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中国式父亲的爱与哀愁

来源 :现代妇女·爱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离异父亲的愧疚与欣慰
   1988年,33岁的张国立结束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对于这段尘封的往事,张默的舅舅罗中国在他为张默撰写的《张默——风雨彩虹路》一书中这样描述:“张国立走了,调到了遥远的北京。他把新房子和家里所有的东西留给了我姐姐,他很大方,当然还包括幼小的张默。”张国立也在一次采访中说,当时法院把5岁的张默判给他抚养,但因为工作忙,他还是无奈又愧疚地把儿子留在了前妻身边。1989年,张国立和邓婕在北京低调结婚。
   再婚后不久,张国立远赴南极拍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从南极回来后,他将这笔拿自己生命换来的可观片酬,全部给了前妻。
   新家在北京,又常年在外拍戏,张国立很少回成都看望儿子,更别说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了。而这在张默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成年后他说:“读小学时,班上其他同学的家长都给老师送礼。我爸却很少回成都,他根本没时间给老师送礼。所以,老师就对我特别严厉。”对于儿子的抱怨,张国立没有否认。他多次在采访时表示,张默14岁来北京之前,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屈指可数。
   张默上初二时,张国立终于抽出时间去参加他的家长会。班主任对张国立说:“你这个孩子还是很乖的,不显山不露水,也不张狂。他从来不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炫耀自己的身份,也从不拿老爸来说事。我有一次还问张默:‘你爸爸是不是张国立?’他说不是。”老师的话让张国立欣慰的同时也充满忧虑:张默的学习成绩一般,性格非常内向,脾气倔得像头驴。但自己的确没时间多陪伴儿子,这让张国立更加自责。为了弥补自己对儿子的愧疚感,那次家长会后,张国立又两次专门回成都参加张默的家长会。
   只是,已经步入青春期、性格倔强的张默,并不接受爸爸迟到的关爱。
  
  一个亏欠儿子愧对妻子的男人不容易
   在父亲看来,儿子真正的牛脾气,是在他14岁从成都转到北京读书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张国立说:“他不爱说话,甭说很少叫邓婕‘阿姨’了,就连我这个老爸,张默都很少叫。”初来北京的张默很内向。张国立还说:“我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他成天板着一张脸,脸上分明写着我欠他的。”因为张默正值青春期,加上张国立的内心一直觉得亏欠儿子,他也没有太把儿子的逆反当回事。他深信“严师出高徒”:你再倔再牛,能干得过你老爸吗?对于儿子的不听话,张国立总是严加管教。
   但渐渐地,张国立觉得儿子不是青春期逆反那么简单了。17岁时,张默和几个同学组建了一支乐队,不久后他又迷上了赛车。“18岁那年,张默叛逆到了极致,打耳洞,抽烟,背一把破吉他,穿一身破衣服,哼着连狗听了都会打哆嗦的音乐去卖唱。”张默还给自己的18岁生日写了一首歌《十八岁宣言》:“老子今年18了,抽烟喝酒你甭管!”这在张国立看来,分明就是在向他挑战。
   这还了得,张国立先是苦口婆心说服教育,动嘴不行偶尔也动用一下武力。为了防止儿子学坏,他对张默的零花钱控制得很紧,以至于当时爱好音乐的张默,和几个朋友围着北京四环走了一圈,就为了找一间租金50元的废弃厂房搞音乐。
   因为成天跟一帮搞乐队和赛车的朋友混,张国立动不动就批评张默,父子俩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有时张默还摔东西,摔完东西后摔门就走。张国立不管,邓婕就会跑出去把张默拽回来。在针尖对麦芒、动不动就会干起来的父子面前,邓婕总是站在张默一边。
   对于邓婕对自己的宽容和照顾,张默似乎并不领情,而这又让张国立对邓婕充满愧疚。因为当初把年仅5岁的儿子留给前妻抚养的愧疚和不安感,一直在张国立心中挥之不去。和邓婕结婚后,他做出了一个甚是“无理”的决定:不让邓婕为自己生孩子。特别喜欢孩子的邓婕无法接受,说没有自己的孩子会孤单。张国立就说:“实在孤单,你就养一条狗吧。”
  
