大量使用这里出产的纸。“人民公社”时期,沣河边的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收入可观,颇为兴盛。北张村造纸技艺以传统家族式口传心授世代传承。
  与之四川夹江和陕西北张村相似的手工造纸产地还不少,如以拥有造纸活化石“四连碓造纸作坊”的温州市瓯海区泽雅山区,以构皮手工造纸闻名的广西贡川,中国宣纸之乡泾县,五大宣纸产地之一的福建姑田,曾经一纸风行天下的浙江富阳土纸……这些产地历史上大多是产纸胜地,尽管很多手工作坊已经关闭转为机器生产,但是,还是有少部分手工作坊保留下来。所以,我们目前还能在这些地方看到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纸工艺。
  古法造纸术工艺探秘
  浑黄的纸浆池前,熟练的工人娴熟地用竹帘在池中抄出一张张湿纸,水漏纸出,随后平稳地叠放一旁。叠至尺来高时,压去湿纸水分,然后将已浑然一体的湿纸均匀分开……
  这就是手工造纸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抄纸。
  和工业生产相比,手工造纸似乎比较诗情画意。尽管各地流传的手工造纸技术各有不同,但大致还是包括这样一些步骤: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泡料。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毛竹砍下后要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里一般泡7~10天,树枝、麻杆浸泡的时间则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溶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煮料。是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处理原料,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煮料过程也随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钟, 再放进煌锅里与石灰水处理5天,取出后还堆置发酵。稻草只需要少许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发酵,即可成为纸浆。
  洗料。是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
  晒白。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现在一些手工纸产生时也有利用漂白粉进行漂白的,只不过漂白粉用量较少,漂白的时间也还较长。
  打料。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捞纸。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投日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榨干。是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利于刷纸干燥。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设施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加压过猛,否则会影响湿纸页的质量;压榨后湿纸所含水分也不宜过多后过少,以防分纸时揭破或焙纸时发生脱落。
  焙纸。也称烘纸,就是把湿纸页变成可以使用的干产品。焙纸的方法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纸页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
  还有一种焙纸的方法是晒纸。即从湿纸砖上撕下一张张薄纸,贴在墙面上晾晒。在以生产白麻纸和楮皮纸见长的北张村有一句民谣: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据说这就是指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晒纸。
  手工造纸是件体力活。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靠手工操作,除了打料可以借用一些机器的力量以外,其它只能靠人力了。所以,愿意做这种工作的年轻人很少。
  
  夹缝中的生存
  
  当我们逐一搜寻国内的手工造纸基地,有一个词频繁跳出,就是“拯救”。不论是曾经的产纸胜地还是那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产地,都出现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现象。以下几个典型的例子可见一斑。
  
  富阳土纸后继乏人
  在浙江,当年曾以“一根稻草变成一张纸”获得万国博览会大奖的富阳土纸,如今也没有几个人会做了。
  富阳手工造纸业有着辉煌的过去。上世纪30年代,富阳的元书纸等土纸在西湖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频频获奖。据《浙江之纸业》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富阳县有槽产10069产,拥有纸槽10864,土纸产量11816323担,产值8667912元,占全省土纸产量的41%。”当时的富阳土纸不但风行全国,还行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据当地人介绍,“富阳的坑边纸(俗称茅纸)很有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富阳人去上海走亲戚,还会带上一些茅纸做礼物。但这种纸已经没人做了。富阳传统手工纸中的草料纸、皮纸,在九十年代中期已全部停产。另外如桑皮纸,桃花纸等,也早就没人做了。”
  据调查,影响手工造纸业衰落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是辛苦,如从事富阳三大土纸之一手工元书纸生产的工人,一般需要早上五至六点开始工作,晚上八至九点结束。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县城里打工或者自己经营生意。
  二,掌握手工造纸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一般都在四十到六十之间。从事手工造纸呈现老龄化趋势。
  三,由于现在造纸工业化,手工元书纸价格普遍下降。虽然国家补助(据了解,国家为鼓励手工造纸,每年向农户提供补助),但是,这种补贴还是难以让手工元书纸获得市场上的优势。
  贡川纱纸濒临失传
  在广西大化,延续至今的民间手工造纸,仍然使用着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广西大化壮族构皮手工造纸工艺保存得最完整的主要是贡川村。
  广西贡川的纱纸,以构皮为主要生产原料,纸质洁白、细韧柔软,经久耐用,久存不陈。这种特殊纸张被旧时官府用来颁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佛寺用来抄写经文,如今也被银行用来捆扎人民币,骚人墨客用来写字作画,民间用来剪纸刺绣、裱龙糊凤等。
  尽管有着如此众多的用途,纱纸生产还是难以避免的衰落下去。据当地村民介绍,由于构树资源缺乏,手工造纸成本高,利润薄,劳作起来又脏又累……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从事这项劳动了。
  据统计,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村502户壮族家庭,过去常年从事人工造纸的有320多户,而现在仅剩110多户。
  
