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小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06126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要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时代背景,把作品内容、时代精神与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比如,对《边城》主题的理解,就需要结合沈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由此观之,它真正的主题是: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刻画湘西美丽如画的风景,表现至真至纯的民风及至善至美的人性。
  “知人论世”还要求读者把小说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解读,从文本中发掘美,发掘情感,发掘文化精神,求得文学与文化的“融凝”(钱穆语)。季羡林先生在解读《背影》时曾指出:“要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谈起。读《背影》应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若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也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文辞来推求、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换句话说,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家赋予的,文学鉴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准确无误地知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对《阿Q正传》的鉴赏,有的评论者不顾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实际情况,将作品的思想意义无限拔高,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其实,《阿Q正传》是鲁迅应《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之邀而创作的,先是登在《开心话》栏上,“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后来才“渐渐认真起来”,编辑不得不将它移到《新文艺》栏上,所以结构上前松后紧,前半部像随笔素描,后半段更像小说,但因为笔墨不离未庄,又始终围绕阿Q展开,故仍有一种完整性。鲁迅本欲写得长些,终因工作繁忙而匆匆收笔。阿Q性格是鲁迅揣摩已久的问题,他在19世纪20年代就说过,“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①。因此,作品创作的目的可能并非出于挖掘什么深刻的政治社会主题,所谓“国民的劣根性”只是“用诗”之义。②
  
  三、整体把握,局部细究
  
  阅读文学作品,要整体把握,局部琢磨。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某些情节、某些细节孤立起来进行鉴赏,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合,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药》第四部分(双上坟)有这样的景物描写:“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有人说这样写违背时令。但经瞻前顾后,我们会发现:“双上坟”是悲剧气氛至为浓烈的一幕,其环境是灰暗的(景物有寒鸦、秃树、枯草、荒坟),自然景物的色调必须与之吻合,这样写才能使景物描写与环境气氛、人物心理得到高度的和谐统一。相反,如果死扣生活的真实,把这一情景写成“春深似海、万紫千红”,那么就与这场悲剧的情调不协调了。
  
  四、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
  《祝福》中的空白艺术很多,各有其妙。在交代四叔的书房时,“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一联是什么,作者没说,读者却知道,是“品节贤明德行坚定”,联系这点,我们就会明白这里面隐藏的一个辛辣的讽刺:四叔其实只是一个儒学的老监生、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对祥林嫂及下人根本就没做到上述修养,对联只是他道貌岸然的招牌。
  
  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国维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
  之。”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学鉴赏也需要鉴赏者融入角色。文学鉴赏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应当是当事者,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
  文学鉴赏既需要鉴赏者入乎其内,也要鉴赏者能出乎其外。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写的世界里,就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价。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读者往往会因安娜的死而扼腕心伤,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这时读者只有走出来,才能思考悲剧的必然性:外因是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伪善的宗教伦理观念,内因是安娜脆弱的爱情基石和爱情至上的人生追求。
  
  六、比较阅读
  
  施蛰存先生说:“《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都在对话中表现出来,杨绛的《洗澡》也是这样,并且其中的人物也都是“儒林”中人。很显然,施先生这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诠释《洗澡》的艺术独特性。
  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相同背景、相近的思想、相似的艺术特色等都可作为比较的契机。由《祝福》中的“我”的形象联系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幸福的家庭》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和陈士成是旧式的知识分子,吕纬甫和魏连殳则是新旧结合的知识分子,子君、涓生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为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
  
  七、品味语言
  
  朱熹读诗之法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汪曾祺也说:“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唯一的途径是语言。”他对小说的分析也着力从语言入手,强调语感,强调“扪触”。欣赏小说必须从语言开始,咬文嚼字,揣摩意蕴。
  优秀小说很讲究炼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雪景,“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既渲染了紧张气氛,又暗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鲁迅曾评论说:“‘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注释
  ①《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②转引自牟玉亭《〈硕鼠〉主题阐释的回顾和反思》,(《语文学习》,2005.11)“《诗经》有作诗之义,赋诗之义,用诗之义。”“所谓用诗之义,即根据某种需要,不论诗的原意如何,作出自己需要的解释。”
其他文献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
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曾经演出过一个老鼠争吃毒鼠药的相声段子。说的是制假耗子药的药贩子用棒子面做成毒耗子药.老鼠喜不自禁,争相夺食,到头来.老鼠越繁殖越多。假耗子药充其量小
王明患了胃病快5年了,时常有返酸、胃灼热感,有时感到胸骨后疼痛.前年秋天不知怎地咳嗽起来,喉咙一痒或嗅到烟、油味便会引起刺激性咳嗽,时有少许白黏痰咳出,咳嗽剧烈时有呼
期刊
【正】 清初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是一位在诗、词、文各领域都作出实绩的杰出人物。他的创作成就为当时及后世历代人景仰,他在文学理论、特别是诗学理论一途所作的贡献,也日渐受
杂文家聂甘弩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勇气和才气.在《我若为王》一文中,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批判得淋漓尽致。他曲折跌宕的笔致,酣畅淋漓的说理,给我们展开了一副纵横捭阖、一任驰骋
夏天,孩子容易发生腹泻,特别是5岁以下婴儿更容易发生.全世界每天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 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期刊
生活中,常会遇到灰沙、谷壳、锯末、铁屑以及小飞虫等东西进入眼内,如果处理不当,常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当异物入眼时不要慌张,视入眼物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去除方法.
期刊
综观文学研究者就诗歌赏析提出的种种技法,可用“披文人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然而,这一法门对于学力尚浅、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的当前中学生而言,仍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当下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时空因素不利于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真实情感,更无法体味以“含蓄、凝练、跳跃性”著称的诗歌语言,致使当前学生“读诗色变”。根本无法与古代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毋庸置疑,诗言志。《毛诗·大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