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不凡的“海外军团”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巴嫩国土面积略超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400多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然而,黎巴嫩在中东、乃至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却远非其面积和人口所能反映,这与黎巴嫩拥有一支庞大而极具实力的“海外军团”有着很大关系。据多家研究机构估计,侨居海外的黎巴嫩公民及外籍黎裔人士多达1200万,是其本国常住人口的三倍左右。散布在北美、中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西非及阿拉伯海湾等地区,仅在美国,黎巴嫩裔公民就有约100万人,占全部阿拉伯移民的32%之多。
  黎巴嫩人向外移民经历了两次高潮。19世纪中叶,黎巴嫩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饱受奥斯曼君主压迫,加上教派冲突不已,种族纷争频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纷纷远走他乡,以谋生计,由此产生了黎巴嫩向外移民的第一次高潮。现今生活在美洲大陆的黎裔人士,大多数是第一次移民高潮中黎巴嫩人的后代,他们至少也是这些移民的第三代子孙了。
  到了20世纪,由于二战爆发及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黎巴嫩人向外移民的第二次高潮也随之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世纪之交。较之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及工人占多数的第一批移民,第二批移民在黎国内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在移民前已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而且,新移民的民族及信仰构成也更为多元化,这与第一批移民多为天主教徒的情况有了很大区别。
  黎巴嫩地处东西方交汇之地,不同文化自古在此碰撞、融合,黎巴嫩人因而养成了极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加上他们历来重视教育,并有经商创业、冒险进取的传统,所以,移居他乡后,黎巴嫩人不但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且很快崭露头角。据统计,即便是在美国,黎巴嫩移民在教育和收入水平上,也高于美国国民的平均水平。在拉美、非洲和中东其他国家,黎巴嫩移民的优势更加明显。实际上,世界各地都有大量黎巴嫩人凭借个人的良好素质和进取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海外黎巴嫩人可谓明星荟萃、名人辈出,从军政要人到商界巨子,从科技精英到文学巨匠,从艺术大师到时尚名流,都有黎巴嫩侨民及其后裔的身影。
  
  对待政治,黎巴嫩人不像许多亚洲移民那样有意规避,他们积极参政,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1996年,黎巴嫩移民的儿子阿夫达拉·布卡拉姆当选为南美国家厄瓜多尔的总统,虽然他因推行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紧缩计划而失去民心,在位不到一年就黯然辞职,但这位绰号“疯子”的总统,不仅以其敢作敢为的作风为政坛带去不少生气,而且创造了黎巴嫩移民涉足政界的一个神话。黎巴嫩移民的后裔担任高官的还有:美国国会参议员、前任能源部长斯潘塞·亚伯拉罕,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乔治·米切尔,众议员尼克·拉霍尔,克林顿政府的卫生部长多娜·夏拉莱,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女州长珍妮·夏馨,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绿党竞选美国总统的拉尔夫·内德尔,驻伊拉克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约翰·阿比扎伊德将军,前任驻欧洲美军及北约最高统帅乔治·朱尔万将军等等。
  在商界,黎巴嫩移民中也涌现出众多叱咤风云的大亨。如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雷·拉胡德,世界珠宝大亨罗伯特·穆阿瓦德,纽约古董商、著名的中国瓷器公司的创始人哈利勒·里兹克,巴西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企业Lojas Arapua总裁雅各布,墨西哥电讯公司主席卡洛斯·斯利姆,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新任总裁卡洛斯·戈恩等等。