  北张村只剩7户造纸人家
  曾经家家户户造纸的北张村,如今仅剩7户人家仍在从事造纸,流传下来千年的造纸的古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在长安区流传着“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顺口溜也许能生动的说明从事造纸古工艺的匠人们面临的处境。
  今年47岁,已经从事造纸30年的马胜松介绍:“造纸的整个过程下来,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每个工序都少不了。这些工序都是祖上一辈辈手把手传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干这个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我家的三个娃,现在都出外打工了,平时回来对我造纸连看都不看。”
  随着周边造纸厂的投产,手工制造的纸张竞争力下降,渐渐失去了市场,匠人的收入也跟着下滑。现在市场上一刀(100张)普通的再生纸只能卖到5元钱,用天然的构树皮制造的一刀原浆纸能卖到50元。2006年马胜松家有三口人参与造纸,一年获得了6000元收入,平均每人的月收入才200多元。如此低的收益和付出的辛劳相比,实在不相称,年轻人不愿意也在情理之中。
  
  
  羊尾村手工造火纸的衰败
  羊尾村地处鄂西北边缘的羊尾镇,位于秦巴山脉之中。距十堰98公里,距陕西白河县10公里,山沟口就是清澈的汉江。真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造纸村,手工造纸的历史至少有上百年。但是,衰败不可避免。目前,羊尾村造纸从40多个作坊,几年间锐减到15个,并还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五点:
  一,火纸生产原料来源困难。当地不产毛竹,原采购处竹山、竹溪县境内,林业部门封山育林,政府又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毛竹也在禁砍之列。
  二,成本高,利润低,也是主要原因。造纸要交国税、地税、工商管理费,林业部门还要收取育苗费(一是收购毛竹,二是卖火纸运出时),加之运输费、雇工费等,所得利润微薄。在竹山境内收毛竹18元50公斤,加上运费,到达羊尾村时合32元50公斤,150公斤毛竹做一案纸。支付捞纸等人工费40元/日,利润仅在10%~15%,而昔日红火时利润可达30%~40%,甚至更多。
  三,造纸周期长,耗时费力。腌竹、捣绒、捞纸、晒干等全程共需7个月时间,若遇天气不好,时间更长。全过程手工操作、搬运,特别是将腌好的竹子从池中取出时,劳动最辛苦,几千公斤毛竹经水一泡重量成倍增加,4~5人干3天才能出完,又脏又累。
  四,从资源保护和环保角度讲,放弃手工造纸是大势所趋。野生竹子在鄂西北山区山上很多,虽不像南方竹那样好,但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竹林成片地遭到野蛮性砍伐,毛竹的生长跟不上人砍的速度,春天掰竹笋的人也很多,因此竹子越来越少。腌竹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也会对河水造成一定污染。再者火纸粗糙,惟一的用途就是祭奠亡灵时烧掉,用途单一。
  五,机制纸以其成本低,产量高冲击了手工造纸。其原料可用稻草,成本低廉。
  据了解,目前各地的手工造纸之所以还能够延续,除了市场还有需求以外,是因为这些以中老年为主的造纸人除了造纸,实在不会做其它事情,这是他们的爱好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拯救,救的是一种古老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不难想象,多年后,当最后一代造纸人离开,这种曾经让我们
  骄傲的文明将成为再也无法重生的记忆。
  
