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看似一部忧伤的恋爱小说,却自始至终都交织着“生和死”这一二元对立的主题,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论点分析,直子所代表的是“死的本能”;绿子是“生的本能”;主人公渡边是徘徊在“生”和“死”之间,最终回归到“生”所代表的现实世界。
  [关键词] 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 二元对立 弗洛伊德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韩国等亚洲读者的喜爱,甚至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也拥有不少的读者群。正如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家林少华所说:时下,阅读村上春树作品已日趋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村上从处女作《且听风吟》到《海边的卡夫卡》无不充满着“孤独、寂寞”、“忧郁、彷徨”、“无奈”、“青春的迷茫”和“社会的疏离感”等等,但村上作品的另一个贯穿作品始终的重要主题还有对“死的诱惑和排斥”。关于死的问题在其成名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它主要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对现世的虚无与伤感和那个年代文明的失落与个人意识的挣扎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了全人类对现实的那种不确定的感觉。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以第一人称“我”在汉堡机场听到著名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乐曲为开端开始追忆18年前的往事:讲述了“渡边”和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及大学同学绿子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直子是个漂亮、美丽、多愁善感又自我封闭的女孩,在青梅竹马男友木月自杀后精神不振,最后住进了疗养院,由于精神抑郁而自杀;绿子是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前卫大胆并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这两个女孩在作品中所代表的分别是对死的诱惑和对生的渴望,既弗洛伊德学说中“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的二元对立。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提出了“死的本能”的假说。“死的本能”是指人这个有机体的源出状态是无机状态,人身上所具有保守倾向的本能要求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除了“死的本能”之外,人身上还具有另一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它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我们称之为“生的本能”。“生的本能”是建设性的,而“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
  
  一、死的本能
  
  (1)木月的死对渡边的影响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提到的死有:木月的自杀和直子的离开。木月是小说主人公渡边高中时代的好友,在没有任何征兆和遗言的情况下,在车库中自杀身亡。木月的自杀使主人公渡边重新认识了生和死的关系,由生和死的对立上升到“生并非死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一高度。
  然而,以木月死去的那个晚上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证。因为在十七岁那年五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渡边把生和死的对立上升到了生和死的统一,并存,从开始惧怕死亡转变到接受死亡,并看作是生的一部分,把生和死合二为一。这暗示渡边开始被死的本能所诱惑。弗洛伊德学说中“死的本能”在木月的生命中战胜了“生的本能”,导致了木月的自杀。
  (2)直子的死对渡边的诱惑
  由好友木月的介绍,“我”与其女友直子相识。开始,“我同直子之间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对直子的恋情始于木月自杀一年后与直子的再度重逢,而直子却怀着对木月挥之不去的思念而自杀。
  小说中,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都是死亡的象征。与直子的再会象征着主人公渡边与死亡的邂逅,木月的死诱发了直子,使直子最终走向死亡,同时直子又把渡边带到了死亡的边缘。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渡边和直子偶然相遇一起散步的情形。但两人并不是普通的并排前行,而是直子默默地走在前面,“我一直跟在离直子一米远的身后”,“直子和我之间,大致保持着一米的距离”。这“一米的距离”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是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的距离。这里是否隐喻直子要引领渡边走向他界呢?
  
  二、生的本能:渡边对死亡的排斥
  
  (1)渡边探望直子
  村上描写主人公渡边去“阿美寮”探望直子,让渡边接触到了“阿美寮”所代表的另一个世界:死亡的世界。同时,主人公对“死亡世界”产生了抵触感。小说中村上是这样描写“阿美寮”食堂的情景:
  “食堂里有大约二十个人围着餐桌吃晚饭。我们吃饭时……另一点与我们那里的食堂不同的是,每个人讲话的声音都相差无几,既无大声喧哗,又无窃窃私语,既无人开怀大笑和惊叫,也无人扬手招呼,每一个人都用大体相同的音量悄声交谈。”
  这是“阿美寮”患者的就餐的场景,看到这些患者的寂静无声,让渡边产生了不适应,对生和死有了新的认识,唤起了对现实世界的渴望。这种不适应是对死的不适应,是渡边认识的转变:从被死的美丽所吸引开始转变为对死的排斥和对生的渴望。
  (2)渡边结识绿子
  如果说木月、直子是死亡的象征,是“死的本能”力量超越了“生的本能”,那么另一女主人公绿子就是生的象征,是“生的本能”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是对死亡的排斥。小说在直子进入“阿美寮”后,安排主人公认识了绿子,与绿子的相遇也许代表着渡边超越了死亡,回归到现实世界。
  从绿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出:绿,是生命旺盛的符号,也是生命复苏的象征。渡边通过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子相识,表明“生的本能”的力量超越“死的本能”。在小说的结尾,渡边最后从直子居住地象征“死亡”的世界,回归到了绿子生存的现实世界:生的世界。
  小说中,主人公渡边虽然同绿子和直子都有感情的瓜葛,但绿子和直子之间没有正面直接接触,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交替出现。村上的这个设计,是有其深刻的寓意。渡边先认识直子,与她交往、恋爱。在直子入住疗养院之后,又结识绿子。两个人虽然性格、外貌各有特色,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绿子是“短得出格”的短发,而住进“阿美寮”之后,直子也变成了短发。两位女性同时以短发出现在小说中,是否表明绿子是代替直子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继续生存呢?是直子生命的延续呢?
  同直子不同的是:绿子是一个现实的存在。小说中绿子有父母、姐姐和一个现实的家庭。虽然绿子的母亲两年前死于脑瘤:父亲住在医院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最后也去世了。绿子有时也会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在绿子的内心深处虽然流露出对死亡的渴望,但也表明绿子不逃避死亡这一现实,同时暗示绿子已经把死亡融入其精神世界,不断与死亡抗争,不断战胜死亡,并顽强、快乐地生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影响着渡边,促使渡边最后回归到现实世界中。
  
