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structural robustness在结构工程中的定名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k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意义在结构工程领域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在国内还没有公认合适的译名,这不利于国内技术人员对此概念的理解和交流。通过简要回顾structural robustness的产生思路,探讨了结构鲁棒性等几种定名。
  关键词:structural robustness,结构工程,结构鲁棒性,减灾
  中图分类号:N04;TU3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58-03
  
  引言
  
  据圣塔菲研究所统计,robustness已运用于生态和免疫系统、非线性控制、统计、语言识别等17个学科领域。中文科技文献中,robustness常译作鲁棒性。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90年到2007年间,题名或摘要中含有“鲁棒性”的文献分别达到567篇和11 994篇,而到2009年8月底,则分别为805篇和18 161篇,这足以说明鲁棒性概念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已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而“鲁棒性”的叫法也是相当普及的。归结起来,“鲁棒性”通常用来描述指定对象在某种扰动情况下不偏离预期要求的性能。
  structural robustness(或integrity)是现代土木工程风险控制和防灾减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尤其是“9·11”事件之后,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意义在结构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394:1998、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1990、美国混凝土学会ACI 318一02、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7—05等规程对structural robustness都有明确要求。
  
  一 结构工程中的structural robustness
  
  目前对于structural robustness的译名尚不统一,有结构整体牢固性、坚固性、鲁棒性等多种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对structuralrobustness的把握和交流。中国《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没有明确提到structural robustness,但要求“结构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作用发生时和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即不致造成与起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
  在结构工程领域,robustness并非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只是延续了它在控制理论中的用法。而structural robustness对结构工程专业人员来讲却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尽管它的产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structural robustness研究可以追溯至1968年的Ronan Point事故,当时一个厨房发生燃气爆炸导致该侧结构自上而下连续坍塌,最终造成了与起因程度不相称的破坏。在此后的40年间,这类由偶然或突发事件(如人为施工不当、炸弹爆炸、飞机撞击)引发的结构不相称破坏事故屡有发生,学术界和工程界在总结归纳结构体系安全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structural robustness要求。其中的代表性事故可以参见图l时间轴下方,时间轴上方显示相关机构针对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改善和实现所作的努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欧洲和北美各界在这个问题上经历过深刻反省、求同存异,才逐步形成共识。
  structural robustness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与当前结构工程的实际状况分不开的。首先,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常规结构设计思路的出发点是假设结构在原始状态或无损的情况下抵抗各种外部作用,忽视了偶然局部损伤对结构体系安全性能的影响;其次,工程结构的外在环境日趋复杂,人为失误和人为蓄意破坏(如恐怖爆炸袭击)严重威胁工程结构及人员、财产安全。在上述背景下,structural robustness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著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关注的是,代表目前先进设计理念的EN 1990已将structural robustness与安全性、适用性一起列为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此举值得认真解读。
  
  二 structural robustness译名浅议
  
  结构工程中,“a robust structure”不是指这个结构在原始或无损状态下的承载力、可靠度、冗余度有多高,或者多坚固。structural robustness关注偶然损伤下的体系安全,要求结构在偶然局部损伤情况下,不致发生与此损伤起因不相称的破坏。这里,偶然损伤是由偶然或突发作用引起的结构性能退化,强调偶然性或突发性,应与长期累积效应或耐久性相关的损伤相区别;局部损伤也是相对结构本身的规模来说的。
  在北美,structural robustness被视作与structuralintegrity(直译是结构整体性)平行的概念,ASCE 7-05对其有明确要求,即“结构应能够承受局部损伤,同时其整体保持稳定而不致造成与初始损伤不相称的破坏”。但结构整体性的译法在两个方面显得不妥:首先它容易与“结构整体性能”这一中性化术语混淆;再者,structural integrity不是要求结构体系具有绝对的连贯性或者浑然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多少有些微妙,比如多跨连续桥反而要限制其连贯性,避免突发事件下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译作“坚固性”容易误解robustness的本意。对于土建结构,坚固是与刚性近似、与柔性相对的单纯性概念。经验表明,结构过“刚”可能出现脆性破坏,过“柔”则不利于结构稳定。structural robustness强调结构体系在遇到偶然干扰、局部损伤情况下维持主体稳定的能力。结构需要在“刚”和“柔”之间寻求平衡。显然structural robustness更倾向于结构具备“刚柔相济”的能力,因此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牢固”与“坚固”一字之差,意思迥异。相比之下,陈肇元先生以“结构整体牢固性”作为structural robustness的中文译名,通俗易懂,但用它来解释integrity似乎更为稳妥。另一方面,structural robustness中robustness的意义与一般工程技术中“鲁棒性”的基本含义(可解释为结构体系在偶然损伤情况下保持主体稳定的能力)是吻合的,即便没有必要追求中文译名的统一,译成“结构鲁棒性”仍不失为一个折衷的做法。
  


  
  三 总结
  
  structural robustness(或integrity)在现代土木工程风险控制和防灾减灾中的意义不言而喻。为structural robustness合理定名已然是当务之急。由于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概念(确切的说是要求)首先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简单的句子甚至难以表述清楚,而它本身又有着深刻内涵,这种情况下采用音译名“结构鲁棒性”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办法。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09年12月16日,宗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社科院武寅副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社科院科研局王正副局长,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曹中建书记等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宗教学名词委曹中建副主任主持。  刘青副主任结合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宗教学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整体工作情况。
期刊
2012年10月28日,声学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仁和、侯朝焕、张淑仪,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马远良、王威琪,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所等多家单位参加声学名词审定工作的负责人和专家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声学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批准组建
期刊
测绘学 surveying and mapping, SM 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利用的科学与技术。    测绘标准 standard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为使测绘活动获得最佳秩序,对测绘活动及其成果所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surveys 对测量成果内容、质
期刊
2012年10月30日,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电气工程名词》(原《电工名词》第二版)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3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顾国彪院士主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讲话,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积极参与名词审定的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情况,进一步讲解了科学技术名词
期刊
记者: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两岸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科技名词不一致。例如,导弹/飞弹、软件/软体、航天飞机/太空梭、等离子体/电浆、信息/资讯等
期刊
教育 education (1)广义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 pedagogy, education 以人类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建构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并解决教育问题
期刊
本刊讯 2009年12月3日,档案学名词审定工作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赵国俊院长、张斌副院长、梁继红副教授,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与研究室温昌斌和王琪博士参加座谈。  结合档案学名词审定工作,温昌斌博士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名词审定工作大体程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其他社科名词工作经验,并对与会专家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表达了真挚的谢意。  赵国俊院长十分热心档案学名词审定工
期刊
2011年3月5---6日,数学名词(第二版)一审会在北京召开。严加安院士、李文林研究员、余德浩研究员、陈家鼎教授等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室邬江主任等共46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严加安院士介绍了数学名词委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已基本完成词条收集。邬江主任对第二版要注意的问题及科学名词审定的工作原则、方法做了介绍。潘承彪研究员、孙六全研究员等介绍了工作经验。
期刊
李竞,浙江余姚人,1928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主要从事恒星物理、银河系天文和天文学史的研究。历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天文学进展》《天体物理学报》《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第二版)副主编。  李竞先生从事天文研究40多
期刊
栗爱纲博士,台湾著名的材料学专家。1968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现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著有多部专著。  2009年6月7—14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团参加海峡两岸材料科技名词对照的交流座谈会。会议期间笔者采访了台湾材料科学名词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栗爱纲博士。  才磊:台湾材料学名词定名的现状是怎样的?  栗先生:1972年,台湾材料科学学会开始编译材料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