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定题与选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题包括定主题和标题。主题又来自审题,审准了题,才会有恰当的标题,行文才会有的放矢。必须强调的是,审准题只算是第一步,行文材料选择不当,依然是一篇偏题作文。所以说,审题和选材是考场作文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很多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述性的文字,另一部分是议论性的文字。叙述是基础,议论是提炼。议论是入题的方向,是大的方面;叙述是入题的样式,是小的方面,如下面这则材料:
  人生有很多回忆、留恋和选择。刘墉说:“我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张晓风说:“青春太好,好到回頭一看都要生悔。”毕淑敏说:“有些事情忘记它的最好方法是绝不回头。”辛弃疾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面对人生难以取舍的难题时,选择回头还是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的种种心境。
  这则材料中,人物语言属于叙述语言,最后两句属于议论语言。议论语言是总结,告诉你写作的方向,是对一个事物的两种态度。叙述语言是写作样式,也就是告诉你从哪些方面写,与结论是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拟定标题,选择材料,组织成文,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原材料很重要,重要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它,我说的这个意思大家不要误解,不要误认为是原材料文字层面的定义,我在中间加了一个“逻辑关系”,强调的就是原材料的指向性。
  很多同学也是按这个流程来做的,在审题之后得出主题,然后精心定一标题,可有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把这个逻辑关系忘得一干二净,腾云驾雾,不知其然。
  还是就上述材料,有位同学的标题是《选择》,还有一位学生的标题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标题本身看,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写起来就有点变味了:前一位同学写的是选择读文科和理科的纠结过程,后一位同学写回忆过去发生的几件有趣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在材料上,没注意行文材料与原材料的逻辑关系,让这个主题变得抽象模糊,侧重点改变了,就算标题不错,也是越走越远了。
  因此,定题与选材相辅相成,某个主题的侧重点在哪里,关键是看你所选用的材料将它导向哪里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定题与选材的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材料一:一个木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板,这就是短板原理。如果我们将同一个桶倾斜,那么我们会发现装多少水取决于长板,这就是新提出的长板理论。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长板还是短板,是方法的区别,换一种方法,结果截取不同。
  材料二:奶奶带着两个小姑娘游公园,一个小姑娘说,奶奶,这些玫瑰花不好,花上有刺。另一位小姑娘则说,奶奶,这些玫瑰很好,刺上有花——同一种事物两种不同的评价,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
  有两位同学就第一则材料写作文,标题都是“转换思维”,其中一位是这样选材的:
  如果家里遭贼了,我们一般都会感到愤懑不堪,然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家里遭贼一事是这样表示自己看法的:一是只偷走了钱不是全部家当,二是只偷走了财产不是人身伤害,三是做贼的是他不是我。同样是家里遭贼这一件事,罗斯福总统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想法,并未像我们一样愤懑。所以,对待同一事物,如果我们转化自己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另一位是这样选材的: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从小就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片言只语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信中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当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他的名字叫张文举,现在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一个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转弯。换一种思维,回避短处,发扬长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很明显,通过原材料一得出“转换思维”这样的主题是可以的,同样用这两位同学选用的材料来论述“转换思维”也是可以的。但是,结合原材料来看就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主题是大的,材料是小的,前一位同学忽略了行文材料和原材料的逻辑关系,将主题指引到了另一个方向。后一位同学行文材料和原材料的逻辑关系高度一致,指向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我们再认真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也都可以使用“转换思维”这样的主题,只是原材料不同,所要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是谈扬长避短的问题,材料二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因此,如果从原材料中提炼出一处抽象的意义“转换思维”之后,便有意无意地把这个抽象的意义当作行文的本源,选用材料完全不顾及与原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导致多则材料一篇文章,这肯定是不行的。
