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龢: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龢(1873-1929)这个名字,依稀记得儿时父辈偶有提起,说是旧派画家中的高手。先前家里怀冰堂壁上的酸枝镜框里,轮换地压着几幅旧画,其中一幅绢本设色山水便是潘龢的作品。这画笔力雄健,色墨浑厚,信是其晚年之作。罟款是:“抱残潘师遗作。丙子(1936)居端补题。”盖白文“研山”印。居端即潘龢的高足李研山(1898-1961)。李30年代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是先父子复公(1899-1979)的知心挚友。家藏潘画大概是得于李校长之手,后来我有机会研习广东美术史,在旧文献中时有读到潘龢的诗文和画作。1936年广州“市美”的校刊《美术》刊出纪念潘龢专栏,人物介绍简明扼要,兹录如下:“潘龢,号致中,又号抱残,南海诸生。工诗能文,精鉴别。举凡金石训诂之学,无所不窥,犹耽绘事。所居画影楼中,读书绘画以自遣者凡廿年。出而以六法启掖后进者又廿年。故吾粤之能画者,多出其门。尝与二三同志组国画研究会,声应气求,不数年间,蔚然多士。一洗吾粤画风颓靡之习,先生有力焉。”
  潘龢是广东南海西樵人。其父在广州经商,家兄几人皆精研版本、书画、金石等。家有“万卷书楼”,藏书甚富。潘龢自小读书写画浸淫其中。而立之后以图画任教于广府中学, (址在现广州市广中路)培养国画人材甚多。《岭南近代画人传略》称其“弟子传其学而能发扬光大者,日李研山、卢子枢、陶沄等。”
  而比起他在国画教学上的成就,潘龢领衔组建广东国画研究会及其艺术活动则更为艺坛所津津乐道。1923年(癸亥)潘龢与画友姚礼修、黄般若、邓芬、罗艮斋、李耀屏、卢镇寰、黄君璧、黄少梅、张谷雏、卢观海、何冠五、卢子枢、赵浩公组成“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他们深感“降至今日,士多鄙夷国学,画学日就衰微,非急起而振之,恐文化荡然,将为印度之续。”(《合作画社呈请立案》)画社开展交流活动,公开举办画展,以求社会的支持。起初,他们并不知社会反映如何,只是以传统文人谦恭的态度,表达对文化衰落的担忧。正如在《第二回展览会弁言》中说的:“干戈扰攘之中,吾人日处恐慌世界,而犹拈笔弄墨,迷头迷脑于无当事业。茶余饭后谈及,每每自怜其愚,不免有识者所讪笑。虽然境遇之困难,吾人不能逆世界潮流,不过借此荏苒之光阴,以消磨我胸中之垒块而已。”不料展览会反映热烈,展品受到当时社会名流如胡毅生、林直勉、赵公壁等追捧,几乎售卖一空。于是他们就有了组建更完善组织的决定,后来成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在粤港等地活跃13年之久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就是这样诞生了。潘龢在此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直到1929年逝世之前,他一直是这个组织的主持人。
  
  对于广东国画研究会,潘龢有《今日广东之国画》一文谈到,“晚近吾粤画风丕变,群起而求国画之进步。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是诚吾粤国画稍具思想之时期……”国画研究会定期举办画展,设立编纂部和出版部,出版会刊和相关书籍。组织画家相互交流,合作作画之外,还参与各种方式的社会活动,如“援助罢工即席挥毫,所得数百元,悉以报效,其余慰劳军人游艺,方便医院筹款,河南各界联欢等等大会,无不竭力出品,以勉尽国民之义务”。一改传统文人孤芳自赏的习惯,以绘画服务社会,以期将国画发扬光大。
  有论者以为国画研究会的出现导致了广东国画的面貌的改观,“先前受了居古泉影响的那种纤弱柔媚的作风,原是风靡广州国画界的,到这时候,就洗涤殆尽了,这也可说是国画研究会的力量”。(《广东现代画坛实录》150页)的确,潘龢曾极力提倡从古画里吸收营养来改变靡弱的毛病,从而振兴现代中国画。他在《抱残室题画杂忆》里写道:“近日画派,靡弱极矣。欲去其病,不能不求之古人,而尤须于古人之有气骨者求之,如倪云林、王孟端,尚矣。否则于清湘、石溪、渐江三遗老,有所则效,庶能一洗甜熟之弊,愿与同好一致意焉。”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一系列艺术活动和它对现代美术的影口向,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之内,但我以为将其称之为现代中国画的复古运动也未尝不可,日后艺术史家有论及此大概是不可不提潘龢的。

