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报告文学散文化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海外文摘》执行主编蒋建伟先生打来电话,嘱我为“林丽华散文小辑”写篇评论。
  读完“林丽华散文小辑”的几篇作品,感觉林丽华是一位诚恳、朴实的作家,她用“非遗”的目光,打量惠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土地,用饱蘸深情的笔,书写惠州人、惠州事,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散文化的语言,在“报告文学”与“散文”之间,巧妙架起一座桥梁,打造一种新的散文文体;通过优美的笔触,在“实与虚”中间,书写人间大爱、生活真情。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写人、写物、写事。
  2
  “写人”的文章有6篇,分别是写残疾人不甘命运驱使,努力奋争的《光明》《一本旧日记》《翅膀》《张伟超的梦》以及书写青年画家的《梁力文的人生》,除了这5篇,还有“写人”的“重头大作”——《陈荣娣的故事》。
  为什么讲《陈荣娣的故事》是这6篇当中的“重头戏”呢?一是因为林丽华把这篇文章放在小辑中的“头题”,同时也是小辑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篇,有两万多字。显然,这是作者最为看重的一篇文章。
  《陈荣娣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女性大半生的温情故事。作者林丽华用了十年时间,密切跟踪陈荣娣,特别是以“60岁当妈妈”作为叙述“切口”,从千年前开始写起,并且在适当时机,夹杂描述陈荣娣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贫穷遭遇,全文娓娓道来,读来令人眼含热泪、经久难忘。
  陈荣娣的家生活非常贫穷,穷到什么程度呢?作者林丽华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做了简明扼要的交代——“荖埔村在广汕公路边,有一户极为普通的农家,‘一’字形的三间低矮泥砖瓦房,右侧是一间低矮了一截的厨房兼猪舍,这是客家农村人家最为普通的格局。门前是一块小小的禾坪,用作晒稻谷柴草。不远处是两棵已干枯的有着几个枝丫的树,两树之间横挂着一条长长的用作晒衣服的竹竿。禾坪空地外有一条小路穿过田径通向外面的世界。”
  另外,陈荣娣还有一个“人生背板”——“父亲忍痛把她卖到增光黄锦滩一户农民家里做童养媳。”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生活如此艰辛的惠州女人,为什么能够“60岁当妈妈”呢?
  作者林丽华是一个善于设置“叙事悬念”的作家,她始终不忘紧紧吊住读者的胃口,所有人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期盼着快点儿读下去,快点儿了解这个名叫陈荣娣的女人到底是怎样的人,拥有怎样不平凡的人生?
  随后作者林丽华继续布置“叙事魔扣”,继续拴住读者的心,不让读者走神儿,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她又用了一句简单的小标题——“50岁的陈荣娣和丈夫离了婚”,继续开始她的层层设密但又步步解扣的叙事过程。
  这太神奇了,50岁与丈夫离婚、60岁当妈妈?
  作者写了主人公陈荣娣对生活自由的憧憬,面对棍棒挥舞的丈夫,她用尽所有办法维持家庭的完整,但当所有努力没有作用的情况下,她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平等人生,同时她又不是绝情的女人,面对儿子、女儿,她有牵涉不断的情愫。写尽了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在面对亲情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纠葛,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在我们印象中,如今离婚不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在遥远的惠州,依旧存在很大的障碍,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广东,依旧有着传统的羁绊,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改革开放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可以快速推进,但是思想解放还需要时间。
  随后,文章开始切入陈荣娣“60岁当妈妈”的主题,在陈荣娣迎来第二次婚姻之后,紧接着遇到了她人生中的“最大难题”。60岁那年,她捡到了第一个弃婴,随后在6年时间里,她又先后收养了两个弃婴。
  这让我们真不敢想象。一个生活艰難的女人,收养一个孩子已经令人赞叹,竟然连续收养三个孩子,其中还有残疾婴儿,这是怎样的大爱?况且再婚丈夫也不是有钱人,就是普通的农民。最关键的是,陈荣娣已经是60岁的人了。