  好父亲就要和孩子风雨同舟
   让张国立感到欣慰的是,2001年9月,张默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刚上大学时,张默和其他同学一样住校,但没过多久就搬出去住了。不是搬到父亲家,而是租房子单住。张默不喜欢集体生活,回到宿舍就戴上耳机听歌,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他的大学同学说:“其实,张默也不像有的媒体说的,是个无恶不作的小霸王,他只是比较喜欢沉浸于个人的小世界而已。”他的朋友中没有同学,不是搞乐队的就是玩赛车的。因为不怎么上课,经常旷课去拍戏,学校重要的活动也很难看到张默的身影,多数同学甚至部分老师都觉得:张默就是那种老爹罩着去战斗的“星二代”。
   以为儿子就会这样顺利地结束学业,然后和自己并肩作战,成为影视圈的“父子档”,但张默却给了张国立迎头一击。
   2003年12月16日晚,张默与同校女生童谣发生冲突,对她大打出手。事发后,张国立和邓婕急忙赶到学校,见了领导了解情况,然后找到儿子张默对他做出了批评。不久后,张国立随电影《手机》剧组赴重庆宣传,所有的人都来问张默打人事件,疲于应付的他突发心脏病。这件事让张国立心力交瘁,事后,他特别忌讳提到张默的打人事件。他说:“因为这件事,我险些死在了重庆。”
   原本一起普通的打人事件,因为打人者的父亲是张国立而发展得不可收拾。各种指责、谩骂指向了张国立父子。由于心脏病住院,邓婕代替张国立,对某些不实报道做出回应:张默和童瑶是恋人关系,而非媒体所说追求不成大打出手;张默从不拿父亲的名头招摇过市。她还说:“张默进入青春期后就有逆反心理,很少跟家里沟通,更不愿意借助父亲的名气到外面炫耀。张默在报考中戏填写表格时,‘父亲’一栏居然写的是‘下岗工人’。”
   打人事件最终以张默被中戏开除而告终。之后,张国立将儿子“雪藏”起来,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让张国立欣慰的是,那段时间他与张默的沟通和交流比过去的22年都要多。父子俩增进了了解,感情也陡增。比如张默去外地,都会给父亲带当地特产;出国时,也会给父亲和邓婕买价格不菲的礼物。
  
  不想拼爹的孩子为何又坑了爹
   “雪藏”期间,张默没有和原来的朋友联络,基本上都待在家里看书、琢磨剧本,张国立觉得打人事件让他真的长大了。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儿子长大了,张国立觉得应该弥补妻子邓婕。2005年,50岁的他再度当“爸爸”,和邓婕收养了一个女儿;第二年,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儿子。
   据一位多次采访张国立的记者称,两度收养孩子对张默的打击不小。因为从那以后,原本和父亲同住的他,突然从家里搬出去,自己租房子单住了。而张默在外人面前,最不愿提及的就是“张国立”3个字。为了维护儿子的尊严,张国立也在公开场合说:“张默靠自己的能力闯荡演艺圈。”
   偶尔,张国立也会带张默一起出席活动或接受采访。2010年“父亲节”,父子俩一起接受香港某杂志的专访时,杂志要求父子俩给对方各写一封信。
   可是,从父子俩写给彼此的信来看,55岁的父亲依然对儿子充满愧疚,28岁的儿子也依然对父亲心存抱怨。
   1999年,张国立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张默的叛逆时说:“他就差没吸毒了。”一语成谶,13年后的2012年1月30日,30岁的张默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家里吸食毒品,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3天的处罚。因为平时不怎么联系,消息传到张国立耳朵里时,他惊讶不已:“怎么会这样?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啊!”
   尽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的父亲,张国立迅速为张默的吸毒事件做出了“致歉声明”。只是,这样一份情真意切的“父亲声明”,他那被人称为“依然处在青春期的30岁儿子”能读到心里去吗?而张国立这颗歉疚、愤怒和羞愧的心,究竟何时才能得到慰藉?
  
  专家点评:
   胡慎之(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关系心理学家,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心理专家。)
  