  在科技界,黎巴嫩移民、美国得克萨斯贝勒医学院名誉院长麦克尔·德巴基教授被誉为“世界心脏外科手术之父”,1996年,他亲自执刀,顺利完成了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的心脏搭桥手术。黎巴嫩人后裔、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伊莱亚斯·科里因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而荣获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黎裔宇航员克里斯塔·麦克奥利弗是首位阿拉伯裔宇航员,也是美国“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失事时牺牲的七名宇航员之一。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段中美、中黎友谊史上的佳话:上个世纪30年代初,黎裔美国人乔治·哈提姆从瑞士获医学博士后,不远万里到中国上海从医,后经宋庆龄介绍与斯诺共赴陕北。他不仅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马海德”,而且还与延安鲁艺的女学生周苏菲结为终身伴侣。此后,他的一生便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事业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在文学及人文科学领域,黎巴嫩移民也大放异彩。以旅居美洲的黎巴嫩作家为代表的旅美派,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纪伯伦、努埃曼、雷哈尼三位黎巴嫩作家并称旅美派文学三杰,领军人物纪伯伦无疑是最有世界性声誉的阿拉伯作家,其散文诗代表作《先知》迄今已译成56种文字,总销量逾700万册。在美国波士顿市中心,有一座以纪伯伦名字命名的纪念公园;首都华盛顿也有一个纪伯伦纪念中心,老布什总统在任时,还亲自出席了纪念中心的揭幕仪式。《先知》1923年问世后不过七年,偶然接触此书的我国作家冰心被“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词”所吸引,遂将这部作品由英文译成中文,中国读者得以一睹这朵阿拉伯文学的奇葩。现在,纪伯伦的全集已有了三个中文译本,表明他在中国也找到了许多知音。此外,黎巴嫩裔作家中,还有1993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法语作家艾敏·马鲁夫,1990年普利策奖得主史蒂文·奈菲等。著名黎裔学者、普林斯顿大学东方语文系前主任菲立普·希提教授、牛津大学阿尔巴特·侯拉尼教授均跻身20世纪最著名的东方学家之列。黎裔美国人约翰·祖格比则创建了美国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之一:祖格比国际民调所。
  在艺术、体育与时尚界,黎裔人士也成就不凡,并涌现出多位世界级名流,如:定居美国的钢琴大师瓦立德·阿克勒,两位奥斯卡最佳作曲奖得主保罗·贾巴拉与爱米勒·科里,生于哥伦比亚、风靡世界的摇滚女歌星夏基拉,天后级歌手席琳·迪翁的丈夫与经纪人雷恩·安杰利勒,著名雕塑大师侯萨姆·法兹,著名男装设计师约瑟夫·阿布德,世界轻重量级拳击冠军维克多·塔维勒,1983年慕尼黑奥运会健美冠军、奥林匹克先生赛米尔·巴诺特,NBA劲旅、萨克拉门托国王队老板马鲁夫兄弟等等。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虽然身在他乡,但在文化上、精神上与祖国的联系却并未中断。祖格比国际民调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众多阿拉伯裔美国人中,黎巴嫩裔人士是最为自己祖国感到自豪的。同样,黎巴嫩人在海外取得的成功,也被黎巴嫩国内人民引以为荣,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使黎巴嫩在文化、思想上更加开放。大量侨民对黎巴嫩经济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海外黎侨向国内汇寄的资金就高达65亿美元,且侨汇金额平均以24.2%的年率增长。充裕的侨汇是黎巴嫩经济摆脱困境的输液剂,并已成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伯伦在一篇散文名作中曾经这样赞颂过自己心目中的黎巴嫩儿女:
  “他们是那些只带着心中的热情和手握的意志离开黎巴嫩,归来时却手捧大地的财富、头戴桂冠的人;
  他们是那些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征服环境,无论出现何处都会赢得人心的人;
  ……这些才是黎巴嫩的儿女,他们是风吹不灭的灯,时蚀不腐的盐。”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一定熟悉紀伯伦的这番名言,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为自己和祖国创造荣誉。
其他文献
促进大中东地区民主发展的跨大西洋战略    Ronald D.Asmus(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中心执行主任)  Larry Diamond,Michael McFaul(胡佛研究所资深学者)  Mark Leonard(欧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研究主任)  《华盛顿季刊》2005年春季刊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出版  自9.11以来,许多美国和欧洲的战略家纷纷要求美欧改变对大中东地区的政策,因为
期刊
