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记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二殿
  阴雨周末,从俗世开溜,邀朋友驱车直上云峰。云峰之间,演尼等我喝茶;云峰之上,慧可邀我共话禅机。
  一路山重水复,到云峰地界,过汪家小河上了土路,车开始颠簸。汪家地形独特,高山流水是天河遗脉,危岩对峙锁葫芦形村庄。我多次来此考察,传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开工建设云峰抽水蓄能电站,高峡建坝蓄一川碧水,日月在此沐浴,云峰对镜梳妆。途经竹园,依稀几笔画里人家,木门上彩绘的门神、花鸟在雨中复活,枣皮树满枝红果,圆融的宝石雨。至乐诚寺西院,演尼师太赤脚在雾里迎我。我拉着师太冰冷的双手,她矮小瘦弱的身子向前移,我稍稍用力就能将她举起来,像举起一尊佛。演尼说:“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来,我想你了。”我说:“也想你呢!”她笑,脸上泛起了红晕,八十多岁的老人快乐得像孩子。
  去年演尼师太离开香火鼎盛的乐诚寺,只身来到这里修行,一个人,一座庙,一群山,一尊佛。我与师太有缘,她是慈悲的长辈,我不放心她一人留在深山。师太说不用担心,佛菩萨自会保佑。
  人们习惯称这里祖师殿,其实真正的祖师殿在云峰大冈,从此向上还有两里多山路。祖师殿又名不二殿,供奉禅宗二祖慧可,云峰不二,二祖不二。云峰大冈高逾千米,曾是山民的通途,后来山下修路,山民改道,山上荒芜。清光绪年间,不知何故,祖师殿和尚拆了庙,将大部分构件抬下山,在一个叫囤里的地方修建了永丰庵,只留下一座石头殿给慧可。为延续祖师殿香火,十多年前,乐诚寺住持常怀大和尚与演尼师太发愿,带附近山民信众在云峰修建乐诚寺西院。一年轻和尚在此奉佛,犯戒被山民驱逐,从此庙里有佛无僧。演尼师太放心不下,寺庙里怎可没有诵经声呢!
  演尼来后,我每隔一段时间上山,不为朝佛,不为求菩萨,只为看看老人家,拉拉她的手,陪她说说话,毕竟年岁已高,需要来自尘世的温暖。另外,我一直想搞清楚祖师殿或不二殿的历史,然数年来一无所获,既不知其建于何时,也不知何人所建。茫茫然雾里看山。
  暂别演尼,我和朋友徒步登山,雾越来越浓,脚前好不容易长出一小截路,很快又在身后消失。谁谓河广?一苇航之。我踩着长不盈丈的崎岖山路,如踏一根树枝在雾海航渡。雨雾润染的树慢慢清晰,又慢慢模糊,我是游走的画笔,雾是立体的宣纸,森林是一幅着墨越来越淡的国画,大千世界消失,眼前只留下几笔淡淡的墨痕。我登上了晴日里能遥观七县烟霞的云峰大冈。
  二祖道场在司空山。高僧行云流水,司空山方圆几百里,多處留下二祖萍踪,仅岳西县就有主簿镇蓝天村二祖山,黄尾镇云峰村祖师殿,均远离喧嚣。二祖独坐孤峰之上,仰观天象,俯视红尘,大寂寞才有大自在。
  不二殿是石头小庙,高不过两丈,宽亦不过两丈。正面雕了很多图案,有神仙、丽日、祥云、瑞兽、花草。门头上有“不二殿”三字,旁边有联: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联乃太白之诗。文图均阳刻,已风化,阴处有黑斑。进不二殿,墙壁长霉,空中盘香袅袅,慧可已化作一尊独臂玉佛,独坐时光深处。我问二祖:眼前白茫茫一片,不见花,不见树,不见山,不见日,不见天地,但花在,树在,山在,日在,天地万相俱在。此境是否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祖云:“白云苍狗,诸法空相。”
  不二殿两侧有偏殿,状如厢房,矮小的砖混建筑,不老却更显破败。进右侧偏殿,案上供奉着山神地仙,木头的,涂着大红大绿的油漆,披彩挂红,形态各异,案前设功德箱。祖师正殿讲经,土著神一旁收钱。
  告别二祖下山。若晴日,在这个季节,沿途风景殊胜,古木参天,繁花遍野,以松树、栎树、橡树、映山红居多,林间蝴蝶起舞,画眉唱歌,松鼠与黄鼠狼赛跑。
  眼前渐渐清朗,演尼师太倚门守望。在乐诚寺西院晚餐。演尼亲自掌厨,瘦小的身体站在偌大的灶台前,快速地挥动着锅铲,带动衣袂飘飘。庙中很多大方桌,一次可供百人吃斋。
  饭后饮茶闲话,见演尼禅房挂一联: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和敬
  我说:“做到这二十字就成佛了。”演尼说:“我也做不到,我哪能做得到?”
