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湿地临界"概念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平衡状态,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临界的研究步骤,并从基于耕地和河蟹养殖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入手,对七里海湿地临界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建立湿地临界模型,从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的评估入手,对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进行临界分析,可以较好的反映湿地利用的临界状态;采用该方法,七里海湿地耕地利用的年净收益为9 5941.42元/hm2,净损耗为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湿地临界"概念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平衡状态,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临界的研究步骤,并从基于耕地和河蟹养殖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入手,对七里海湿地临界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建立湿地临界模型,从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的评估入手,对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进行临界分析,可以较好的反映湿地利用的临界状态;采用该方法,七里海湿地耕地利用的年净收益为9 5941.42元/hm2,净损耗为18 072.75元/hm2,临界效益(△B)值为77 868.67元/hm2;养殖河蟹的年净效益为21 6
其他文献
The isotope ratios in precipi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and display obv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and thus can be used as important techniques in inversin
In coordination with Global Cryosphere Watch(GCW) initiated by World Meteorology Administration(WMO),a regional observation network is proposed based on existing stations/sites over High Asia and cryo
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碳生态转型的挑战,探析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是郑汴都市区低碳生态化研究的基点。采用LMDI分析法对2000~2009年间郑汴都市区化石能源碳排放变化、2004~2007年间一次能源碳排放与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低碳发展判别函数进一步辨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郑汴都市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两市的增长速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碳排放量是
针对SIFT特征匹配算法对于图像中存在多个相似结构时误匹配概率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基准点和基准方向的误匹配剔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留绝大部分正确匹配点对的基础上,可大大降低误匹配概率。
近年来国家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大批超高压、特高压送变电项目的实施对传统的架空送电线路施工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特高压送电线路通常用于向工业耗电量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远距离输电,具有铁塔全高较高、挡距较长、交叉跨越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测量技术已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线路交叉跨越、导线驰度、净空距离等测量需求。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本文运用岭回归分析1995-2008年新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技术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对策,推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结果表明: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人口增长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但影响甚微;②新疆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导
选择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代表——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质流账户指标,判断了1990~2008年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生产过程排放及物质总需求3个账户指标的走向趋势;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物质流账户(MFA)主要指标的综合效率,明确了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急切任务,对辽宁省物质流减量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检验研究。研究发现:(1)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物质投入减量化趋势存在,物质投入对环境的破坏表现仍然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借助ArcGIS9.3、Pajek2.7和SPSS16.0等软件,从节点重要性、可达性、集聚性3个方面定量揭示了复杂城乡道路网的空间异质性:①高度节点重要性呈幂律分布,表现出无标度性,低度节点重要性则基本呈钟型泊松分布,呈现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整个圈域节点的重要性分布曲线既不遵循钟型泊松分布也不遵循幂律分布,出现"涌现"性;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具有明
地理学对信息技术空间作用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地区为主而缺少对农村的关注,但从理论上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产生的影响似乎比城市更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输渠道、互动媒介与平台,正在改变着农村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利用中国东部典型农业大县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空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信息基础设施的拥
以覆盖番禺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4个时相Landsat-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GIS手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生成土地覆被图。在数量化研究LUCC的基础上,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反映番禺区4个时相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对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番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在1990~1995年间处于开发调整时期,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趋于成熟,土地覆被变化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