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学术界讨论已经很多,批评比较多,现象描述比较多,道德评判比较多。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确不尽人意,表现为形态落后、观念陈旧、理论缺乏创新等,这可以说是共识。过去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的,这种反思当然也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很多收获。但本文尝试从文学教育的角度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也提倡从教育的角度建设和提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文学教育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希望为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文学教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从来都是寂寞的,选择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职业或事业,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本科时读的是经济学,毕业之后还在商业领域做了几年打杂的活计,在旁人看来也算是小有成就。让人看不懂的是,随后我居然弃商从文,考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在入学面试时,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这样的选择实在是“明珠暗投”。记得我当时的回答也很干脆,我说之所以来读中文系的研究生,是因为我喜欢文学创作,但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我没有兴趣,而且以后也不打算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在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后,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消沉,对自己不无草率的选择感到后悔,甚至还想过自动退学。让我自己也感到纳闷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对一度极为厌烦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兴趣。转眼之间,已经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年。
1文学教育当代理论研究
在韦勒克、沃伦那本著名的《文艺理论》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是并列关系,并且构成了整个文学研究完整的三个方面。按照这种划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但在现行的大学文学教育体制中,文学批评根本就不能和文学史、文学理论相提并论,不管是教育课程设置上还是学术研究上。
文学批评在当今中国文学领域没有地位,远不能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相比,相对落后,这与中国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背后的教育理念有深层的关系。大学文学教育以文学史、文学理论为主体,培养出大量的熟悉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本科生、硕士、博士,这些人中很多又成为专家学者,进而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这又反过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在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强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教育,这可以说是“良性循环”,当然也可以说是“恶性循环”,因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强化必然会削弱文学批评,这种削弱不仅只是格局和构成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学研究的模式和精神上的,文学批评的削弱实际上是文学判断力的削弱。
中国大学的文学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史来完成的。文学史当然要讲清楚为什么有些作品会在当时发生很大的影响,有些作品会成为经典,当然要讲清楚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也即文学史实际上具有评价性,这种评价会从正面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以及为什么优秀,但文学史主要还是客观地叙述文学的发展史,也即文学史知识。在这一意义上,当今中国大学中文系所培养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说是文学知识型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读文学作品,可以对文学的艺术性、审美价值毫无感觉,但却不影响他们是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毕业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者也是专业知识型的,而不是文学审美型的,他们同样可以不读文学作品,同样可以对文学的艺术性毫无感觉,但却不妨碍他们成为合格的学者甚至优秀的学者。
2如何解决中国文学批评普遍性的问题
2.1科学进行学科设置
在学科设置上改变文学批评“有名无实”的局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立实体的“文学批评”二级学科,和“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平列。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些高校,“中国文学批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立的学科,并产生了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这样的经典性著作。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都是指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介绍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实践,主体属于知识形态,也属于历史形态,不具有新文学研究之操作性,对当下文学评论也不具有实用意义。所以,中国文学批评学自产生以后不是越来越强大,而是越来越衰退,乃至离作为实体学科的条件越来越远,最后被融进了中国古代文论领域,成为文学理论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2.2改变文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文学教育过于学术化的趋向,强调文学批评的实践性,实用性。当今中国大学文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以说是学术型的,以知识教育为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大学文学课程设置就是以文学史为主而展开的,体现为庞大的文学史知识体系,也可以称为“文学史家族”。同时,理论学习贯穿于各种文学史。表面上,“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中,文学批评也是属于“二级学科”,但它根本就无法和各种文学史二级学科和文学理论二级学科相比。目前大学中文文学教育主要是理论训练,文学史知识学习,而缺乏实践训练,包括写作训练和批评实践训练。80 年代,大学中文系有很多选修课,其中尤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多,诸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老舍研究、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等,这种选修课特别重视作品解读、作品分析,具有文学批评的因素,而今天,这样的选修课也不多了,更多的是现象研究,问题研究,偶尔也有一些这样的选修课,但教学模式也与从前大有不同,不再是作品阅读和讲解,而是“史”的梳理以及问题分析,现象归纳等。所以,中國当代文学批评落后,根源在于大学文学教育,不管是作协系统的文学批评家还是大学系统的文学批评家,他们绝大多数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博士不等,但大学恰恰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文学批评训练,他们学文学史、学文学理论,但从事的却是文学批评工作,典型的“学非所用”。
参考文献:
[1]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总结与反思[J]. 徐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9(01)
[2]2017年当代文学批评著作盘点[J]. 杨毅.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2)
[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12卷)[J]. 现代中文学刊. 2018(03)
[4]迷乱的文坛与喧嚣的话语批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困惑与反思[J]. 朱立. 文教资料. 2012(09)
[5]在反思中重建批评的现实感——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J]. 徐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6]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J]. 王宇林,冯思远. 南方文坛. 2017(04)