  站得高得依平地,开得艳不离根本。主题和材料再好,如果脱离了与原材料的逻辑关系,也必定是一篇不着边际的文章。所以说定题和选材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源于对原材料的理解上。因此说,正确掌握行文材料与原材料的逻辑关系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同学们写记叙文时,常有一种焦虑和困惑: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一篇记叙文整成了“四不像”,让人难以捉摸。那么,如何才能让人物形象丰满、有韵味呢?笔者以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为例,给同学们提供几个备考锦囊。  [“举手投足”显性情]  1. 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人物的动作。如果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表达出来,
期刊
高考对隔膜问题考查由定性走向定量,按下列步骤突破隔膜问题。第一步,看。看清隔膜类型。隔膜分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等。第二步,写。写出阳(或负)极、阴(或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相关的后续反应式。第三步,算。根据题给数据,计算两极上离子变化量,由电中性确定迁移离子及相关量。第四步,断。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判断离子迁移方向,离子迁移数量并进行相关计算。  一、膜的定性考查  1.阴离子交换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本纵横古今,视接万里,包罗万象。从《离骚》中,我们懂得了“人要有高尚的情操”;从《祝福》中,我们明白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从《师说》中,我们明白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老人与海》教育我们 “不能被命运打败”;《咬文嚼字》告诉我们“语言要跟感情走”……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认识了哪些人物?明白了哪些事理?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
期刊
圆锥曲线问题的求解特点是以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由于求解思路清晰,这类问题容易形成“入手容易”;又由于运算量大,不仅影响解题速度,也极容易出错,因此又易形成“答对困难”的情况.因此,在解题中,尽量减少运算则成为迅速、准确解题的关键.为此,本文谈一下简化圆锥曲线问题运算量的几种数学思想.  整体思想  对某些圆锥曲线问题,注意其整体结构特点,设法将问题整体变形转化,以达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运算,降低解
期刊
最近,杭州对市民发出了“坐地铁不翘二郎腿”等要求十分具体的倡议。乍一看,如此鸡毛蒜皮的个人行为也要统一规范,犯得着这般“小题大作”吗?有关部门是不是想当“太平洋警察”,管得也太宽太细太严了吧?  其实不然。地铁车厢不比自家房屋,是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往往是挤得要下的人下不来,要上的人上不去。正当车厢里大多数人难有容身之地,你有幸占到了一个座位,此时你还翘起二郎腿,你是悠哉快活
期刊
《说“木叶”》探寻了“木叶”这个词语在古诗词中的特殊含义,由其起源谈及其发展,并由此揭示了诗歌的暗示性问题。  作者认为,“木叶”从概念上讲就是“树叶”,但古诗中鲜见“树叶”,而“树”“叶”都有单独出现,古人并非出于文字洗练的考虑,因为自从“木叶”一词在屈原《九歌》中出现后就被历代诗人反复运用,并且成功衍生出“落木”一词,“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
期刊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
期刊
“哈哈哈……”笑声似已足够掀翻教室的屋顶,向云霄冲去。很尽兴,也很刺耳。  循着笑声而去,来到三班门口,便可瞧见他又被那群调皮小子拿来开涮了。他在班上可谓是“身兼数职”:无趣时的笑料,同学们的“出气筒”,遗失物品时的“头号嫌疑犯”……他是无辜的,只因他父亲是在押服刑人员。  “叮铃铃”,语文老师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如往常的课外阅读课一样,她打开一本最新的课外书开始朗读。读到一文,大家不禁皱起了眉头
期刊
图文转换题以漫画、活动流程图、徽标三类为主要文本,不同的类型考法和答题方法不一。  例1 概括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  分析 此题是漫画类的图文转换。画面主体是孩子,他们正在排队过马路: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闭眼听歌,全然不顾飞驰而来的汽车——漫画意在讽刺“低头一族”的“专注”。  示例 智能手机普及了,少儿也成为“低头一族”,他们沉沦在电子产品里,没有亲情,不管规则。这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足够注
期刊
高考长期考查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2017年“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从考查“文学常识”到“古代文化常识”,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考查范围的变化。今后,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能会更具体化、精细化,备考时必须将古代文学这块再做拓展。  例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