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必须遵循社区体育所具有的公益性、产业性和文化性特征。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问题,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社区体育 体育服务 体系
体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在满足社会成员一般性体育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社会成员个体的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这是由社区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在其本质功能,即对人体的物质、精神效用的基础上,还有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功能。因此,社区体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国家应是推动社区体育的第一主体;企事业单位则应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和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职工提供体育服务;家庭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单位,也要为家庭成员提供体育服务;根据社会成员个体体育需求所占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会提供体育服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都参与了体育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让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体育社会化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开始投资体育服务,投资结构渐趋多元化。由于我国分配体制的缺陷,转型期形成的单位分配机制使竞技体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可将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收入变成单位发放福利的创收源,这部分收入并未用于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化的放纵,必要的管理立法和制度的空缺,使拥有稀缺体育资源的单位为追求市场利益而将体育场馆改做他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区别福利性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不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将提供体育服务的责任转给了社区。由于旧体制下社区的体育存量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公共财富很少,因此在中央政策导向下,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投资,以非制度化方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建设,然后由街道办事处启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化经营提供体育服务。其结果是,社区的公共用品成了市场产品,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受损,公共资产的利用率极低。
2.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人的需求推动的。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已经满足,有了较多的闲暇和财力时,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人文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产品主要指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必然会从单纯的消费型转化为产业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人文经济等经济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
在提供社区体育服务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局域性特点,了解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过分强调社区体育的产业性质,会阻碍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市场激励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外,城与城、乡与乡、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现实消费能力差别很大,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如果远离权力和利润中心,没有就业保证,也很难通过产业化方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体育服务。相反,落后地区的居民,依赖其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也可以有高层次的体育需求,享受产业化提供的体育服务。我国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大,但是有效体育消费的群体很小,综观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最大的是退休的老龄群体,他们主要利用城乡公共设施开展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基本上没有费用支出。另一比例较大的人群是青少年,他们大都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消费集中在体育服装、器材等实物消费上。体育产业化服务项目比较集中于健身、健美、保龄球、游泳等项目,对象为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者或是公款消费群体。至此,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服务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需要支付现金购买体育服务的群体绝对量不大,但是消费量很大;二是市场化的体育服务难以解决大部分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问题。近年来,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经营体育实体的办法,试图盘活体育资源存量,增加体育服务供给,形成体育服务的组织网络。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体制与制度的保证。如果仍在原有单位体制的框架内运作,就会出现名为微利、实为挣钱,名为非政府运作,实为政府运作的现象,很难实现体育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阻塞利用市场机制为大多数人提供体育服务的通道。
3.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
社区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产业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核心,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国现状看,体育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制约更加突出。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人体素质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知识、技术和制度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整体的,不是单一文化层面的。没有体育文化的引导,高收入者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有体育技能但缺乏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人亦不会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时,必须重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区的体育文化素养,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而不是培养少数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我们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普及包括体育思想、观念、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如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那样,在传授武技的同时还要传授武德。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国外被称作大众体育或是社会体育,我们提出大众体育文化的目的,是要突出体育文化的主体和功能,定位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众体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竞技体育,强力推动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过度强化,大众体育文化受到忽视。实际上,大众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制是造成两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大众体育文化还要求高雅运动与大众运动的紧密结合。从体育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看,那些占用资源多、技术要求高、参与人数少的项目被称作高雅运动,反之则称被为大众体育运动。实际上它是消费者对运动项目消费与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大众运动项目的质量,增加大众运动的数量,以大众需求作为生产体育文化产品的动力,满足大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1)形成科学的体育文化
科学的体育文化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人体运动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要建立社区体育的科学体系,包括体育理论、方法、手段、制度和组织体系,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生命观、健美观,以科学的体育文化指导体育行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水平较低,锻炼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缺乏系统性,许多锻炼者因缺乏体育科学文化的培训,盲目从事锻炼,结果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有些人甚至还陷入了伪科学的泥潭。
(2)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要形成文化传统,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体育文化。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文化来继承和形成体育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积淀深厚,锻炼价值高,并在群众中有很深厚的基础。但是,在围绕社区体育目标进行体育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培育及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在形式、内容、价值观上都与时代脱节,逐渐失去了体育文化传统对当今体育的影响力。因此,要保持体育文化传统,就要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广机制,在大力弘扬和普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维克.体育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0.
