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学艺”习作指导“可视化”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育的必然要求。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鲜明的特色,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创造思维是创造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艺术”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习作的其中一项内容,在指导这项习作内容时,教师都会采用习惯性的做法:首先教师用提问式引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要求;然后复习写事文章的写作框架,引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思路;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艺”过程,并说出来;最后形成“学艺”的写作流程,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动笔写作。这样的教学,虽然一板一眼,但是缺乏趣味性;虽然教师指导得很细致,但是在布局谋篇上、在按时间的顺序进行表述上缺少方法的指引;虽然教师竭力讲述如何把故事写具体,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能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的“学艺”过程再现,学生依然是无话可说。说到底,就是传统的教学不能让本次习作指导“可视化”,学生只能“隔岸看花”,云里雾里,人云亦云。
  面對“学艺”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本次习作指导“可视化”呢?笔者认为,思维导图能破解这种局面,因为思维导图具有思维发散性、可视性、创造性的特点,能让习作
  指导“看得见、摸得着”,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清楚。下面,笔者以实际教学案例为蓝本,谈谈思维导图是如何让“学艺”习作指导“可视化”的。
  一、从抽象到形象,把“学艺”要领“画出来”
  “明确习作要求”其实就是“作文审题”,它是习作指导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一般是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去理解写作要求,多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问本次习作写什么,学生就答出来;教师问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学生就会在“习作要求”的后半部分去找。但这样做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作文审题”的步骤和方法,毕竟“习作要求”的文字表述是抽象的。此处,其实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忙”,通过它的线条、图形,从中心词出发,展开层层分支,把“习作要求”的要领分门别类、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首先出示第八单元习作要求的第一项内容,然后复习作文审题的步骤:第一步,审“写”什么;第二步,审有什么限制;第三步,审有什么要求。接着让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审题,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能清晰地把题目的要领“画出来”。图1为学生的“审题导图”。
  从图1可见,思维导图把抽象的习作要求简明扼要地“画出来”了,不用教师多费唇舌,通过一线、一文字把作文审题的步骤形象化,实现了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效果显而易见。
  二、从旧知到新知,把“学艺”框架“搭出来”
  布局谋篇是习作指导的关键,只有把这个框架“搭好”,学生的作文才能有条理,才能逻辑分明,才能详略得当。指导学生进行布局谋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不同的文体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布局谋篇,如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写人的文章,可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写游记,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描绘,等等。二是以旧知引出新知,以相关单元的课文作为“旧知”,总结相应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拟定出新知的写作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写作思路不可视的困难,通过线条、图形、文字把写作思路清晰可见地“搭出来”。
  在指导学生拟定“学艺”这项写作内容的构思脉络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我的舞台》这篇课文的写作脉络。
  第二步,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交流,说说自己在《我的舞台》的布局谋篇中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这一点。
  第三步,学生用思维导图展示《我的舞台》的构思脉络。笔者截取了一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第四步,归纳小结,让学生随机板书,形成“学艺”习作的写作思路。
  第五步,学生根据《我的舞台》的布局谋篇,完善“学艺”写作思路的思维导图。
  (1)笔者随机点拨: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写“学一种艺术”的作文,开头可以点题,统领全文;中间部分可以按时间顺序去写几个事例,做到详略得当。那么,除了按时间顺序去写,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去写呢?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还可以怎样写呢?
  (2)出示拟标题的方法:
  A.可以“学什么”为题。
  B.可以“学什么的苦与乐”命题。
  C.可以学艺术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来命题。
  (3)学生汇报自己拟的标题。
  第六步,再次绘制《我的舞台》的思维导图——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构思自己学某种艺术的思维导图。下面截取了学生再次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知,思维导图把新知的布局谋篇有的放矢地作为一个支架“搭起来”了,在这个支架的辅助下,顺理成章地带出新知,再通过思维导图把新知的脉络“搭出来”。此刻,思维导图就成了一座联通旧知和新知的桥梁,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变得更清晰了。
  三、从全面到局部,把“学艺”重点“雕出来”
  习作指导光注重文章的布局谋篇还不够,还要把习作的精粹“雕刻”出来,即习作的重点。在“学艺”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布局谋篇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对本次写作的重点——“引导学生把详写的事例写具体”就掌握得不够好,出现泛泛而谈、没有真情实感、详略不当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课堂的指导没有把“学艺”的重点像雕刻那样一步一步“雕”出来。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通过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在把握写作重点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雕刻家”,它的线条、文字、图形相当于雕刻家手中的刀,一刀一刀地把写作重点的精粹“雕出来”。那么,如何把“学艺”精粹“雕出来”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1.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知道这次习作的开头、中间部分、结尾怎样写了,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在故事上,要求写事例要详略得当,那怎样把要详写的事例写具体呢?