  三、结语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中表面上是描写生和死的世界的合二为一,但作者最终通过玲子的忠告来表明渡边意识中“生的本能”的主导作用。小说最后的场景是渡边在电话亭给绿子打电话,这是主人公渡边回归现实世界的决心。渡边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同她说话,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有满肚子非说不可的话,整个世界上除了她别无他求。想见她同她说话,两人一切从头开始。主人公希望通过同绿子的联系,来实现其现实世界的回归。
其他文献
名不虚传   教授对一名智力早熟的6岁男孩进行测验。  教授问:“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小孩:“2月20日。”  教授:“哪一年?”  小孩:“每一年。”     不同遭遇   老师问:“铁放在外面,常和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那么金呢?”  学生答:“会被偷。”     历史考试   大学历史考试是口试。教授提了3个问题,这个学历史的大学生都答不出来。为了给他一个及格的机会,教授最后问他:“美洲大
美术女孩,收藏旧物变废为宝  小芊枫是她的网名,今年25岁,出生在广东肇庆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跟着一群孩子满山跑,摘野果采蘑菇,看到好看的树叶带回家。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让她无比怀念。  4岁时家里盖楼房,一家人从潮湿的泥砖房搬到干爽的新房,小芊枫被白色的墙壁吸引,她拿着小木炭,在墙壁上画小动物。父亲看到后并没有生气,抱着她坐在床边,教她画小鸡。两个人把墙壁画得乱七八糟,母亲笑而不语,就这么静静地看
初中萌生服装设计梦,17岁开始追梦  1994年,张彦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电厂管道工,母亲患肾病长年在家休养,不能外出工作。他从小喜欢画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物,经常以自己的视觉和想法构图绘画。  张彦初中的一天,看到国外高级定制。精致的做工,美轮美奂的图案,吸引了他的视线。他开始关注模特走秀和时尚杂志,心想:如果我设计的服装能走上国际舞台,该多好!  张彦父母见他经常看
[摘要]《云水谣》斥资近五千万,被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影片似乎取得了卖座又叫好的双赢。但在笔者看来,《云水谣》却更多体现了身处消费文化与主旋律夹缝中的两难,正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影片以宏大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动荡岁月发生的爱情故事。但影片中浓烈的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意识时隐时现,古典爱情遭遇两面夹击的命运,这使得影片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与叙事断裂的境地,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虚妄爱情故
[摘要]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影视美,能幻化成影视镜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重温文化经典,感悟其中的影视美,体验人文情感,领会人文精神,凸现人文创新。  [关键词]文化经典 影视美 人文情感 人文精神 人文创新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这句话充分说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文化经典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
【摘要】吴永刚的《神女》,两性关系以女性为中心,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模式被完全颠覆:女性刚强有为,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面临生存困境,她们顽强地抗争到底,只为挣脱重重的性别压迫,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男性则因为懦弱无能而无法成为受困女性的拯救者和庇护者,呈现出一种被“阉割”的女性特征。这部“女性电影”在颠覆和嘲弄男权文化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展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关注女性艰难的生存境况,这是《神女》作为
对于大多数影友,拍什么,怎么拍,一直都是和用什么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以中国的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说,拍摄器材的选择更是头等大事,装备宁可有富余而不用,决不可待到用时恨不足。器材备足了,拍摄似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至少也有了充分的保证,所以万万不可马虎。但是,如今各类摄影器材发展得实在太琳琅满目,每种也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全部收入囊中大概一般也就是流着口水想想,即使真收齐了怕也用不过来
一到平遥,铺天盖地的展览海报扑面而来,“‘拒绝旁观’——50个汶川人和他们镜头中的震后生活”的海报从众多的海报中跃入眼中 ,于是,这个展览成为平遥摄影节中最想看的展览。  今年五月刻在心里的烙印实在太深。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期留在脑子里的图像,基本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残酷。一个比一个更为残酷的镜头,让我们领受了自然灾害的巨大摧毁力与生命被顷刻毁灭的惨痛。因为看了太多的媒体的图片,愈加强烈地想看置身于
周末一场大雪过后,久违的蓝天逐渐显露。积压几天的雾霾散去,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  寝室里的女生开始骚动起来,梳妆打扮,不能辜负了这美好的周末。  像每一个女生一样,顾雪也渴望爱情,每当她心神不定地寻找爱情的时候,她便买张电影票,渴望从电影里面可以找到爱的真谛与情的归宿。  学校附近的影院只有这么一家,在这里经常会碰到同学校的校友。顾雪选了一个爱情片,因为她知道那个总能碰到的同院校的那个男生也经常一
与浩瀚璀璨的星空一样,海洋同样充满着无尽的美丽与神秘。所以水下摄影成为当今极为流行和时尚的摄影门类。与拍摄星空不同的是,水下摄影不仅需要具有潜水能力的摄影器材,很多时候还需要具有潜水资质,这样才能穿着潜水服背负着气瓶去探究美妙的海底世界。作为一名潜水教练,平凡对海洋有着深深的情感和丰富的潜水经验,他徜徉在海底时,时常利用带有潜水罩的相机和镜头记录着海洋中曼妙的世界,他的作品也使我们在远离碧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