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有70万年的人类源流,从西周分封燕国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皇家宫殿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陵墓十三陵、皇家坛庙天坛等都是中华文明的最好见证。当然这里也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故居,这里有“家无余资”袁崇焕的祠堂,这里有追寻“守正规直”纪晓岚的故居……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后世的表率。
西裱褙胡同:于谦“两袖清风”
你知道吗?在北京东长安街南侧的西裱褙胡同23号有这样一座四合院,这一座四合院的主人500年前曾拯救了北京城,这个人就是于谦!當然,此于谦并非德云社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大爷,而是500多年前的明朝民族英雄、被写进中学历史课本的于谦。
于谦祠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这座四合院的学名叫“于忠肃公祠”,俗称“北京于谦祠”。
国内目前有两座于谦祠,一座在杭州西湖,始建于公元1489年,是埋葬于谦的地方;另一座则是我们眼前所见,始建于公元1466年,而且曾是于谦生前的宅邸旧址。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率领20万(号称5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蒙古骑兵活捉,史称“土木堡之变”。蒙古铁骑一路南下挥师北京,吓得百官要迁都南京,大明王朝命悬一线。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站住来主持大局,力主死守北京城!并指挥军民在西直门、德胜门、彰义门(今广安门)一带阻击蒙古军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的对联,让我们了解到了于谦生平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丹心抗节”,这是当年乾隆御题的匾额,体现了于谦对大明帝国的一片忠心,他的忠肝义胆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于谦使我的心灵接受了洗礼,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于谦赤胆忠心的精神如松柏万古,英名将与青山同在,与大地永存,与日月同,永存人间。
拜袁崇焕祠:“家无余资”的袁督师
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袁崇焕祠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周围的环境静悄悄更增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只听得见微风徐徐,仿佛在述说着什么。袁崇焕祠,位于北京市东花市南里东区本家润园C区。
我站在这里,望着匾额,心潮澎湃,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一齐涌上心头!袁崇焕蒙冤入狱后慷慨激昂,坚贞不屈,以诗明志,其诗作《入狱》中说:“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在临刑前他依旧从容不惧,留下《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生要效忠国家,死后亦要守护国家。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明史》评述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
明末袁崇焕之死,是继南宋将领岳飞含冤受害之后的又一桩著名冤案。袁崇焕殉难后,京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惟有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自此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人称“广东义园”。
祠堂现存十间,其中倒坐房7间,正房3间为袁崇焕生平展,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保存完好,嵌于墙上。祠堂后面是袁崇焕墓,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
袁家遭到抄家没产,前来抄家的官员走进宁远城内袁崇焕宅邸时,用了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家徒四壁”。而东莞的老宅中,也不过是一些老辈传下来的祖产以及几间老屋而已,抄家官员感慨,袁崇焕可真是“家无余资”。
而宁远督师府中也不过抄出很少的书籍、财物,堆在一起只装了十六筐。此外还有两杆长枪和一匹马,堂堂蓟辽督师居然只有一匹马。户部将这十六筐查抄物资进行清点,发现皇上的诰敕都被小心翼翼保存在樟木箱子里,卷得好好的,连个霉点都没有。还有就是两条钦赐的官服玉带,两幅铠甲,但只有一顶铜盔,此外还有一副关公像,横戈关外的岁月里,袁崇焕常在关公像前焚香跪拜,以关公的忠义自勉。户部将这些财产全部估价,发现一共才值1103两8钱5分,仅相当于从二品官员两年的岁俸……
历史不是毫无意义的,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善恶必得审问,正义必得伸张。
纪晓岚故居:追寻“守正规直”的人生
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来到纪晓岚故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棵巨大的紫藤,据说是纪晓岚亲手种植,几百年了,枝叶依然繁茂,每年四五月间,满树的紫色小花。著名作家老舍还题七绝一首:“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此即老舍诗中所写及的“庭前十丈紫藤花”,当年,纪晓岚常爱坐在紫藤架下读书或者会客。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特别提及这一架紫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
纪晓岚长期身居高位,历经宦海沉浮,为官清廉。他多次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和殿试读卷官,深谙“笔端一瞬判云泥”的重大意义,既关系到为国家选取人才,又操纵着天下无数士子命运。所以,他执掌文柄廉洁公允,从来都是不辞辛苦亲自阅卷,反复审核,力图取舍得当,使品学兼优者都能脱颖而出。有感于当时的科场风气,纪晓岚专门题写了这样一首诗:“文章敢道眼分明,辽海秋风愧友生。惟有囊中留片石,敲来幸不带铜声”,告诫考生要凭借真才实学考取功名,严禁考生行贿送礼。
纪晓岚生前曾经在一把自己经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个字“守正规直”。这正是纪氏家训中对修身最基本的准则。尺子有刻度又很直,就是我们所说的标准化的东西,就是暗喻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一种准则、为人处世要有规范。纪晓岚通过这小小的尺子来说明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守正规直”,要求子孙,做人要正直、要有规矩。
纪晓岚非常清廉,是有史料记载的。当时朝鲜每年都派使团来了解和考察大清的国情。使团里有一个叫沈永兴的书状官,他曾经写到“纪尚书昀,文艺超伦,节俭清白,一弊裘七八年”。就是说纪晓岚不仅仅文化上是一个高手大家,而且他非常节俭自律,一件破皮袍子七八年都不换……徜徉在纪晓岚故居,伫立在古色古香的老屋,见证世事变迁,静观岁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