  离开祖师殿,告别演尼师太,颠簸下山
  暮色四合,我们慢慢被融解,成为山的一部分
  夜的一部分,时间如逐渐铺开的墨,空间消失。
  车灯总试图剪开一条缺口,但终归徒劳
  如抽刀断水。沿途偶遇人间灯火
  坚定而闪烁,黑暗的漏洞。
  这是去年的诗。
  龙王庙与回龙寺
  关于黄尾地名的来由,传说有二。一说从前,当地有人冒犯天庭,遭惩罚,连月大旱,山焦枯,河断流,田开裂,百姓苦苦求雨。有黄龙生恻隐之心,违背天意私降大雨,使万物复苏,然天庭震怒,斩龙于天,洒血成虹。龙尾落河,得名黄尾河,取黄龙尾之意。百姓感念黄龙舍身拯救之恩,筑龙王庙祭拜。龙身落在离黄尾河不远处一村庄,得名黄龙,现为黄尾镇一行政村。当地百姓为纪念黄龙,建回龙寺。上天不容,厚土安之,百姓盼黄龙回家。二说有高山逶迤似黄龙劲舞,得名黄龙,摆尾入河,得名黄尾河。黄尾河发源于大别山区,北入淠,再入淮。
  两个传说,均与龙有关,神话的龙,象形的龙,龙行天地,殊途同归。我多次登高望远,苍茫大别山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大河,都是舞动的龙,远山是青龙,近水是碧龙,白龙出冰雪,黄龙舞秋风……
  这里说说龙王庙与回龙寺。
  龙王庙在大别山彩虹瀑布入口处,当地人说彩虹瀑布就是飞龙下山。龙王庙旁有白龙桥,白龙桥下有龙潭,凭栏观瀑,临渊羡龙,景在眼前,人在画中。二月二,龙抬头,当地有拜龙王观彩虹的习俗。
  不妨听我说说彩虹瀑布的来历。话说大别山第二高峰天鹅尖(海拔1755米)隐于北麓密林中,数支细流,不甘大山寂寞,聚成一支水军。下川岭,举旗号马家河,沿途招兵买马,声势愈大,冲出一马平川,前途忽然陡峭,林深峡窄,峰回路转。马家河潜入陡岭峡,化名陡岭河,虎奔蛇行,下青峰,跳悬崖,穿巨石阵,越一线天。通过猪喉咙管(地名,河道仄如猪喉),化名猴河,躲过巨峰围堵,至风景(地名),遇高坝伏击,分兵两路,佯攻部队正面越坝,粉身碎骨化为云烟,主力沿暗河潜入大山内部。黑暗中急行军,穿过时光隧道,忽见天日,白龙出洞,飞落百米悬崖,被巉岩怪石撕裂成万千银练,蓝天下,苍山前,雾气氤氲,彩虹飘忽,是为大别山彩虹瀑布。一条河自云间出发,一路奔袭下山数十公里,历经劫难,终于在此以冰崩玉碎之决绝,完成了生命的升华,如那条违背天意的龙,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落入人间,也进入了传说。再向东奔流300米,遇石崖小丘,于崖下龙潭小憩,转折向北,过白龙桥,越过黄龙岛,汇入黄尾河,青山遮不住,毕竟北流去。   龙王庙就建在白龙桥头,背靠小丘和龙潭。
  瀑不在高,有虹则名;庙不在大,有龙则灵。龙王庙始建于何时,我无法考证。庙内有残碑,记录了光绪十一年重修功德,庠生蔡文昭作序,“当思鬼神何灵,因人而灵,盖人之敬神,而神灵赫曜……”这话很有意思,鬼神因人而灵。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将信将疑,信吧,怕终将证伪,被后人耻笑;不信吧,又怕哪天证实,现世就遭报应。只好中庸滑头,生前死后都留退路。圣人嘛。若孔子如凡人,敬鬼神而信之亲之,则鬼神赫曜显灵。鬼在心中,神在头上,敬鬼神,终究是人心的恍惚,信念的明灭。
  龙王庙在“文革”时遭到一定破坏,长冲小学曾设立庙内,神灵退位,教师登台,娃娃们在龙王显灵的地方启蒙。2011年,大别山彩虹瀑布公司捐资,再次重修龙王庙。泥瓦之身摇身变成钢筋铁骨,部分尚未损毁的砖木构件被移植到水泥之躯,像民国时长裙里面的红肚兜和西装后面的长辫子。龙王庙披上新黄袍,戴上大红帽,再次赫曜,成为彩虹瀑布一景。庙只有农村人家三间平房大小,众神雅集,主座让给佛祖,龙王恭居一侧。佛祖端坐龙王庙,每年二月二,看门前龙灯长舞,听河畔锣鼓喧天,心想,都多少年过去了,老百姓还在祭祀那条冤死的黄龙。每每此刻,佛祖总对身边的龙王说:“当年你若不抗旨降雨,哪里还有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啦。你受苦了,这里香火很旺,多消受些。”龙王说:“护青山绿水,虽九死而无悔。”这话被香客听了,连连感叹:“哎嗨,这里供奉的原来还是个忠臣呢!”