  有人用才有生命力
  
  人们在品味普洱茶时,很少会注意到茶叶包装上的那张纸。这是从勐海茶厂开始生产普洱茶饼时,就一直使用的包装——手工绵纸。而这些绵纸,全部出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的手工作坊。
  据了解,在2002年前,由于对手工绵纸的用量不大,全村只有两三家人手工造纸,而且技术没有现在成熟,一户人家一天只能做出50张左右。2002年普洱茶开始升温,手工绵纸的需求量日渐增大。看到商机的村民岩温罕到泰国去学习3个月,回来后对手工造纸技术做了改进,很快就盖起了全村最为豪华的一栋楼房。先富的榜样带动了全村村民都加入到手工造纸中来。仅手工造纸一项,每年可给一户村民带来一至两万元的收入。
  “如今做得好的一家人一天可以做200至300张绵纸。”岩温罕说,虽然现在内地一些厂家也在生产包装普洱茶的绵纸,且大厂家的技术含量更高,但他们手工生产出的绵纸依然供不应求。不仅卖到版纳、普洱、昆明等地的厂家,而且北京和广东等地的普洱茶商,也都跑到曼召村来买这种手工绵纸。
  手工绵纸的勃兴无疑给了我们希望。传统而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在工业化时代同样有着兴盛的可能,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路,一些可以让他们存活的路。
  让我们来看看安徽岳西县桑皮纸的传奇故事。
  2004年5月18日,作为故宫大修重点工程之一的倦勤斋保护工程宣布正式启动。当年建造倦勤斋时,乾隆皇帝网罗全国顶级的名匠和建筑材料,其中通景画所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即从韩国传入中国的纯手工制造的100%桑皮纸。如今,桑皮纸的纯手工制造工艺几乎失传,存世的能制造纯手工桑皮纸的艺人数量极为稀少。因此,通景画修复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背纸难寻。为了寻找桑皮纸,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等专家,花了很长时间在国内以及韩国苦苦寻觅,均未有结果。因安徽的手工造纸工艺在历史上很著名,曹静楼曾多次来安徽寻找。2005年9月,曹静楼第六次来安徽寻访桑皮纸,岳西县的王柏林揭了“皇贴”。
  王柏林的造纸手艺传自祖上,到他已经是第5代。接到故宫的订单后,王柏林和妻子、妻弟三人日夜辛劳,为故宫制造合格的桑皮纸,已陆续向故宫输送桑皮纸4万张(400刀)。每刀桑皮纸纯利润是200元,总的纯收入近8万元。王柏林说,自己并不满足如此,他要把桑皮纸的产业化之路进行到底。
  据了解,桑皮纸不仅可供故宫修复字画用,还可广泛用于各类宫殿、博物馆、图书馆字画、书籍修复,并可成为优质的家庭装潢墙纸。桑皮纸被故宫选用后,不少人慕名到王柏林纸坊参观生产工艺、购买成品纸,日本客商闻讯后漂洋过海,与王柏林初步达成购买意向,国内的天津、上海、武汉、浙江等地也有不少人前来少量购买。当地人说,这是一个被故宫唤醒的产业。
  如果说,桑皮纸的重现是一个特例,那么贵州丹寨手工纸就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常例了。
  石桥堡是黔东南丹寨县一个普通的小山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坡上,聚集了2百多户人家,正是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寨里,完整地保留着我国最为原始的造纸工艺。石桥堡生产的白皮纸主要用于制作鞭炮或祭祀用的纸钱。1996年,由于国家禁止私人做鞭炮厂,白皮纸的销路缩减,利润越来越薄,一张纸只能卖7分钱。
  变化始于1998年,有个姓蔡的姑娘去东莞打工,听说有个香港老板需要手工纸。女孩就把香港老板要的纸样寄回老家,与石桥堡世代相传的白皮纸不同,样品是彩色皱纹纸。一个叫王兴武的村民对此产生了兴趣,进行了整整两年的试验,终于用最原始的纯手工技艺和纯天然的原料做出了这种彩色皱纹纸。这给王兴武的家人带来了村里人无法企及的经济收入。
  机械可以代替很多事情,但是那种对纸张本身的细腻感觉还是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宣纸,人工制造的宣纸依然是机器制造不能比的。以上三个案例来看目前手工造纸一个重要的生存路径就是开发特种需求,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随着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兴起,很多人都跋山涉水来到一些位于边远山区的手工造纸作坊考察。以四连碓造纸作坊为例,每年就有很多观光客和文化研究者前去考察。当然,这也给这些作坊带来了收入,不少地方都将手工造纸坊作为文化观光景点,以此创收,维护着传统文化。
  但想要改变造纸古工艺后继无人的境地,这种简单的挽救保护还是不够。我们看到另一种方式:在日本,很多家庭在自己的院子里都有简单的造纸设施,利用废旧之物,自己造纸。既是环保,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一度丢掉了自己民族许多优良的东西。日本在接受先进文化,又良好继承传统上的做法多少给了我们借鉴。手工造纸在民间的千年生存中不断淘汰着、选择着,适合现代生存又保存传统文化的生活形态或者可以是一种选择。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看见的将不是手工造纸业的黄昏,而是手工造纸业的又一次兴起。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越来越丰富的信息,越来越密切的交流,不知不觉中,审美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有着认识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英语这门世界性语言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审美教育 策略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
随着海上运输业朱断发燕尾服,海上运输船舶日超大型化、专业化和高速化.如何理好地操纵大型、超大型船舶,保障其迅速、安会地进出港,是每位般舶操纵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人
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
六味地黄汤是一个历史名方名药,是补阴药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药材组成;它是宋代的儿科名家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肾气
期刊
高中数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冗复杂,环环相扣。学生一个知识点掌握、理解的不全面,很可能会导致接下来的学习无法继续进行。任课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文介绍了Inmarsat系统在无线通信中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Inmarsat-A、B、C、M、D、F站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
水电机组的稳定运行是电网系统安全的保证。随着贯流式发电机组设备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类型水力发电厂重要金属结构部件的缺陷处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有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 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不仅来源于课堂,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外,课外阅读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最好源泉。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