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英语科班主任的工作更是不可替代。可以说教师和班主任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制度观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2.课程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3.课程类型观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4.课程开发观
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上面我们讨论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哪些准备,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呢?这需要来自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支持。
如果一个学校具备如下条件则可能会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模式,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
1.溝通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师来说,必须与课程专家、校长、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经常地进行交流、合作,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自己开发的课程更加有效。
具体地说,首先,学校必须考虑给教师在职训练的机会。其次,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需要经常交流。再次,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的形式与内容,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最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沟通不能被忽视。
2.时间
很显然教师需要有时间去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如此,学校的经费预算和政策应支持这类工作。就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采用如下一些措施: (1) 雇用编外教师。(2) 把工作相对地集中,如集中于每个星期的同一天,让教师在这一天里把一些需要做的工作做完。(3)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承担他们自己的工作。(4)弹性坐班制。(5)特许时间,即给教师一定课时专用于校本课程开发。
3.组织
良好的计划和组织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所必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或协调者负有的组织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指挥。确定各项工作顺序和时间安排,并协调各项活动以保持平衡。
⑵效率。督促教师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⑶沟通。保证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所有的参与者都知道并参与讨论、计划、决策。
⑷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这种意义上的评价不应是规定性的,但应该被认为是对设计计划的
一种帮助。它不是由校外人士或权威机构承担而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这种参与者评价模式的作用是给参与者提供关于学校的整个发展计划特征的信息服务,也为教师参与计划和决策打好基础。
除上述一些支持以外,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运行,如晋升、奖惩等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联系。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具备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般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参与课程开发:
一是和课程研究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通过与课程专家一起工作,养成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
三是参与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要把一门学科放在广阔的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并逐渐地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他们要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不太可能有他人的援助,而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互不相关,所以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离,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践智慧与他人分享。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所以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须以打破教师以往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要求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
如果把课程限定为“孩子的活动经验及其结果的总体”,那么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课程开发。事实上教师与课程是在相互作用中教育学生的。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当前情况,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这是作为课程开发者必须做到的。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制度观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2.课程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3.课程类型观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4.课程开发观
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上面我们讨论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哪些准备,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呢?这需要来自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支持。
如果一个学校具备如下条件则可能会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模式,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
1.溝通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师来说,必须与课程专家、校长、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经常地进行交流、合作,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自己开发的课程更加有效。
具体地说,首先,学校必须考虑给教师在职训练的机会。其次,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需要经常交流。再次,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的形式与内容,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最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沟通不能被忽视。
2.时间
很显然教师需要有时间去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如此,学校的经费预算和政策应支持这类工作。就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采用如下一些措施: (1) 雇用编外教师。(2) 把工作相对地集中,如集中于每个星期的同一天,让教师在这一天里把一些需要做的工作做完。(3)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承担他们自己的工作。(4)弹性坐班制。(5)特许时间,即给教师一定课时专用于校本课程开发。
3.组织
良好的计划和组织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所必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或协调者负有的组织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指挥。确定各项工作顺序和时间安排,并协调各项活动以保持平衡。
⑵效率。督促教师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⑶沟通。保证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所有的参与者都知道并参与讨论、计划、决策。
⑷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这种意义上的评价不应是规定性的,但应该被认为是对设计计划的
一种帮助。它不是由校外人士或权威机构承担而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这种参与者评价模式的作用是给参与者提供关于学校的整个发展计划特征的信息服务,也为教师参与计划和决策打好基础。
除上述一些支持以外,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运行,如晋升、奖惩等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联系。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具备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般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参与课程开发:
一是和课程研究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通过与课程专家一起工作,养成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
三是参与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要把一门学科放在广阔的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并逐渐地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他们要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不太可能有他人的援助,而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互不相关,所以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离,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践智慧与他人分享。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所以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须以打破教师以往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要求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
如果把课程限定为“孩子的活动经验及其结果的总体”,那么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课程开发。事实上教师与课程是在相互作用中教育学生的。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当前情况,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这是作为课程开发者必须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