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
一场关于粮食行业如何狙击外资的讨论愈加激烈。
这种担忧似乎传递到了一些学者身上。前一段,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联合湖北等地的粮食局向国家教委申报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课题,洪涛的另一身份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外资潜入粮食食流通
改革前,河北省南皮县一共有14个粮库。“现在,13家都已经改为民营,惟一的国有粮库也在为益海存储着玉米。”河北省南皮县粮食局工作人员表示。
该工作人员所说的益海即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2007年,当益海提出使用南皮县粮库存贮玉米时,双方一拍即合。益海以45元邝屯的价格支付管理存贮费用。这给粮库带来了12.15万元收入。
益海集团中国地区粮食业务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东山总经理也证实:“我们和粮库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我们出钱让粮库代收代储粮食,解决了现在一些改制粮库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因此粮库非常乐意。”
除了南皮、孟村所在的沧州地区,“益海集团还与河北省的多家粮库有合作,与山东省嘉祥、清运、武城等地粮库也建立了代购代管的合作关系,并成立了加工厂和销售渠道。实际上,益海自己也建有存储库。”王东山说。
据悉,益海集团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
在中国粮食领域活跃的并非益海一家,这些外资的目标也并非基层粮库而已。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透露,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外资合作的首选。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找中储粮谈过。
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拥有或者通过租借拥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
“这是几乎没有门槛儿的准入资格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说。如果外资粮商不是租用而是直接收购一大批具有采购资格的由原国有粮库改制过来的公司,那么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大举收购粮食。“当初制定这个文件的初衷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活跃市场,打破垄断,使农民能够自产自销;第二,兑现对世界开放中国粮食市场的WTO承诺,2008年就是最后期限。”何秀荣说。
传递的危险信号
“外资潜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中主渠道的作用不明显了。流通各个环节都市场化了,个体私营占了很大一部分,这种中小企业竞争的格局会非常有利于外资的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表示,如果这种市场自由竞争的格局继续发展下去,外资就可以通过收购中国粮食流通中的中小企业来把持销售环节,而且还可能哄抬物价。同时,农民也更愿意把粮食以高价格卖给它们,国家储备粮制度就会失控。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刚也表示,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还不是十分健全。随着跨国公司陆续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会加剧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对国内的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一定压力,局部地区实力较弱的粮食企业经营会比较困难,同时可能会加大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率。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能促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依靠民营企业,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难以实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70%让益海嘉里买走了。他们买了后存在那儿,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杜绝大豆悲剧重演
不过,却有人认为,这种担忧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外资的进入更多程度上将发挥正面积极的因素作用。
目前,某外资企业高管推荐的一篇题为《如何看待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文章在网上点击率颇高。作者认为,粮食的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粮食产业完全由低效的国内企业掌控,那么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安全,经不起风浪。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培育出世界性的粮食产业集团。
此文一发,立即招来众多国内企业的批驳。“如果中国的粮食市场也要像大豆市场一样,步入被外资整合的命运,中国的粮食安全从何谈起?中国的粮食企业又将陷入怎样的困境?当前,我国粮食行业比较弱小,比起控制了全球农产品贸易量80%的外资企业,力量悬殊,可以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面临外资的强势入侵,惟有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才能保证粮食的相对安全。”国内某大型油脂企业研究员刘小荣呼吁,对于外资企图整合中国粮食产业的意图,政府当审慎又审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大豆给中国带来的伤痛已经无可挽回,粮食不可轻易开门。
对外资企业口中的“激活休克鱼”之说,刘小荣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企业,与粮油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国际粮油大亨比起来,差距甚远,力量悬殊相隔千里,无论是从资本存量、技术水平而言,都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因此在如此非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外资进入,显然是“大鱼吃小鱼”,而不是所谓的“激活休克鱼”。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说。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行业渴望政府的呵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我们必须有紧迫感,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局面将可能没法控制。”
国际粮商来势汹汹,暗涌横流,幸存的内资企业岌岌可危,当即之下,依靠谁来守住这最后的一道防线,是内资企业奋起抵抗?还是政府干涉管制?李国祥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希望寄托在追逐利润的企业身上,政府才是最终的守护者。
“应争取在WTO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严格的跨国粮商准入制度,防止跨国公司操纵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价格。”李国祥表示,国内应出台配套法案限制国外粮商垄断行为或严格控制外资进入大米加工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例如在《反垄断法》的配套法案的细则中可以有所体现。“政府的行动宜早不宜迟。否则等到国内对垄断形成依赖的时候,我们只能任人鱼肉。”李国祥提醒。
李国祥则建议,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粮食流通格局,政府干预应适当加强。但其重点不应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而应是在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同时,抓紧建立公平竞争的粮食加工和流通市场环境。利用现有的粮食加工和流通领域利润空间较大的机会,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打破中央和地方、国有和私营、地域和产业等诸多羁绊,吸引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国内资本建立和发展大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以应对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