  为了这几个孩子,陈荣娣花尽了几十年的积蓄,而且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考验”——“夫妻俩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耕田、种菜、养鸡、养狗等,每天要忙到半夜才能睡觉,凌晨3点就得起床。丈夫庄金城仍然在吉隆墟摆摊修理自行车,陈元娣仍在家里干农活儿……除一日三餐要打理外,还得挑担上街卖青菜以帮补家用。由于家里没有耕牛,农忙时节陈荣娣就先去给邻居帮忙作为换帮工,以换及邻居家的耕牛来犁自家的田地……现在荖埔村已经没人耕田了,陈元娣很能干,她还在耕田,而且耕两造,两造都是种稻谷,田还是租来的,每年租金一担稻谷。”
  随后陈荣娣继续经受生活的磨难。她的再婚丈夫出车祸留下后遗症,另外,她不光是收养弃儿,还要给残疾孩子看病,为了凑足治病的钱,真是无法想象她的日子——“她把两个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自己背着小文带,先后到黄埠、平海、港口、盐洲、平山及惠州等地。为了省下旅馆钱,她情愿露宿街边。当时已是隆冬季节,母子俩只能露宿在烂尾楼里、立交桥下、街道两旁。她就这样,常常紧抱着文带在烂尾楼坐到天亮。夜晚,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寒风呼呼,天寒地冻,刺骨的冷穿透全身。她怕小文带冻着,用自己发抖的身子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陈荣娣的大善大爱,感动了社会、感动了所有人。人们向她伸出援手,从个人到集体,形成了一个爱心传递的温暖世界。特别是吉隆镇政府以及吉隆镇的企业,纷纷捐款、捐物,为这个心中有大爱的女人给予最大的帮助。陈荣娣还被惠州市评为“十大好母亲”光荣称号。后来陈荣娣得了重病,社会继续关爱这个感天动地的女人,各种捐款、慰问,在整个惠州市形成爱的传递。
  作家林丽华用朴实的文字,用报告文学架构、散文化的温馨语言,书写了一个女人充满爱心的一生,也写出了惠州地区浓郁的爱心氛围。
  3
  《人间荔枝红》是一篇写惠州荔枝的美文。也是一篇“写物”的散文。作者采用递进的“叙事手法”,慢慢讲述。
  第一阶段,写荔枝充当“人间大使”,亲朋好友之间,以送荔枝作为友情的感召,并且点明荔枝有着“水果之王”的美誉。在这美好的铺垫下,作者叙写层层递进,按照“从外到内”的节奏,写荔枝开花时的美景——“荔枝开花的时候,站在高岗上放眼望,荔枝花一片又一片,一山连一山。荔枝开花,千娇百媚,花团锦簇,竞相开放。荔枝树下,有浓郁的荔枝花香味将你包裹,让你感到置身在神话般的仙境中。”随后,她再写荔枝成熟时的情况——“荔枝成熟时,站在高岗上放眼望去,红彤彤的荔枝让人心旷神怡。太阳把那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变成绿海丛中的片片红云,看那山山岭岭,绿色披红装,鲜艳,耀眼。”
  最后,作者再写荔枝对人类的健康作用——“岭南佳果荔枝,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是增进健康之佳品。”
  作者林丽华没有把对荔枝的感情漂浮在表面上,而是要把“我”带入情境之中,讲述“我”与荔枝的故事,用诸多细节证明荔枝这个“水果之王”与“我”的感情凝结。
  “我的老家,乡下盛产荔枝,从小我就常见荔枝,也有不少与荔枝有关的故事……我和弟妹们就盘算好去外婆家吃荔枝的‘计划’。有一年,我们姐弟徒步二十余里到外婆家门前,欢迎我们的,总是那荔枝树叶哗哗的摇曳声伴着外婆的笑声……在外婆家,读大学放假回来的舅仔就带着我们满山跑,去摘荔枝、抓鱼。看着满山的荔枝树,那一串串荔枝果儿像红色宝石般闪烁夺目……我们小时候生活贫困,荔熟时节,家里就是再困难,父母也要买荔枝给我们吃。我们也经常去市场捡荔枝核换钱。我家对门就是供销社,荔枝成熟时,附近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荔枝就挑到这里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用作烘荔枝干。田梓里整整一条街都排满了荔枝担。”
  作者林丽华在这段文字中,写了“我与荔枝的感情”,也写了“关于荔枝的历史回顾”。
  4
  综观林丽华的散文创作,她在字里行间始终有着丰沛的感情,她从来不会空白议论,而是巧妙把知识、历史、人间感情以及“我的感悟”放进文章中。她的文章,把“报告文学”与“散文”这两种体裁非常自然地打通,所有的“感慨”都是在“景、人、事”之间自然呈现。她的文章始终凝结着真情实感,所有的抒情都不是空泛的,一定要有强大的细节支撑。
  祝福林丽华的散文创作不断出新,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蒋建伟、江雯
其他文献
啾啾先生:  你好!我过生日的时候我姑姑送给我一个苹果牌的智能手表,说实话,我很喜欢!可是,我的一个好朋友看到了我这只手表,听说是我姑姑送我的,却说我姑姑不爱国,不买国产的智能手表。我觉得她多管闲事,所以跟她吵了一架。后来老师知道了,就开了个班会,要大家多支持国产品牌。我现在很后悔跟那个朋友吵架。不过我还是不明白,爱国就不能买外国商品吗?   孙昕  孙昕同学:  你好!你提出的是一个关于理性爱国