[7]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J]. 刘睿智. 大众文艺. 2017(15)
[8]“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纪要[J]. 潘莉,张雪蕊. 南方文坛. 2017(05)
关键词:文学教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从来都是寂寞的,选择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职业或事业,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本科时读的是经济学,毕业之后还在商业领域做了几年打杂的活计,在旁人看来也算是小有成就。让人看不懂的是,随后我居然弃商从文,考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在入学面试时,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这样的选择实在是“明珠暗投”。记得我当时的回答也很干脆,我说之所以来读中文系的研究生,是因为我喜欢文学创作,但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我没有兴趣,而且以后也不打算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在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后,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消沉,对自己不无草率的选择感到后悔,甚至还想过自动退学。让我自己也感到纳闷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对一度极为厌烦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兴趣。转眼之间,已经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年。
1文学教育当代理论研究
在韦勒克、沃伦那本著名的《文艺理论》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是并列关系,并且构成了整个文学研究完整的三个方面。按照这种划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但在现行的大学文学教育体制中,文学批评根本就不能和文学史、文学理论相提并论,不管是教育课程设置上还是学术研究上。
文学批评在当今中国文学领域没有地位,远不能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相比,相对落后,这与中国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背后的教育理念有深层的关系。大学文学教育以文学史、文学理论为主体,培养出大量的熟悉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本科生、硕士、博士,这些人中很多又成为专家学者,进而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这又反过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在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强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教育,这可以说是“良性循环”,当然也可以说是“恶性循环”,因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强化必然会削弱文学批评,这种削弱不仅只是格局和构成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学研究的模式和精神上的,文学批评的削弱实际上是文学判断力的削弱。
中国大学的文学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史来完成的。文学史当然要讲清楚为什么有些作品会在当时发生很大的影响,有些作品会成为经典,当然要讲清楚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也即文学史实际上具有评价性,这种评价会从正面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以及为什么优秀,但文学史主要还是客观地叙述文学的发展史,也即文学史知识。在这一意义上,当今中国大学中文系所培养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说是文学知识型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读文学作品,可以对文学的艺术性、审美价值毫无感觉,但却不影响他们是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毕业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者也是专业知识型的,而不是文学审美型的,他们同样可以不读文学作品,同样可以对文学的艺术性毫无感觉,但却不妨碍他们成为合格的学者甚至优秀的学者。
2如何解决中国文学批评普遍性的问题
2.1科学进行学科设置
在学科设置上改变文学批评“有名无实”的局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立实体的“文学批评”二级学科,和“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平列。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些高校,“中国文学批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立的学科,并产生了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这样的经典性著作。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都是指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介绍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实践,主体属于知识形态,也属于历史形态,不具有新文学研究之操作性,对当下文学评论也不具有实用意义。所以,中国文学批评学自产生以后不是越来越强大,而是越来越衰退,乃至离作为实体学科的条件越来越远,最后被融进了中国古代文论领域,成为文学理论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2.2改变文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文学教育过于学术化的趋向,强调文学批评的实践性,实用性。当今中国大学文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以说是学术型的,以知识教育为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大学文学课程设置就是以文学史为主而展开的,体现为庞大的文学史知识体系,也可以称为“文学史家族”。同时,理论学习贯穿于各种文学史。表面上,“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中,文学批评也是属于“二级学科”,但它根本就无法和各种文学史二级学科和文学理论二级学科相比。目前大学中文文学教育主要是理论训练,文学史知识学习,而缺乏实践训练,包括写作训练和批评实践训练。80 年代,大学中文系有很多选修课,其中尤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多,诸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老舍研究、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等,这种选修课特别重视作品解读、作品分析,具有文学批评的因素,而今天,这样的选修课也不多了,更多的是现象研究,问题研究,偶尔也有一些这样的选修课,但教学模式也与从前大有不同,不再是作品阅读和讲解,而是“史”的梳理以及问题分析,现象归纳等。所以,中國当代文学批评落后,根源在于大学文学教育,不管是作协系统的文学批评家还是大学系统的文学批评家,他们绝大多数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博士不等,但大学恰恰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文学批评训练,他们学文学史、学文学理论,但从事的却是文学批评工作,典型的“学非所用”。
参考文献:
[1]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总结与反思[J]. 徐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9(01)
[2]2017年当代文学批评著作盘点[J]. 杨毅.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2)
[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12卷)[J]. 现代中文学刊. 2018(03)
[4]迷乱的文坛与喧嚣的话语批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困惑与反思[J]. 朱立. 文教资料. 2012(09)
[5]在反思中重建批评的现实感——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J]. 徐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6]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J]. 王宇林,冯思远. 南方文坛. 2017(04)
[7]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J]. 刘睿智. 大众文艺. 2017(15)
[8]“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纪要[J]. 潘莉,张雪蕊. 南方文坛.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