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新举措,加大对传统村落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打造与传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要求,其所营造的民俗文化生态也将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和目标的实现。
  传统村落有别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主要指乡村,它形成较早,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因。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在消失,其蕴含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挖掘现代文化基础上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传统村落的优秀民俗文化,留住乡愁,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战略,其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确定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18年1月2日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提出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其旨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农民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让农村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成为人们共同守护的家园。
  二、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先辈们围绕农耕生活不断积累形成的生存习惯、文化习惯、行动习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护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它隐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一旦形成稳定下来,就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让社会生活变得有秩序。
  时至今日,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冲击,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面临着生存危机。笔者认为,民俗文化这一带有历史烙印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反哺。
  (一)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前提。只有一个安定有序、其乐融融的乡村环境,其他战略目标才更容易扎实推进。挖掘乡村深藏的文化积淀,尤其起着维持人秩序、情感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能使乡村里的民俗文化转变为当下村民的文化自觉。
  (二)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情感,避免乡村空壳化
  当下,农村人纷纷去城市寻找机会,对城市充满向往而反感农村的现实境况下,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现象。挖掘与打造维系人与人关系稳定的民俗文化,使农村乡土文化回归,转化为村民的文化自信,愿意留在农村,成了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给城市人提供一个可以洗涤灵魂的精神栖居之地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交通拥堵、城市喧嚣等问题,宁静与闲适成了城市人的奢侈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观,人的发展不仅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更要寻求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栖居之地。挖掘乡村里的民俗文化,使乡村充满厚重的人文气息,打造城市居民的后花园,让其在农村体验到原生态的人居环境,体验到最纯真的质朴文化气息。
  三、传统村落民民俗文化打造存在的困境及其路径
  (一)存在的困境
  1.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脱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用钢筋水泥重新建设,即便对具有厚重人文历史的古村落进行了修复,开展乡村旅游,仅仅是借村落历史人物事迹、名迹来大力发展旅游,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真正文化内涵的挖掘。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了解名人历史事迹,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初衷并未实现。
  2.年轻人的集体失语
  村落较城市来说落后,村里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走出乡村,即便走不出去的年轻人,对村落的历史、民俗风情也知之甚少。民俗是世代沿袭的一种乡规民约,靠的是传承。在当下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下,年轻人在思想上已经远离乡村,乡土文化若即若离。
  3.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
  很多传统村落修缮过程中,仅仅跟着村民的零散记忆去修复,执行任务的基本是年轻群体,只是简单修造遗址,用的很多现代材料,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其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内涵也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彰显出乡村鲜明的地域特色符号。
  (二)打造的路径
  1.开展村镇优秀民俗文化普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联络村民情感、维持秩序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青黄不接。笔者觉得,村委要形成固定的普查完善制度,每隔一段时期,比如20年,定期收集梳理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轶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做好记录与整理,完善村志,挖掘出这些自己祖辈赖以生存的民俗事项的真正内涵,并世代传揚。
  2.政府部门的扶持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牵头做好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打造的重任,鼓励民间艺人的创作,并为其创造条件和空间,保护修缮传统古老建筑,挖掘民俗文化,使其继续发挥价值。
  3.打造民俗文化的当代实用性
  历览传统村落的发展轨迹,民俗文化是在不断变异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风俗,在村民生活生产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如今,民俗的文化功用在渐渐消失殆尽,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当下生活的实用性减小。在打造传统民俗文化时,要满足人的需求,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实现村民精神上的寄托。
  四、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播路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习俗,发挥着它的功用,滋养着一代一代人。让传统习俗回归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讲好村落民俗文化,传播好乡土之声,对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育的引导
  当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带入课堂,让学生知晓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习俗风情,将这种传统习俗文化转变成一种对乡村的热爱、自信和自觉。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从学校特点和当地传统习俗文化出发,创立文学社、话剧社、绘画社、合唱团、影像爱好小组等第二课堂,以各种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拓展到传统村落,通过当地师生的参与、体验,营造一种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让年轻一代从小耳濡目染,沉浸在一种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里。