  龙王庙附近,有三棵古檀,十里桃花,百畝茶园,数十户农家乐。
  回龙寺在龙王庙东北约十公里黄龙村一个小山嘴上,背靠一脉大山,门迎一湾碧水,右边董家畈,左边月亮湾,远观亭角翼然,沿石阶登临其上,烟村如画尽收眼底。据传回龙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供诸佛,山神列左右,黄公独占一角。
  黄公者,医神也。某年,当地恶疾横行,村民从邻县潜山黄公庙请来黄公老爷,供奉于回龙寺,开单看病,药到病除。按旧例事后应送黄公归潜,然村民抬起黄公时,却比抬来时重了很多,大伙知黄公有意留此,便一直香火供奉至今。如今,仍有不少人到回龙寺向黄公求药。求药人叩头敬香,黄公老爷手握铁笔端坐其上,两个人间助手抬起一块匀撒香灰的案台,凑到黄公笔下,来回移动香案,黄公药单就写在香灰上,有人一旁记录。我曾细问多次见过黄公开药的村民汪义松,他说,回龙寺内有地母药经,上载多种常用单方,黄公老爷多依此开药,黄公的助手中有人略通医道。关于黄公开药,是黄公附人,还是人假黄公?历来有争议,其实,人神之间的契约,外人何须较真,心知肚明即好。神奇之处在于,黄公的药方确能治好很多人心头病。回龙寺中不供龙王供黄公,当地人传说黄公就是黄龙。
  民国年间,有张老道在回龙寺修行。张老道,北方人,曾是牛贩子,误杀人,背着人命债在回龙寺吃斋念佛,潜心修行,后得道。相传张老道爱吃松针,还能吃石头。专挑河里那种麻灰色的小圆石用水煮熟了吃。两小儿看稀奇,张老道说:“来,夹个团子你们吃。”一小儿不做声,张口接食,如食粉团,滋滋有味。一小儿说:“这不是石头吗?”咯嘣一声,缺了一颗牙,石头从嘴里掉下来,又砸碎瓷碗。汪义松说他父亲小时就吃过张老道煮的石头。
  1947年,兵荒马乱,有支军队从霍山方向过来,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山民闻风而逃。人们见张老道静坐回龙寺前,惊呼,大军来了,赶快逃命,你怎么还不跑。张老道说,往哪里跑,要跑就往屋里跑,要跑就往心中跑。说罢,随手抓起一把土,口中念念有词,向山间一撒,满山树叶沙沙作响。那边,大军长官骑在马上,正用望远镜向这边看,忽见满山树叶晃动,杀机四伏,眼睛一花,大叫:“赶快撤,前面有重兵埋伏!”
