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见其新鲜的人”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7301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立鹏,1987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新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雨同我


  卞之琳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废名在《谈新诗》中评价卞之琳是一个能“遇事见其新鲜的人”。这一评价慧眼独具地指出了卞之琳其人其诗的独特性,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遇事见其新鲜”又是一个诗人成其为一个诗人最基本、最内在的要求。而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如何见其新鲜,如何在语言中准确抵达体验到的那种新鲜,显得至关重要,是一个诗人必须真诚面对的课题。对于卞之琳的诗歌而言,恰是这一卓绝的过程与成就确立了其自身的诗歌形象。
  除了《距离的组织》《圆宝盒》《白螺壳》《水成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作之外,《雨同我》同样彰显出卞之琳洞察新鲜、表达新鲜的卓异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的生成能力、充实与虚余的平衡能力、古典与现代的汇通能力、肌质与架构的融合能力,而这四种能力又通过其诗中常用的戏剧性场景、对话性、灵活用韵、句法体式创新等手段加以具体落实,形成了一种圆融、沉静、绵密、幽深、曲折、典雅的诗歌美学。
  首先,诗人以对话开始,组织起一个戏剧性空间场景:“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在此,第一个引语中,“我”/“你”与“他”构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通过“雨”这一“客观对应物”得以实现。“雨”在此既包含现实层面的情境性,同时由于与主体性的“你”并置,指向了一种更内在、含蓄与无限的情感体验,而句式的倒装更强化了“雨”的内在性与丰富性。接着,“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这一新的对话则转向了另一个空间。此时,对话的双方变成了“我”/“你”和另一个“他”,而且两个时空的对话之间又形成新的对话关系;“雨”也从别后之“雨”,变成了来后之“雨”。句式发生了变化,但重点都强调了“我”/“你”与“雨”之间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关系,或是爱情,或是友情,皆无不可。在时间/空间的转换中,在充实与虚余的转换中,在对话性和戏剧性场景的转换中,诗情与诗思获得双重的生成,形成语言情思进一步运转的动力。
  正是由于“雨”构成两个时空的情思言说的他者的“客观对应物”,抒情主体才会接着说“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我”从前面的对话性关系中隐藏的对话者,变成了显在的抒情主体,而这又为诗人打开另一时空的可能性提供了前提:“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时空在情思之“雨”的进一步暗示与延宕中朝第三个方向敞开,实现了“一生二,二生三”的效果,而这一疑问句式,更是将生成的方向与空间从现实层面导向无限可能与虚余中的充盈。从这一空间的生成与情思的运转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卞之琳的诗歌始终将自我意识、主体情感纳入到一种客观化、戏剧化、形式化的精神框架中展开,在这种内蕴的精神框架和语言结构中缓缓显露出内在的情思肌质,获得诗歌架构与肌质的内在平衡。
  如果说第一节的空间生成轨迹与形态还局限于现实层面和世俗层面,那么,第二节在前一节疑问与换行换节的悬空基础上,将具体的空间内容拓展为一种天地维度的存在与追问,“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精妙的是,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诗性生成,诗人都能通过坚实、准确、生动的意象展开。“个人忧”到“万古愁”,再到“草绿”,乃至鸟巢与客枕……在这新一层次的延宕与生成中,个人视界的进一步敞开,使第一节个人层面的抒情上升为一种天地视角的审视。长期以来,有论者批评卞之琳的写作精神格局狭窄,趣味单一。但是如果认真辨认可以发现,这种批评印象往往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领悟到小与大、狭与阔、绝对与相对的辩证逻辑。而卞之琳的诗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显出自身的卓绝与独异。他从小中抵达无限之大,从一中生出万物之广,从确定中生出不确定,所谓“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正是这一精神旅程的展开形式。在一种开放的追问中发现、解构了先前情思忧愁的相对确定性,在“草绿天涯”之末,又开启了形而上新的追问可能。同时,“我”与友人之关系和鸟是否安于巢,人是否安于客枕?又构成了更加宏观层面的对话性关系。事实上,这也是个人存在与天地存在的对话关系。此时,这种对话同样没有走向一种实指层面的确定性,而是在双重疑问与追问中走向精神情思的虚余之地:“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雨同我”的关系在一系列的悬置、对话和追问中并没有走向这一核心关系的衰弱与崩解,而是最终落实为对“雨”的凝心静观。通过观物来获取破解人生精神困局的可能性,将抽象虚幻的诗性情思难题具体化为一种冷静的、澄明的物理性尺度,进而实现飞扬与收束,抒情与克制,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性平衡。但是答案依然在“明朝”,在未来的可能性,在今日与“明朝”无限的对话中……