  (二)新媒体的助推
  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当前进入了人人皆有媒介的新媒体时代,受众信息的获取权和表达机会空前便利。人们可以利用当下的高科技产品,作为信息传播的武器,记录乡土故事,书写乡土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其传播出去。例如,拍摄有关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纪录片,拍摄乡土景观照片,这样不仅可以留着乡村影像,也是将传统村落优秀民俗进行传播的有力手段。在当下信息传播发达之际,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打造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带来一定的游客,给村民带来发展的机会,带动乡村发展,为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打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打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生共荣的和谐生态关系,留住乡愁,留住村民,吸引人才,靠的是内在意蕴。打造与传播传统村落及其民俗文化的当下实用价值,对乡村振兴,尽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提供了文化自信。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胶东村落影像记录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06239)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1988-)男,山东邹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其他文献
有人说微笑是散发着魔力的天使,它会给你内心的烦恼插上翅膀,飞向遥远的天边;有人说微笑是灿烂的陽光,它会给瑟瑟的凄风一抹香吻,消融它狂躁的怒气。至今,我还记得他那瞬间的微笑,曾是那样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点燃起我熄灭已久的激情。  大学四年级是理想之花处处绽放的时候,莘莘学子过着绚丽多姿的生活,他们为了自己的浪漫与洒脱而奔走呼号。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铺展在广袤的大地,我匆匆吃罢了早餐,又给自己装点了一番,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注重艺术文化的需求。但是,艺术文化的发展通常受到社会发展、已有文化等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公共艺术作品的品质参差不齐,本文就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公共艺术发展进行研究,希望使人更好地了解公共艺术现状和对应的改进措施。  结构功能理论的提出让人们对很多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了新的理解,它为人们剖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多方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因为背
期刊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公共文化的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政府重要的民生建设工程。从学校、艺术场馆的建设到文化生活的全覆盖,整个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过程,既是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也是国民对于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的主要表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公共服务仍然供给不足。为了缓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的矛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期刊
东晋名士谢安曾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东山”一词由此成为“隐居、归隐”的代称。笔者通过观察唐代文人如何运用谢安形象的典故,分析唐诗中的“东山”意象,从而看到唐代士人的双重精神风貌:他们既关心现实生活、锐意上进,又追求个性发展、提倡自由浪漫。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名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曾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颇具诗意,因此“东山”一词成为“隐居、归隐”
期刊
《白鲸》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虽不是首屈一指,但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麦尔维尔在父亲死后,与母亲一起生活,为了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麦尔维尔做了很多工作,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捕鲸这一工作,真实的海上捕鲸生活让他对捕鲸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捕鲸人充满了同情,对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来源进一步进行了鞭挞。《白鲸》中出现了很多预言,最终这些预言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一、走进《白鲸》  想要逃离
期刊
庭院里空荡静谧,偶有几只很好看却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停憩。阳光下的花草此刻显得格外安静。这便是外公外婆的家,总是温暖而甜蜜。  外婆生活在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里。共有兄妹五人,她排行最小,人称“五妹”。祖祖辈辈皆为文人,有当官的,有在私塾当先生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她的父亲是商人,生意由小做到大,陆续买了三栋大房子。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外婆本应是一位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千金大小姐,但她天性善
期刊
黄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黄河,中华文明发祥地,华夏儿女的摇篮。  凉水岸,黄河古渡口,延河入黄处。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村子。  凉水岸行政村原名为“下坡村行政村”,辖凉水岸、上坡、下坡三个自然村。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凉水岸的群众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土地虽然贫瘠,但种植花椒树得天独厚,出产的大红袍花椒“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堪称“
期刊
一   我这个人吧,一直不爱做梦。最近这阵子梦却不请自来,接二连三,竟像连续剧一样,隔夜连播,有时甚至还带前集回放,奇妙诡异。朋友笑我,老了!老不老我自个知道,我把一个微笑挂在嘴角,并不接他的话茬儿,又开始寻思起我的梦来。   无一例外,这些梦,都与小时候在乡里供销社大院儿的日子有关,那时的人和物,在我的梦里来来回回,不停出现。特别是那时养的一只小白兔,在我的梦里左蹦右跳,跳得我魂不守舍,心神
期刊
东汉以来,中国美术史上发生了三次变革。第一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山水画出现萌芽,其中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代表;第二时期是北宋和南宋,山水画逐渐成熟,走向中国艺术的巅峰,北宋四代表为李成、范宽、董源、居然,北宋四大家包括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第三时期是元朝,文人画兴起,以水墨画为代表,中国艺术走向一个新的天地,代表人物为黄公望、吴镇、王蒙。中国绘画形式随着时代背景而改变,侧面反映了历史与时
期刊
近几年,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交流的发达,语言的发展变化随之加快。随着新事物、现象的产生,人们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也不断提高。这也促使新词新语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现在在古代汉语中有明确出处却被习惯认为是外来的新词新语,让更多的使用者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这一语言事实。  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汉语与日语的渊源颇深。汉语对日语的影响至今可见,但近年来日语通过影视剧、动漫、文学作品等方式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