  后来,不知何故,张老道离开回龙寺,去几十里外的黄羊大仙庙修行。空山古寺,只留下传说,唬得我张大嘴巴。
  近年,住持尼姑演华发愿,其俗家孩子、周边村民及善男信女纷纷捐善款,重修了回龙寺,古刹重辉。
  今年正月,我下乡到黄龙村,进回龙寺参观并看望演华前辈。演华慈眉善目,赠我数枚供果,我舍不得吃,放在包里,数月后才想起,打开包一看,那苹果与柑橘鲜香如故。
  责任编辑   墨   非
其他文献
我的小舅公进过私塾,会拨弄算盘,写得一手好字。记忆中,小舅公喜欢用小楷书写二十四节气。一个个蝇头小字,在浓墨中渐次洇开,仿佛蛩声鸟鸣,花开花落,都在纸上“候时而行”。每到年底,他裁剪红纸书 写对联贴在书房的门楣上 :一等人忠诚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门楣上的红纸总是年年新旧更替,对联的内容却一成不变。对联出自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有书可读,有田可耕, 这是人生的大好景象。小舅公写了数十年的对联,每个字
期刊
我的后背沿着两只挺直的手臂,向着大張的十个手指尖,努力向前伸展,一股向前的力量如汩汩流淌的水,缓缓地前行。身体深处有遥远的讯息微微松动,穿过肉体内部曲折的幽径,虫鸣的低处,交错的檐角,沿着脊柱向指尖慢慢靠近,两只手像大地上蔓生的植物伸着长须,拼了命地去找寻前面那棵可以安身立命的大树或山石。一时间,安静的外表与活跃的内里和谐相处,思想沉浸在安谧的音乐中,感觉头顶似有一朵明亮的花灿然绽放,花瓣微微颤动
期刊
一  在扬州帮叶选寻找师姐的女网友夏格,在视频里露出脸就咯咯地笑,问他:“大叔,你师姐年轻时是不是很漂亮?”叶选愣了一下,对屏幕笑了笑,是那种面颊肌肉提起来不见嘴张开的笑。他说:“她……还可以吧。”  他俩是第一次视频。她很聪明,托朋友在市社保局查档案,查找到了季秋萍的名字,依照登记表里的住址,家庭电话,她立即去见了人。让她吃惊的是,季秋萍居然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说的也不是地道的扬州话。对于有一
期刊
1  不知是嗓子坏了(慢性咽炎),还是其他问题,杜青一整晚的演出都不在状态。想咳嗽又咳不出,浑身不自在,甚至有几首歌都唱砸了。  杜青有点灰溜溜的感觉。下班后,就向酒吧的老板请假,准备从明天开始休息几天,等状态恢复了再唱。  昨天所说的明天,就是今天。  今天,名叫葛小会的漂亮女孩在照镜子时,第一次发现自己不漂亮了,这让她大吃一惊。从前,或者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自己很漂亮。别人也说她漂亮,就是三任前
期刊
是天险,还是上天的赐福  在江边,听着风的锣鼓  我研究过无数个下午  稻花香遍了两岸  江水里游走着鱼虾  也养活了无数人家  曾经的碧水,用浑浊的鼻音  发出沧桑的肺活量  那些轮船,奔跑的独角兽  在鱼尾纹般的悲欢里穷忙  多少背影只留下悲剧  你睫毛的末梢,残留着梅妆  多少王朝的遗骸,有樱花的余香  在时光之殇里无法安葬  江水带走了喧嚣和斜阳  那些烟雨等着丁香  你的流泻,是音乐的荡
期刊
不合适  木头在人行道栽培一棵梧桐树  拴条皮项圈  告诉猫  只养狗作宠物  不走心的猫气愤了  牵来一匹人  大长腿的牛仔裤(给穿堂风留个方便门户敞亮)挖出花瓣状  挂旧布帘子好衬托  皮肤新鲜  棵树(樟头枫尾)酥酥摇晃  向前迈一步  这殷勤!  木头表白要和他的肢体切断联系  跳姐妹的泥潭  激励得猫  虎虎甩造型  荡漾黑白条纹的时装袋,不蜷缩  姐和木头不搭  接不住  越来越在乎的
期刊
母亲真的一下子变老了  像一只鲜活的气球  突然干瘪下来  越来越佝偻着贴近地面  好不容易带她出去晒太阳  刚走几步  就像孩子似的说走不动  我哄着她再往前走几步  在杏花公园一张椅子上坐下  我想起去年,前年,好多年前  母亲多么喜欢走路  我陪着她绕着公园一圈又一圈  现在我只有让她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看着湖水一圈又一圈荡漾开去  我只有一个人一圈又一圈地走着  生怕她看见我流出的一圈又一
期刊
夜空里那么多星星,数也  数不完。我只数头顶上的一小块。  数着数着,一些星星还是漏掉了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数着。  李伯 根叔 黑皮 二子…… 这群故乡炊烟喂养的星星  数着数着,他们中间的一些  还是给数丢了。  故乡的原风景  无人的旷野,只  生长寂静和绿  偶尔,一两声白鹭的鸣叫  让原野,颤动  此刻,语言已成为我身体  多余的一部分  我只靜静地站着,轻风 白云 芦苇  
期刊
近几年,文学与媒介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领域均有不少学者参与了相关讨论,虽然很多讨论已经非常深入,但是鉴于这一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反思仍有巨大的话语空间。  无论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这些经典之语其实都是在指出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与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确实如此, 时代环境不仅会为文学表达提供生活内容
期刊
茂盛的原野  飘来枯萎的花香  遗落的花瓣是一枚纽扣  嵌在大地的衣领  许多年后它也会松动  也会放开石头  不必再委屈自己把春天冻死在心里  小团圆,半生缘,她在阳台嗑瓜子  吐出黑白的人生底片铺满常德路  有人轻轻踩过,微凉的梧桐影子下  拱出针状的草,扎破了柏油路  抬头看一看吧  国外的月亮没有国内圆  呵,团圆啊,恍然如梦啊  麻线胡同  我找到的3号宅院  还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