一场关于粮食行业如何狙击外资的讨论愈加激烈。
这种担忧似乎传递到了一些学者身上。前一段,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联合湖北等地的粮食局向国家教委申报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课题,洪涛的另一身份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外资潜入粮食食流通
改革前,河北省南皮县一共有14个粮库。“现在,13家都已经改为民营,惟一的国有粮库也在为益海存储着玉米。”河北省南皮县粮食局工作人员表示。
该工作人员所说的益海即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2007年,当益海提出使用南皮县粮库存贮玉米时,双方一拍即合。益海以45元邝屯的价格支付管理存贮费用。这给粮库带来了12.15万元收入。
益海集团中国地区粮食业务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东山总经理也证实:“我们和粮库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我们出钱让粮库代收代储粮食,解决了现在一些改制粮库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因此粮库非常乐意。”
除了南皮、孟村所在的沧州地区,“益海集团还与河北省的多家粮库有合作,与山东省嘉祥、清运、武城等地粮库也建立了代购代管的合作关系,并成立了加工厂和销售渠道。实际上,益海自己也建有存储库。”王东山说。
据悉,益海集团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
在中国粮食领域活跃的并非益海一家,这些外资的目标也并非基层粮库而已。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透露,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外资合作的首选。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找中储粮谈过。
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拥有或者通过租借拥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
“这是几乎没有门槛儿的准入资格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说。如果外资粮商不是租用而是直接收购一大批具有采购资格的由原国有粮库改制过来的公司,那么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大举收购粮食。“当初制定这个文件的初衷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活跃市场,打破垄断,使农民能够自产自销;第二,兑现对世界开放中国粮食市场的WTO承诺,2008年就是最后期限。”何秀荣说。
传递的危险信号
“外资潜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中主渠道的作用不明显了。流通各个环节都市场化了,个体私营占了很大一部分,这种中小企业竞争的格局会非常有利于外资的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表示,如果这种市场自由竞争的格局继续发展下去,外资就可以通过收购中国粮食流通中的中小企业来把持销售环节,而且还可能哄抬物价。同时,农民也更愿意把粮食以高价格卖给它们,国家储备粮制度就会失控。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刚也表示,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还不是十分健全。随着跨国公司陆续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会加剧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对国内的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一定压力,局部地区实力较弱的粮食企业经营会比较困难,同时可能会加大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率。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能促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依靠民营企业,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难以实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70%让益海嘉里买走了。他们买了后存在那儿,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杜绝大豆悲剧重演
不过,却有人认为,这种担忧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外资的进入更多程度上将发挥正面积极的因素作用。
目前,某外资企业高管推荐的一篇题为《如何看待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文章在网上点击率颇高。作者认为,粮食的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粮食产业完全由低效的国内企业掌控,那么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安全,经不起风浪。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培育出世界性的粮食产业集团。
此文一发,立即招来众多国内企业的批驳。“如果中国的粮食市场也要像大豆市场一样,步入被外资整合的命运,中国的粮食安全从何谈起?中国的粮食企业又将陷入怎样的困境?当前,我国粮食行业比较弱小,比起控制了全球农产品贸易量80%的外资企业,力量悬殊,可以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面临外资的强势入侵,惟有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才能保证粮食的相对安全。”国内某大型油脂企业研究员刘小荣呼吁,对于外资企图整合中国粮食产业的意图,政府当审慎又审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大豆给中国带来的伤痛已经无可挽回,粮食不可轻易开门。
对外资企业口中的“激活休克鱼”之说,刘小荣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企业,与粮油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国际粮油大亨比起来,差距甚远,力量悬殊相隔千里,无论是从资本存量、技术水平而言,都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因此在如此非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外资进入,显然是“大鱼吃小鱼”,而不是所谓的“激活休克鱼”。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说。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行业渴望政府的呵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我们必须有紧迫感,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局面将可能没法控制。”
国际粮商来势汹汹,暗涌横流,幸存的内资企业岌岌可危,当即之下,依靠谁来守住这最后的一道防线,是内资企业奋起抵抗?还是政府干涉管制?李国祥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希望寄托在追逐利润的企业身上,政府才是最终的守护者。
“应争取在WTO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严格的跨国粮商准入制度,防止跨国公司操纵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价格。”李国祥表示,国内应出台配套法案限制国外粮商垄断行为或严格控制外资进入大米加工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例如在《反垄断法》的配套法案的细则中可以有所体现。“政府的行动宜早不宜迟。否则等到国内对垄断形成依赖的时候,我们只能任人鱼肉。”李国祥提醒。
李国祥则建议,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粮食流通格局,政府干预应适当加强。但其重点不应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而应是在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同时,抓紧建立公平竞争的粮食加工和流通市场环境。利用现有的粮食加工和流通领域利润空间较大的机会,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打破中央和地方、国有和私营、地域和产业等诸多羁绊,吸引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国内资本建立和发展大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以应对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