  在国画研究会历年出版物中刊出过潘龢的著述多种,目前所能见的除以上提到的还有:《抱残室写生杂记》《中国画即写生画说》《吾粤画人之我见》《铜篆楼画诀》等。可以说潘龢是吾粤国画家著述较多的一位。这些著述内容包括本地画史及现状、画人评述和古代画法画论等,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己写生作画的经验之谈。当时新旧画派的论争正如火如荼,潘龢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他关于写生的述说是有明显针对性的。传统中国画多有在古人故纸堆里讨生活缺点。中国画以临摹为基础,重视传承,容易产生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现实的弊病。潘龢《抱残室写生杂忆》里将自己的写生经历现身说法,论述写生和临摹的关系。画景和实景的关系。“非经一度之钩描,一度之模仿,不能了解画中的情趣。夫模仿非徒临画之谓,即对景写生,亦是模仿。”“吾国写生之法,最要之点,在截取景物以为吾人画材,但求部位适宜,轮廓正确,其中事物,有益于吾画者备之,无益于吾画者略之,借景物之情状,以表现吾人之思想而尔。”他的写生足迹遍及岭南各地,北江、西樵、香港、澳门,广州的东山、黄沙、河南、小北、东沙马路、白云山等,仅两游北江就画了160幅画稿。可惜我们今天无缘见识。他深感国力衰微:“吾国与外人交涉,每每留失败之陈迹,余欲写一国耻纪念画以激发国人之爱国心。”“不知何日方能了吾夙愿。”虽然潘龢最后没有机会如愿以偿,他愿望只有让后来者来实现了。
  
  潘龢学画没有确定师承,全靠自己摸索,从各家古画中吸取营养。《岭南近代画人传略》称:“其为画,重规矩古法,童年,初学清初四王,尤爱临王廉州山水。比长,转法宋元诸家。傅彩古艳,笔力雄浑。中岁后,肆力苦瓜和尚道济。对于王麓台笔端金刚杵之法,尤有心得。晚年,画笔渐入苍莽,亦含野逸之致。”这大致说出了潘龢画风变化的轨迹。旧文人画家总喜欢反复玩味古人的作品,选一家或几家临摹研习,以图参透其中妙谛。视能追摹肖似古人为高,在古人面前总是“不及万一”,决无妄言超越古人的。有成就的画家是在漫长的修炼中自然而然地达到有我的境界。潘龢亦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他能写出多个古代名家的不同面貌。《摹黄公望山水图》(广东省博物馆藏)邓尔雅题跋曰:“至中先生临移古画,直可乱真,盖师其心意非仅貌其迹象也。”连画上的款书、题跋都临得逼肖,具有相当功力。非直接临摹的作品也能看出其所宗何家,《山水图》(1923年作,香港艺术馆藏)题诗:“率笔写奇峰,苍莽叹无极。莫笑境荒寒,尚有吟诗客。”可见出用倪云林法,率意用侧笔干擦,在水墨中用干而毛棘的渴笔追求倪画荒寒之境。《秋凡倚楼图》(1924年作,广东省博物馆藏)画幅浅绛设色,虽略嫌实,却有石涛浑厚的意趣。其实,集百家之长而自出机杼确是潘龢的理想,从李研山藏潘龢《烟雨山居图》(1909年作)的题画中可以见出端倪,“己丑大暑,以经训堂古喻麝墨渲染成此,其米海岳耶!其高房山耶!其方方壶耶!其龚半成千耶!吾不得而知,所可知者唯抱残室之中漫画而已……” (《李研凶书画集》),语中不无自负。若潘龢不是仅得56岁,其成就应不止此。
  潘龢重友道,除画界朋友外,与文人墨客都时有过从。曾与黄晦闻、蔡哲夫、王秋湄、李茗柯同游萝岗,与蔡哲夫、邓尔雅同上古寺飞来。游览、写生并以诗词唱酬。有称心画作则广征题咏。用诗、书、画合璧这种文人画的典型形式来寄托他们的情怀。《春还堂图》(1924年作,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一例。南海陈樾 (字伯任1886-?),1921年任四会县县长期间,在四会访求雍正年间四会知县闽人黄任(字莩田 1683-1768)的宦迹。访得黄住过的静镜堂故址,予与重修,更名“春还堂”并撰《春还堂记》刻于堂壁。原来黄任耽诗癖砚,号十砚老人。雍正二年任四会知县,在任期间隆伏、姚沙两堤崩决,广大田庐被淹。黄任则捐俸修堤,而堤未修成,他却因“纵情诗酒”被弹劾罢官。罢官后仍留四会三年,典卖家私筹钱修堤。直至堤围修好才回归故里。有长诗《筑基行》记其事。其循吏形象二百多年后仍有口碑。陈樾为记其事、怀其人于是请潘龢作画。潘龢淡雅的浅绛设色作画,题诗“阳春有脚叹重来,一样风流绝世才。诵到美人香草句,梅花依旧傍檐开。”黄节题卷首“春还堂图”并诗:“去宫尚作三年住,独为梅花惜别颜。留得旧时堂畔月,有人相识道春还。”其后,陈樾还请后南园诗社诗人姚筠、汪兆镛、沈泽棠、吴道鎔、张学华等题诗、题跋。到自己最后的题跋,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他们以诗画来咏叹一个“纵情诗酒”的循吏,惋惜其怀才不遇,追慕其风雅和不羁。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旧文人在民国政治环境中的精神诉求。《春还堂图》也许可以说是广东文人画的最后余响吧。