  可见,卞之琳的诗中始终保持着相对性与绝对性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支配着其诗歌思维和想象逻辑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从新诗史的角度来看,他打破了新诗史之初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确立的诗歌一元主体性,而将其置于一种对话的相对性的弹性空间中,此时的“我”与“你”“他”可以互换转移;同时抒情主体也可隐可顯,可静可动,可虚可实,可强可弱,将一种很多时候被时代历史宏大叙事支配的整体性的抒情的绝对性,转化为一种从诗歌想象与表达内部展开的丰富、隐微、灵活、内敛、生成、多变的相对性。惟其如此,卞之琳诗中的时空关系、对话关系、虚实关系才能自由从容展开,“雨同我”才能自由对话、生发,让诗中饱含诗性情思的暗涌。所谓“遇事见其新鲜”所提示的正是从诗歌内部出发,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抵达另一种无限与可能。
其他文献
它们用优雅的翅膀  把天空抬高到让人仰望的高度  它们哗喇喇降到草地上时  这片草地就成了孩子们的翅膀  它们用一条细细的腿站立  仿佛不想让自己的重量  成为大地的负担。又像是仁慈的医生  用一根针为大地治病  它们的羽毛白得像少女的脸颊一样闪亮  它们要么从未遭遇过苦难,要么  苦难早已成为它们脚下那根黑的树枝  它们是白色中的白色  它们的白散发开来,成为云的白  雪的白,梨花和彼岸花的白,
期刊
江雪,1970年出生,现供职于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黄石书画院),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  雪 人  [美国]史蒂文斯  突人必须以冬日之心  去细看霜华  和积雪的松枝;  而且要冰冷了很久  才能凝视冰茬蓬松的刺柏,  和一月阳光遥远的闪耀中  粗放的云杉;而不去想  風声中的,疏叶声中的,  任何悲痛,  发出这声音的土地  充满了同一场吹息在  同一片空旷之地的  为听者而吹的风,他
期刊
发 现  绿色肌肉的海洋  犹如章鱼那样多臂的偶像  不会腐朽的抽搐的混乱  有序的喧嚣  扭曲的舞者  包围那绷紧的船  我们横越一排排  在信风中颤抖鬃毛的马  大海突然变得很年轻又很年老  露出海滩  和一个民族——它的子民  刚刚被创造出来,仍有泥土色  仍在敬畏中赤身裸体复仇女神①  她们从罪孽和神圣事物中被放逐  如今栖居于日常生活谦卑的  亲密中。她们是  漏水的水龙头,迟到的公共汽
期刊
卢辉,诗人,诗评家,高级编辑。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等,诗歌、诗论散见各大刊物和年度选本。曾获得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第三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第五届(2017-2018)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等,现居三明。  这几年,惭江这个名字逐渐被中国诗坛认知。他的《大云过境》诗集作为“星星·中国实力诗人”丛书之一,得到不少诗人的好评。惭江作为《客家诗人》发起人之一,其诗歌与人品所呈现
期刊
试图翻越一座高山  找到那个放箭之人  是他把黑夜穿出一个窟窿  银光碎了一地  我一片片捡拾  拼成一只完美的猎物  欲送到他的手中  山外有山,山外还有山  我要不停地奔跑,寻找  他成了我黎明前的猎物吗  ——不,他是一个神箭手  ——原载《诗选刊》2018年第9期  推荐语  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愛情诗。一个被丘比特箭射中的人,饱受相思之苦,在碎了的月光下甘愿把自己拼出完美的猎物送到放箭人面
期刊
纳兰,本名周金平,1985年出生,现居开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四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第四届天津诗歌节三等奖。著有诗歌评论集《批评之道》,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  收到诗人泉子的诗集《青山从未如此饱满》有一段时间了, 收到之后,也匆匆忙忙翻阅了一遍,但不曾写下只言片语作为阅读的反馈。我知道,我是在等一种冷静的阅读心境,让自己放空,然后再去感受泉子诗中的那种青山的饱满状。的确,活到什
期刊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等海内外百余家期刊和数十种年度最佳诗歌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散文集、评论集、诗集等个人著作23部。现居深圳。  一件发生在1987年秋天的事我总时常想起,也常常对一些新朋旧友提及。那年我念高一,刚刚写诗,不记得从哪里听说有本《朦胧诗选》的诗集特别有名,就去新华书店想买一本
期刊
一  前几天,我踏着积雪和薄冰,回匡冲看望母亲。  母亲坐在门边的矮凳子上晒太阳,身边放着一杯水,几个沙糖桔。对于我的归来,她并未表现出更多的喜悦,而是问,“小果果呢。”小果果是我一岁多的女儿,因为感冒未愈,我没敢带她来看奶奶。  母亲眼神有些暗淡,目光看向远处的群山。而群山无言,山顶上雪的灰烬,像一群人走向了暮年——“她一下子看懂了群山:这麻雀、野兔直至松和竹/都是永不疲倦的母亲”(陈先发《母亲
期刊
杨亮,女,1982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一  当下诗坛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诗歌的网络生态空间的繁荣。这一新兴媒体介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诗坛版图的整体格局,它仿佛一柄双刃剑,深刻地影响了今天诗坛的格局。网络媒体的出现,以其直接、开放和多元的姿态,极大地缩短了诗人、写作同阅读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诗的繁盛局面;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也催生出了诗歌的
期刊
《星星》诗刊关于“征文体”诗歌的探讨很有意思,等于是把一件大家私下聊的话题摆到了桌面上,也是第一次以“征文体”来命名浪滚潮涌的各类征文现象。作為一直在诗歌现场的写作中人,我自然也参加过征文体写作,也当过征文体写作的评委。两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后者当然可以自在地评头论足;前者则最大的感受是惴惴不安。是的,惴惴不安!不安在哪?不安在怕得到优秀奖或鼓励奖,内心的想法是,可以不得一二三等奖,但千万不要得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