  (1)出示第28课《拜师学艺》例文。
  (2)学生读“拜师学艺”这个故事,思考把故事写具体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组交流。
  (4)交流汇报,学生用思维导图板书“动作”“语言”。
  2. 教师引出视频: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叫小仪的小女孩学钢琴的故事。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我们把故事写具体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1)學生观看视频。
  (2)交流汇报。
  (3)小结,学生继续用思维导图完善板书: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如下的思维导图(见图4)。
  (4)细心体会这些方法,把小仪学钢琴的故事说具体。
  A.小组互说。
  B.交流汇报。
  C.小结。
  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艺”重点被思维导图不着痕迹地“雕出来”,从全面的布局谋篇到引出写作重点,都是学生运用线条、文字进行自主的发现、提炼、归纳。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一样一样地“雕刻”出来了——不仅把“图”刻出来了,还把方法刻在了心里,明了、牢固,永不褪色。
  四、从他人到自身,把“学艺”精粹“描出来”
  有效的习作指导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实现从他人到自身的迁移,把习作的精粹,也就是习作的灵魂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故事,行文不会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富有个性;学生能抓住相应单元要求,把握写作的重点,有灵有肉;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有思想、有内涵,让读者读了后有感受,得到启发。过去,学生必须通过大段的文字去表述,我们才清楚学生要表达的是什么,才会告诉学生写得好不好;现在通过思维导图,就能把学生写作时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就是有“工笔细描”的能力,作者要什么,它都能简明扼要地“描出来”。
  在“学艺”习作指导中,笔者通过“拜师学艺”以及“小仪学钢琴”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怎样抓住写作重点,把详写的一个故事写具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运用,笔者扎扎实实地走好了以下环节:
  首先,小结学法后,进行了当堂小测:“请大家在你学艺术的几个事例中,挑印象最深的一个来把它写具体。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绘制出来,把关键的信息提炼出来。”
  其次,笔者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后,出示评价要求,进行小组的互说、互评,
  评价要求如下:
  一颗星——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
  两颗星——能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
  三颗星——能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还写出了感受。
  学生在评价要求的指引下,先是个人进行互说,然后由组员进行评价,并在思维导图旁画上星;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在他人的评价下,不断修改,最后形成如下的思维导图(见图5)。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要求:“要緊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无论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
【摘要】本文阐述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现状,剖析原因,试图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入手,将传统礼仪文化渗透进现代礼仪教育当中,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提升礼仪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传统礼仪文化   一、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现状难言乐观   以前,谈起中职学生形象,人们普遍联想到的是抽烟、喝酒、打架、飙车、拍拖等不良行为。如果让家长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间做选择,“你愿意把孩子
本报综合消息 11年教师生涯,林文婕有一半时间都在外支教。她的脚步丈量过清远阳山和连州的红土地,现在又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藏林芝。林文婕正在用一片大爱赤子心,在雪域高原上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为藏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潜心教学,从业11年,一半在支教路上  2013年,因为工作安排,学校需要派老师到清远阳山支教。校长找到林文婕,她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了。连她本人也没想到,这声应答开启了她不停歇的支
一、读透教材,收集素材  数学教材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笔者抓住内容的重难点、教学目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对求“不规则矿泉水瓶子的体积”进行研读。基于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矿泉水瓶中的水求出整个瓶子的体积。这样的图形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架构具有一定挑战性,也激发学生对这熟悉而非常规的数学问题产生较大的兴趣。教材
[摘 要]“去小学化”,是使幼儿教育回归本位,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必要做法,但是在推进中仍然遇到了不少阻碍。我们要做好家园沟通,创设良好的去小学化环境,让家长和老师都明白去小学化要去什么,努力让家长理解、放心,让教师从容应对,让幼儿愉快接受,健康成长。  [关键词]共识;环境;游戏;生活  近年来,幼儿园去小学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成为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去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
【摘要】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朗读是语文学科学习中关键的一环,语文老师面对一年级新生,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感,为后期深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从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实例着手,分析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供同行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提升对全面型人才的要求,自小学
【摘要】英文绘本阅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经验,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就是一个整体的语言运用范例。笔者尝试将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音教学板块与英文绘本阅读进行融合,并将英文绘本故事制作成有声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绘本阅读,巩固所学的语音知识,内化语音规则,培养语音意识,形成语音能力。  【关键词】绘本微课;语音教学;语音意识;语音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二级
【摘要】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教学游戏,能打破沉闷低效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益于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从教学游戏的定义与作用、教学游戏研发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游戏在品德学科中的整合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游戏在品德学科中的有效设计及运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教学游戏;有效;设计与运用  《三字经》中说:“勤有功,戏无益。”因此,多数老师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小学生涯教育于近年已悄然兴起,但国内外小学生涯教育家长导师培训的经验不多,家长对开展小学生生涯教育这方面的认识和实施方法还不清晰。因此,学校开展小学生生涯教育家长导师培训研究,引导家长指导小学生生涯发展,家校共同为学生未来的学业、职业、家庭以及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准备和积累。学校根据家长导师现时对小学生涯教育的认知水平,开展合理、科学、多样化的小学生
【摘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社会课高度融合,为常规教学特别是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感性材料,极大的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主动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参加实践,激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思品与社会;激发激活效率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抽象。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考虑较多的问题便是如何让书本的知识“活”起来,如何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