  诗画之外,潘龢还热衷收藏古物,这或许与他将居室颜为“抱残室”,自号“抱残”不无关系。他收藏有“广州城砖”、 “南越故宫残瓦”等,并作《南越残瓦图》广征题咏。他还和徐绍檗、邓尔雅、蔡守等为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前身)督拓金石文字。为保存广州文化遗迹做了不少工作。
  潘龢的死是让人觉得意外的。 1929年春的某晚,他与朋友五人宵夜,喝酒吃炸生蚝。食后其中三人腹痛入院,二人得救,潘龢遂归道山。噩耗传出,各界朋友皆深痛惜。画友赵浩公废食逾日,邓芬抚棺大恸。国画研究会为其举行追悼会,社会贤达、生前友好的挽诗、挽联无数。缅怀友情,悲痛惜别之余,还高度评价了潘龢的人品和画艺。诗人黄节的挽诗:“气夺今朝得赴时,未违旬日尚论诗。出生入死元无间,富不如贫可莫疑。行若寻常非世有,洒然语笑至今悲。独因人重遗传画,忍读春来绝笔词。”画友邓尔雅挽诗有句云:“屈指乡邦真画者,当仁不让二樵翁。”“群芳除却潘园外,满县虽多不是花。”他认为潘画足以与吾粤清代黎二樵柜颉颃。

  潘龢死前数日作大幅秃笔枯墨山水,上题:“迩来人事喜趋时,放眼河山一笑之。笔秃墨枯宁自苦,中原风物待维持。”不料竟成绝笔。黄节的“忍读春来绝笔词”就是指此。这首绝笔词正好道出了潘龢和他的画盟诗友们维护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无奈和期待。
其他文献
河南日信将在五一长假期间于5月3日-5日隆重推出2006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本场拍卖会包括古今字画、瓷器、精美玉器、杂项珍玩等多种类型的精品五百四十余件。书画中涵盖了明清诸家的书画珍品多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陆俨少巨幅《万里山河图》。此图是陆俨少先生1978年绘制的巨作,670cm×231cm,约142平方尺。其子陆享在此画右边题跋:“乘风好去,长空万旦,系家父陆俨少写李长吉诗意。适时欣逢
期刊
2006年5月14日,中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北京德宝饭店五层宴会厅举办大型艺术品拍卖会,12—13日预展。其中书画专场推出300余件作品,部分由史树青、单国强、余辉、潘深亮等专家进行鉴定,并出具专家鉴定证书。而中国油画将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下一座宝藏已成为越来越多藏家的共识。中泰国际顺应形势需要,适时推出的此油画专场堪称油画爱好者的福音。  书画专场将推出的300余件作品,不乏大师李可染、江寒汀、任
期刊
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3日-6月5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其扛鼎的内地春拍大旗将在这个6月亮出怎样的信号,令人极度关注!此次拍卖,共设有中国古代书画、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古籍善本和碑帖法书、中国当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中国近现代书画(二)、中国油画及雕塑、息斋藏镜——中国历代铜镜、中国历代钱币(两场)、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和邮品等1 3个专场。    近
期刊
陆士仁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画家,但他跟我们关系密切,他是文徵明的学生的儿子,这样一个解说词易于让人理解,却是令人伤感的。他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到文徵明是怎样一代一代的左右着吴门的画家,他的后辈们又是怎样的在他的阴影下生活。  陆士仁的生卒年并不确切,但可以肯定是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的人,字文近,号澄湖,一作承湖,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陆师道的儿子,山水笔法雅洁,大有父风,不失文徵明遗意。他临摹文氏