  一个30岁的青春期孩子和他“32岁”的父亲
   张国立的“致歉声明”,在我看来并没有展现出一个伟大无私的父亲形象,相反却体现了一个中国式父亲的自私自利。而张国立之所以这么做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愧疚”。张国立的这种愧疚感还停留在他跟前妻罗春秀离婚的1987年。那年,张国立32岁,张默5岁。5岁的孩子打人了、吸毒了,父亲当然得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赎罪和善后。但张默都30岁了,是能够承担和负责的独立个体了,张国立依然还以一个刚离婚的父亲的心态来为他承担,这显然不明智。
   一般的中国式父亲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后,会通过两种方式弥补:一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从而消除愧疚;二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这种父亲会有这样的心理:“我没有照料、养育孩子,他却成了我想要的样子。这证明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父亲。”张国立属于第二种。
   问题是:孩子幼年最需要父爱时,父亲缺席;当孩子长大了,父亲又来过度关怀,立规矩管教,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听你的话?而且,在儿子眼中,父亲光芒万丈而自己却很卑微。父亲过于强大,孩子就会有挫败感;父亲过于袒护,孩子就长不大。■
  (摘自《婚姻与家庭》)(责编 江有汜)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汪振世,1929年出生在厦门市郊区的后溪乡,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我的母亲李桂英,生于1934年。她与父亲同乡不同村,两村相距4华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母亲才开始上小学,1955年于厦门集美初中毕业。194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与母亲相识,1955年在北京结婚。几十年来,父亲母亲相濡以沫,感情融洽,无需愁“身无彩凤双飞翼”,但只觉“心有灵犀一点通”。  1953年9月
NO1.“千滚水”不能喝   现在用电热水壶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人烧开的水一次喝不完,过一会儿又重复烧开。这种水被称做“千滚水”,反复烧开的水会产生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等,最好别喝。   有人担心饮水机中的水也是千滚水。专家解释,因材料限制,饮水机中水的最高温度一般为90摄氏度左右,达不到沸腾的状态,不是千滚水。  NO2.电暖气要勤擦   很多人一用电暖气会全身难受,这主要是因为电暖气使用
姥姥挣钱了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一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坐在床上,说着话就睡着了。这么个睡法,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我试过,一上午陪着她有说有笑,她会一直不睡。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订了
●问题  从招人烦直到别人忍不住告诉你,你会恍然大悟,但是也许还是不敢相信,也许这正是你引以为傲的地方,却成了你的致命伤,看看吧?  1.你总是在要求别人尊重你?  不是-3是的-2  2.你总是觉得自己说错话?  不是-4是的-3  3.你说话似乎总是找不着要点?  不是-5是的-4  4.你觉得自己绝对不会被花言巧语打动?  不是-6是的-5  5.你喜欢听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且一定要对方照实说
孩子童年缺少玩伴易抑郁  ——多和小伙伴在一起  美国《心理学年刊》刊文指出,玩伴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童年缺少玩伴,日后容易孤单、忧郁、焦虑,遇事易退缩,甚至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从小与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长大,孩子能在互动中学习基本的交流、沟通技巧,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小伙伴的反应,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培养正向的社交互动能力。而童年缺少玩伴的孩子,则缺少培养社交能力的机会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幸运与你近在咫尺,你却没能把握住。  上世纪90年代初,当郭达嘹亮的“换大米”声通过电视传到千万观众耳中时,由吴刚与郭达、杨蕾合作的小品《大米·红高粱》就作为经典深深的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这个小品播出之后,郭达和杨蕾立刻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笑星,可是同样参加演出的吴刚很快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吴刚遭遇到了人生的冰河期。他非常困惑,参加
说起单亲母亲,孟母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单亲母亲”了,丈夫死得早,她誓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4岁那年便去世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地拉扯儿子。欧阳修的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欧母是一个意
是什么让一所房子变成家?一套公寓怎样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呢?什么样的建筑特征能加强我们的总体幸福感或舒适感?20 世纪70 年代,环境心理学的兴起,让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居住”这个概念。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不同的方法评估一个地方是否适于居住,这给研究环境心理学和住房对居住者的影响提供了有趣的见解。  多数人觉得他们住过最温馨的居所是自己儿时的家,并用它来跟以后的居所做比较。
“午餐爸爸”——来自美国旧金山的作家Beau Coffron从热播电影《冰雪奇缘》中获得灵感,制成三明治假日主题的零食,这些别出心裁且美味可口的便当,为午餐时间增添了快乐,也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让女儿成为同学们羡慕的焦点。  从穿鞋喜好看女性心理  ——休闲鞋爱好者更好相处  1.喜欢穿运动及休闲鞋  表面上看来大而化之,容易相处,但她非常会保护自己。她好像很容易和男生打成一片,但对心里喜欢的
有些念头万万不能动,一旦动了,就像推倒了第一张痛苦的多米诺骨牌,妻离子散、身败名裂就会随之而来。想私奔的人在看了《私奔日记》后,99%的人会彻底放弃。   ——主人公语     一念之差,局长携情人私奔异乡   38岁之前,李福寿在事业上一直是比较成功的。他凭借不俗的文笔,从一名中学教师转入仕途,并通过10年奋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