新事 新言    “一位日本领导人对我说,美国人和越南人打一仗,20年后他们就会握手言和。如果美国人和中国人打一仗,他们30后会握手言和。但如果日本人和中国人打一仗,100年以后也不会握手。因此,我认为,日本人将非常小心,因为它们不想使自己处于100年后也不能和中国人握手的境地。所以,我相信,美、日将尽最大的努力阻止台湾政府作出愚蠢的举动。”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称,自从《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
期刊
告别雅典,对于我们来说,是开始了另一个四年的期待与盼望。  整个雅典奥运会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用萨马兰奇的话说,本届奥运会的成功“对未来的主办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人。  她被媒体称为“A女士”,因为她那长长的名字实在难以记住;她也被媒体称为“雅典奥运之母”,因为没有她,也许雅典奥运早已夭折。她就是安格洛普洛斯—达斯卡拉基夫人。  达斯卡拉基夫人出生于1955年,
期刊
上海展出“假”国宝    展出时间:2005年6月8日起  展出地点:上海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仿制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家博物馆是首次尝试,其中古画20幅,古瓷器10个品种,每个作品绝版仿制100件。被仿制的古画均为元、明、清蜚声中外的绘画大师作品,其中有“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传世作品山水画《水竹居图》,明代唐伯虎的《柴门掩雪图》和文徵明的《山水轴》,清乾隆御笔画《先春如意图》以及清代官
期刊
美国,冲突的根源    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二战时的同盟国、冷战时的“救济者”,现在则是事端的制造者。  朝鲜人,不喜欢美国,因为它破坏了朝鲜民族的统一;古巴人,不喜欢美国,因为它制裁着他们;伊拉克人,不喜欢美国,因为美国给他们点燃了一个战争的火山;本·拉登,不喜欢美国,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想看到美国。  但,希腊人,喜欢美国,因为杜鲁门援助过他们的民族政府;格鲁吉亚人,喜欢美国,因为它可以帮助
期刊
中国有句成语叫“养痈遗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英法采取消极、纵容的态度,毕竟亚洲的战火尚远离这块旧大陆;西班牙燃起烽烟,英法祭起“不干涉”政策,图一时苟安。  素有“外交才子”之称的乔冠华当时以写国际评论见长。他以激愤的笔触,谴责了英法的行径,并断言:英法不是出卖了西班牙,而是出卖了自己。他疾呼:不要为马德里哭泣,请把眼泪洒向巴黎和伦敦去吧。不幸言中,两个月后二战全面爆发,又九个月
期刊
普京在家也要绝对权威    普京总是很晚才能回到位于郊区的家,回家后很少和妻儿谈论工作。第一夫人柳德米拉在接受俄罗斯三家媒体的专访时畅谈了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第一家庭生活非常传统:男主人是家里的绝对权威,也不征求家人的建议,对女主人讲的话只是听着,从不真正采纳她的意见;而女主人则专注于抚养两个女儿,偶尔也会因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屈从地位与普京发生摩擦。她还抱怨,“他对工作太投入了,家里人要想和他聊聊的
期刊
1934年9月·金仲華  1934年,美国正被大萧条搞得焦头烂额,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而此时在远东和北太平洋已是侵略狼烟突起。  在当时一般人眼中,美国和日本是同根生的帝国主义国家,苏联则是另类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根本就是冰炭不相容。但作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的金仲华却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自信写道:国际政治的形势是在把美国和苏联拉拢来,……不能忽略美苏在北太平洋的拉拢合作的可能。对此中国必须加以最大的注意!
期刊
沉悶中的呼号  开放中的实践  这句话,今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70年前,它曾经是胡愈之拼着怎样的力气的呼号!毫不夸张地说,在30年代,这声呼号就像冲出沉闷空气的一声嘹亮的号角,像划破乌云包围的一道尖锐的闪电,警醒了禁锢在新闻封锁中的苦闷的中国青年。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从1934年9月16日创刊至今,它是《世界知识》的一面旗帜,一个信仰。无论遭受怎样的时代变迁、政治风雨的吹打,这个信
期刊
1934年9月16日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假如西藏高原和印度洋、中国海的深渊,永远是不可飞越的天然门户,那么,一切洋鬼子都给滚出去,让我们关上大门,维持着“光荣的孤立”罢。  但是不能。  假如二千余年前建造的万里长城,远能抵挡住近代的进攻武器,教胡骑不敢进窥中原,那么,就算已丢失了东北四省,我们也只好将就些,过着偏安的日子。  可是要将就也不让你将就下去。  假如从我们老祖宗一直用到如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