期刊
在2006年11月23日嘉德古籍善本专场上拍的一批陈寅恪先生遗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陈寅恪一代学术大师,学界仰之如泰山北斗,然其文稿散失甚多,如蒋天骥先生所借寅恪先生书稿,“九一八”事变时,为盗窃去。无独有偶,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寅恪先生假道越南,书稿又为越人盗去。故寅恪先生现存文稿,流传无多,为海内外学者藏者所重。今除个别机构单位有存外,外人鲜有一见者。此次嘉德南国征集,得寅恪先生文
期刊
宋代铜镜造型继承唐代多样化的风格,并出现了一些新式样,如桃形、钟形、鼎形、炉形等等。宋镜镜钮变小,钮弓窄而孔显大,钮顶趋平。镜缘主要有两种,一种较宽,另一种为窄边。  五代十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但对宋代铜镜风格的形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五代时期的“都省铜坊”铭铜镜,虽然制作比较简陋,但大多铸有匠人名字,颇有特点。上海博物馆所藏一枚钮左侧有“匠人房惊”铭(图1)。安徽合肥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期刊
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年,郭绍虞(1893—1984)献诗一首:“文章黼黻我辈事,金石刻画臣能为。为会昌翁商略意,定知早作百年规”。跋云:“吴昌硕翁撰西泠印社记,有相约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之语,使昌翁而在,知必能又红又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时代之印记、颇为滑稽,为发一噱。  丁雨生(日昌)受知于曾涤生(国藩)。丁氏晚年隐居归里,筑絮园于揭阳榕江东门外,辟百兰山馆,藏书十万余卷。水木清华,有溪山园
期刊
春在堂匾    俞樾室名“春在堂”,为曾国藩所书,至今高悬于苏州曲园中,曾跋云荫甫(俞樾字)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昔年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  按道光三千年,俞成进士,保和殿覆试时,列第一名,时读卷官为曾国藩。曾得俞卷,极赏其文,持示工部尚书杜受田,必欲致其第一。考官集观评曰:“文则佳矣,仓卒中安能办此?殆录旧文耳。”曾力争曰:“诗亦相称,难道也是旧作不成。
期刊
苏富比香港春拍“陶瓷及工艺品专场”中的杂项以约50%的成交率成交,成交总额也刚刚超过估价的50%。表面上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成绩单,与过去两年的火暴相比较甚至有所回落。但实质上,该场至少说明了近来市场出现的两点变化:1、艺术品投资者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投资行为日趋理性;2、拍品不易征集,货源开始出现短缺,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品质虽下降,估价却上升。  06苏富比香港的春拍上有不少中国古代杂项艺术品推
期刊
作为近代史上戊戌变法关键人物的张荫桓(1837—1900),是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带有极大的传奇色彩,而他过人的天赋与才气,每令研究者为之叹服。  张荫桓的同乡,南海人沈宗畸《便佳簃杂抄》记:“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簿尉,粗识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征),以文字相切磋。偶樵丈著《白香词谱笺》,参订者侍郎也。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绳尺,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