喜爱漫画的中学生,对蔡志忠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位从15岁起就开始創作的漫画家,至今已有《庄子说》《老子说》等一百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量超过3000万册。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获得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的特别奖励。  他的新作《大醉侠》问世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争相连载。听到这个消息,蔡志忠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在东南亚一带是个知名人物了。书商邀
真题再现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
那是一个情人节,但那时候人们对情人节的认知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2月14日就是2月14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几十年过去了,他现在才回过味儿来,那个情人节对他和他夫人确实有特殊意义。  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就是在那个不同凡响的情人节,他们俩一见钟情定了终身。每个人生命中的爱情火花进发机缘和方式不同,那一天,他和她(现在的夫人)一见面,居然就定下了结婚以后——他们此生就做丁克一族。这种不约而
可不可以有这样的逻辑推理,地球是石头垒的,房子是石头垒的,所以,房子是地球垒的。  位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罗马尼亚议会宫,就是一座这样的房子。  议会宫专门安排一个导向,陪伴我们从中国来的二十个客人。  他介绍,议会宫墙上、地上、柱子上的花岗岩,品质上好,一片米黄,全部是罗马尼亚的土地开采磨制的。金碧辉煌的议会会议厅,仅一盏水晶吊灯,就重达五吨,当然也是罗马尼亚的石头里筛选出来的。  他的语气是自
那年在纪念茅盾诞辰百年研讨会上,听到他跟刘白羽说:“我现在每天上午不会客,写东西。下午如果不来人就读书。”  有天下午,我去他家,第一眼就看到书房门楣上挂的红纸活金墨字“无止境斋”。  在他和客人聊天时,我在书房里的书桌旁看到几个高低不等带有许多小抽屉的书箧,每个上面都别着如“到杨嗣昌督师止”“李自成到北止”“到第一次开封战役止”的标签。拉开一个抽屉,好家伙!里面密密匝匝的全是他用蝇头小楷搜集抄录
从乡下搬进城里,父亲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刚来时,父亲很不习惯,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日子久了,便开始想家。我安慰父亲,城市不像农村,要学会适应。慢慢地,父亲有了变化,不仅一个人出门不再迷路,他还会去大洋街拎回一些咸鱼水菜,做饭成了父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父亲跟我商量说:“我还不到六十岁,够不着吃闲饭晒太阳的年龄,你给我找个活儿吧。”父亲患有糖尿病,腿脚也不利索,本就在农
班干部竞选结果出来了,当老师宣布班长是苏陆琪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暗自捏了一把汗,苏陆琪当班长,那我们可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这不,班长还没当一天,苏陆琪便犯“官瘾”了。中午大家都在阅读,可她却要召集班干部开会。想象中开会应该坐在豪华椅子上,边喝茶边商议,可她指定的集合地点却是个又臭又暗的小楼梯间,里面的灰尘足足有一本字典那么厚。大家屏住呼吸,期待班长大人宣布“重要的指示”,结果她
浙江浦江,我今年去过。记得有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是浦江的,洪汛涛,他是《神笔马良》的作者。他的小学叫马良小学,还是我题的词;浦江的画家非常多,有一个庞大的画家群体。我参加的会在义乌,挨着浦江,专门去看了看。所以,看了何金海的《我家的金华火腿》等散文后,唤起我对他家乡的很多记忆。  我主要谈这么几点:  第一,三个字“接地气”,因为他的乡村生活是琐碎中见很多很多滋味。  第二,回忆和记忆产生灵感,同时
我无法得知自己对于澧水河——我生命中母亲河的感情有多深,我只知道,穷尽一生,都在对它进行表白和接受其考验……  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截取自己成长过程中与澧水河的种种休戚纠缠,把它们置放在记忆和现实的交错重叠中,一遍遍慢慢回放,慢慢织网,于这条时光的河流里打捞过往,打捞沉淀的真与善,岁月的幻影,让它呈现着水墨画般的美妙。  澧水北岸,最是印象南门口老码头,从明清以来,斜风细雨中迎来送往了多少这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