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与渗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得当的方法将是我们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汇集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再加以继承和发展。当今社会,随着其他国家的多元化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这势必影响到国人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仅来源于国家意识层面的肯定与引导,也源于自身的文化熏陶。文化熏陶更大层面来源于在受教育阶段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重视的体现就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当然这种渗透是多方面的,笔者就古诗文教学浅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一、以兴趣了解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接触古诗文的初始阶段,我就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在“探索”中不断成就获得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这种探索欲是兴趣的最好证明。随着兴趣的增加,他们了解的会更多,这就完成了我们的初步目标--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学习初始,我分组布置了两项活动:“我认识的孔子”以及“了解儒家思想”。同学們利用网络以及课外书搜集很多信息,所以在第二天的教学中,同学们踊跃回答。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到课下注释的内容,还扩充到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进而我们就学生所涉及到的“施仁政”、“注重礼”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拓展,在拓展思辨过程中就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当然兴趣不能仅靠学生的探索,也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引导。如在教学文言文中经常会遇到古今异义的现象,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字的古代意义,也就导致识记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要追本溯源,在这追本溯源中,学生识记意思还了解到一些文化知识。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以及《鱼我所欲也》时,学生对“沙鸥翔集”中的“集”以及“一豆羹”的“豆”的意思不够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针对这两个字进行补充。“集”把它拆成“隹”和“木”。“隹”短尾鸟的总称,“木”指树,合在一起是鸟在树上即鸟停歇在树上。“豆”字,在教学中,我“写”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豆”字,同学们一方面看到“豆的形状”,另一方面也了解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在这两个字意思的教学上就引导学生认识了中国的造字法中的会意以及象形。这样一方面识记了意思,另一方面了解到汉字文化。
  二、以解读文本挖掘文化
  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众多,这也就折射出背后有关传统文化的点很多,所以在教学古文时,教师首先要将所教课文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找出来,进而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来渗透。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针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全面有效地文本解读。
  本文选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方正》一门。鲁迅曾这样评价:“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笔者认为作者通过写七岁的元方的表现来呈现出一位萌芽中的名士。我们深度品味文章,一位率直、讲信、懂礼的小名士跃然纸上。文章中以语言——“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写出七岁的他就懂得为人要讲诚信,懂礼,以“入门不顾”这一动作写出了元方“道不同不予为谋”交友原则。笔者在执教这课的时候,文章中元方的这种诚信、懂礼的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良传统更需要我们传承。古人说“文以载道”,我们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习元方的优秀品质,懂得更多的道理。教学环节中有这一设计:“从文章中圈划有关描写元方、客人的语句,说说他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容易,他们以语言与动作描写为切入点,迅速找到关键句,然后以元方的“无信、无礼”为出发,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客人的无信、无礼,元方讲诚信、懂礼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知道了古人注重“信、礼”,但这只是知其然,笔者觉得学生要想更好地理解,需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适时地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对“信、礼”的重视,同时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品特色,这样学生们就有了较为宏观的认识,当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让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讲信用与懂礼的意义。有了这样的文本解读,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以诵读体悟文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文需要我们朗诵,在诵读中体悟情感。所以在教学中很注重诵读法的应用。课堂上的个读、齐读、教师的范读,甚至有些课文如《唐雎不辱使命》进行的演读,多种诵读方法应用,丰富了读的形式,也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另外课堂之外的诵读也可以加入,如开展“文苑诗词”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另外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以及《经典咏流传》的文化类节目,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
  总之,正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加强优秀文化传统的推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实现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蔡琴.《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继承》
  [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董秀娟,1989-04,女,籍贯:皖长丰,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安徽 合肥 230601)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因此各个地区的城市建筑都出现了迅速膨胀现象,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筑、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建筑都拔地而起,对于这个社会而言,任何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体,其无时无刻不在消耗光能、热能以及电能,通过消耗这些能量,人们在可以在其中居住、工作以及生活对于一个建筑而言,节能设计就好比是一个能量的转换站,其能够将能源的消耗逐渐转变为利用能量来创造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
期刊
摘要: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又称生态建筑施工、可持续建筑施工。由于时间、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对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经济、健康一体化的应用思想,以节能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形式,营造低环境负荷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居住空间,满足人与人共存共荣、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进
期刊
摘要:文章在阐述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国潮的关系后,以李宁品牌为例,归纳出国潮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三个特点,即以中国元素为设计特色,以情怀为设计方法,以联名设计为推广方式,进而为其他传统国潮品牌的转型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国潮;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李宁  一、国潮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指出:“在国潮元年之前,国潮大多狭义理解为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
期刊
摘要: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以生产陶器而闻名。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发挥着作用,为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带去了一定机遇与挑战。景德镇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陶瓷产品生产中,由于瓷土资源大量消耗,陶器原材料不足,严重制约了景德镇瓷业发展。为带动景德镇进一步发展,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可积极运用文化创意,弘扬传统陶瓷文化,提升瓷都文化软实力。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在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俗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历程中,可将民俗文化运用到其发展历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在当代文化作品当中渗透民俗文化,既能够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内涵,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民俗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本文首先对文学与民俗文化简要阐述,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民俗文化的体系,进而激发读者的民俗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
期刊
摘要: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为了提高乡村景观的辨识度,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文化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新农村”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乡土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符号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规划设计、景观表现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乡村景观以及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武威天堂村在规划,发展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符号
期刊
乡愁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重要情愫。李白旅居洛阳时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范仲淹的思乡之情凝结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悲凉诗句;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承载着几代人的家国乡愁。可见,有关故乡的思愁一直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行的,这也成为了许多经典不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在当代摄影语境的建构中,乡愁意识也作为一粒种子在摄影创作中蔓延开
期刊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一定条件下,超前于时代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推动生活,所以艺术在被生活影响制约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与生活分离会使其变成无米之炊;同样的,生活中失去艺术也会黯然失色。这两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关键词:艺术;生活  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赞同“艺术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的观点。任何艺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异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首先是李白杜甫的家世和生平经历对于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其次对李白歌行体诗歌抒情方式和杜甫诗歌抒情方式的不同,最后分析了二者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李白;杜甫;创作风格;抒情方式  一、李白杜甫家世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成谜,学界对其众说纷纭,其中普遍的说法是李白出生于条枝或碎叶,后来迁居至蜀之绵州昌隆县。我们大概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史记》中的法学学科观念:汉帝国国家战略,或言之曰“汉家战略”构想的线索脉络,并通过本体、解释和方法的论述展现其发掘的四个维度:战略主题、目标、条件、绩效和证成的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以获得对这一构想的实证的丰富而全面之认识,启发学科交叉研究和学界新动向的流转与嬗变。  关键词:史记;国家战略;比较研究;“汉家战略”;法学科视角  一、引言  太史公一篇《史记》,洋洋洒洒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