[3]巫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社区体育 体育服务 体系
体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在满足社会成员一般性体育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社会成员个体的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这是由社区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在其本质功能,即对人体的物质、精神效用的基础上,还有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功能。因此,社区体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国家应是推动社区体育的第一主体;企事业单位则应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和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职工提供体育服务;家庭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单位,也要为家庭成员提供体育服务;根据社会成员个体体育需求所占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会提供体育服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都参与了体育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让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体育社会化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开始投资体育服务,投资结构渐趋多元化。由于我国分配体制的缺陷,转型期形成的单位分配机制使竞技体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可将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收入变成单位发放福利的创收源,这部分收入并未用于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化的放纵,必要的管理立法和制度的空缺,使拥有稀缺体育资源的单位为追求市场利益而将体育场馆改做他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区别福利性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不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将提供体育服务的责任转给了社区。由于旧体制下社区的体育存量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公共财富很少,因此在中央政策导向下,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投资,以非制度化方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建设,然后由街道办事处启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化经营提供体育服务。其结果是,社区的公共用品成了市场产品,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受损,公共资产的利用率极低。
2.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人的需求推动的。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已经满足,有了较多的闲暇和财力时,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人文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产品主要指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必然会从单纯的消费型转化为产业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人文经济等经济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
在提供社区体育服务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局域性特点,了解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过分强调社区体育的产业性质,会阻碍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市场激励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外,城与城、乡与乡、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现实消费能力差别很大,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如果远离权力和利润中心,没有就业保证,也很难通过产业化方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体育服务。相反,落后地区的居民,依赖其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也可以有高层次的体育需求,享受产业化提供的体育服务。我国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大,但是有效体育消费的群体很小,综观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最大的是退休的老龄群体,他们主要利用城乡公共设施开展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基本上没有费用支出。另一比例较大的人群是青少年,他们大都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消费集中在体育服装、器材等实物消费上。体育产业化服务项目比较集中于健身、健美、保龄球、游泳等项目,对象为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者或是公款消费群体。至此,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服务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需要支付现金购买体育服务的群体绝对量不大,但是消费量很大;二是市场化的体育服务难以解决大部分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问题。近年来,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经营体育实体的办法,试图盘活体育资源存量,增加体育服务供给,形成体育服务的组织网络。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体制与制度的保证。如果仍在原有单位体制的框架内运作,就会出现名为微利、实为挣钱,名为非政府运作,实为政府运作的现象,很难实现体育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阻塞利用市场机制为大多数人提供体育服务的通道。
3.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
社区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产业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核心,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国现状看,体育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制约更加突出。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人体素质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知识、技术和制度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整体的,不是单一文化层面的。没有体育文化的引导,高收入者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有体育技能但缺乏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人亦不会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时,必须重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区的体育文化素养,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而不是培养少数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我们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普及包括体育思想、观念、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如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那样,在传授武技的同时还要传授武德。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国外被称作大众体育或是社会体育,我们提出大众体育文化的目的,是要突出体育文化的主体和功能,定位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众体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竞技体育,强力推动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过度强化,大众体育文化受到忽视。实际上,大众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制是造成两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大众体育文化还要求高雅运动与大众运动的紧密结合。从体育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看,那些占用资源多、技术要求高、参与人数少的项目被称作高雅运动,反之则称被为大众体育运动。实际上它是消费者对运动项目消费与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大众运动项目的质量,增加大众运动的数量,以大众需求作为生产体育文化产品的动力,满足大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1)形成科学的体育文化
科学的体育文化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人体运动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要建立社区体育的科学体系,包括体育理论、方法、手段、制度和组织体系,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生命观、健美观,以科学的体育文化指导体育行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水平较低,锻炼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缺乏系统性,许多锻炼者因缺乏体育科学文化的培训,盲目从事锻炼,结果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有些人甚至还陷入了伪科学的泥潭。
(2)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要形成文化传统,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体育文化。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文化来继承和形成体育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积淀深厚,锻炼价值高,并在群众中有很深厚的基础。但是,在围绕社区体育目标进行体育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培育及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在形式、内容、价值观上都与时代脱节,逐渐失去了体育文化传统对当今体育的影响力。因此,要保持体育文化传统,就要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广机制,在大力弘扬和普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维克.体育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0.
[3]巫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