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元素

来源 :当代教研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关注“语文元素”,就是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发掘“语文元素”,就是发掘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元素”,就是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语文教学要把握好“语文元素”这样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
  语文 教研 元素 魅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40—03
  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司马光》一课。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讲解,让学生理解人的生命比缸更重要,在当时的情况下砸缸是救人的唯一之举,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从而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与聪明。无独有偶,在一次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遇到问题想办法》这课时,也带领学生学习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课堂上,老师通过阅读故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冷静,遇到问题要像司马光那样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听了这两堂课,我愕然了:语文课怎么和思想品德课一样了?是语文课迷失了自我,去种了别人的田,还是思想品德课抢占了语文的阵地呢?这两堂课,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我不由想起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多么精妙的对话啊!什么是语文,把那些非语文抑或与语文无关的东西去掉便是语文了。语文课之所以上得与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区别,这与“语文元素”的缺失不无关系。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要在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行进,要立足语文教语文,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让语文能够清爽起来,灵动起来,使其真正能够在素质教育中独当其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培养出具有丰厚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一、关注“语文元素”,就是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
  元素,是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语文元素,顾名思义,就是构成语文的最本质的要素。那么,什么是构成语文的最本质的要素呢?这里,不妨作一些探究。其实,在素质教育课程中,语文课程是唯一以言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诚如王尚文先生所言:“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诚然不能越过形式而把握内容,但它们往往把形式当作掌握内容的跳板,可以得鱼忘筌,即便关注它的形式,目的也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语文就不同了,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所以,我们以为,语文课程要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必须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前提,关注“语文”的元素,体现出语文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以“司马光砸缸”为例,品德课的《司马光砸缸》和语文课的《司马光》,教学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品德课的重点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故事,思考司马光为什么敢砸缸。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那种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机智,从而汲取这个故事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功能。而语文课的《司马光》,教学重点则是文本的形式,即文本的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凭借,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要引导学生识写生字,理解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进一步说,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故事的,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词句写得生动。至于对司马光那种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机智的体会,则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当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学生对此能领悟到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学生毕竟还是一年级的孩童。但最为重要的是,该认的字一定要会读,该写的字一定要写正确、写漂亮,课文一定要读正确、读通顺,因为读写生字、训练语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由一篇篇文本组成的,这一篇篇文本就构成了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丛林,学生穿梭其间,在语言丛林中寻幽、探秘,从而觅得语言的真谛,汲取生命成长的能量。而就某一个文本而言,它是由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连缀而成的,学生徜徉其间,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芳,觅得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智慧。所以,关注“语文元素”,就是要关注文本中文字的音、形、义,揣摩语言的色、香、味,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其三,要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掂量和品味语言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第四,要关注文本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揣摩和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第五,要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文体特征。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对照和审视文本,那么,我们就抓住了语言这个语文最核心的要素。其实,只有触及语言这个语文最核心的要素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够体现“语文元素”,凸显出语文自身的特点,才能够使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同生共构,和谐生长。
  二、发掘“语文元素”,就是发掘语文自身的价值
  语文课程自有其独当之任,这个独当之任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创新之处。这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个过程则是凭借着一个个文本来实现的。其实,发掘文本中“语文元素”的过程,就是教师解读教材、提取教学内容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要有一双慧眼,发掘出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能够用新课程的视野、语文的视野和儿童的视野来审视文本,从而把文本中那些既能凸显课程特点,又能体现语文规律,且易于让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语文元素”发掘出来。我们以为,对文本中“语文元素”的发掘,既要精当,更要准确,从而体现语文自身的价值取向。   “语文元素”的发掘,首先要瞄准文本语言这一本体,把掌握“载体本身”作为核心内容,得意得言。比如,《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如果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就会侧重于研究诸如“课文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这样的问题。而着眼于语言本身的学习,就会侧重于发掘与落实文本中鲜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在低年级更应突出字词掌握。基于此,这一课的“聚”“舞”“商量”等生字词,“饱饱的”“好好的”等叠词,均进入“语文元素”发掘的视野并成为核心学习内容,而故事内容则成为学习这些“语文元素”的基本语境。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开发与课堂的呈现:“冬天到了,这些小动物来到一起,这就叫——聚在一起;它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非常开心,这叫——欢聚;它们商量好了,约定好了明年还在这里相见,就叫——再相聚。”如此发掘语文自身的价值,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几种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的了解,更理解、习得了语言本身。
  “语文元素”的发掘,还得瞄准学生这一主体,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里,不妨看看《司马光》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词句来回答?
  (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词句)
  生:司马光没有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师:课文是怎么写别的小朋友慌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那司马光没有慌,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生(读):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这里有两个动作,小朋友注意到了吗?把它们画出来,好吗?
  (学生动笔画)
  师:你们画的是哪两个词?
  生:“搬”和“砸”。
  师(板书:搬、砸):这一“搬”,这一“砸”,就把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表现写出来了。谁再来读读写司马光表现的这句话?
  生(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能这样做吗?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那石头就搬不起来了。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手就会抖个不停,就使不起来劲了。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浑身就没有力气,用石头砸缸也砸不破。
  师:说得都很对!轻声读读上一段课文,再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可能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哭呀,喊呀,急着跑回去找大人。
  师:司马光就是司马光,跟别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样,一点儿都不慌。小朋友,你们怎么看司马光的这种表现?
  生:司马光能想出这个好办法,真聪明!
  师:你夸赞司马光比别的小朋友聪明。
  生:司马光遇到事情一点都不慌张。
  师:这就是司马光的沉着与冷静,这是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最大的不同。
  生:司马光要是跑去找大人,耽误时间,等大人过来,可能那个小朋友就会淹死了。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砸缸是当时最好的一个办法,司马光想到了,他真机智,真聪明!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能够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学语习文。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或凝神思考,或动笔勾画,或放声朗读,或自由言说,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充分发掘语文自身价值所带来的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三、彰显“语文元素”,就是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
  语文是最具魅力的学科,语文的魅力就潜藏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当中,就蕴涵在回味绵长的情意当中,就显现在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当中,就体现在读写听说的实践当中。语文的魅力,源自于语文的灵动,源自于文本的召唤,源自于师生的智慧,源自于课堂的创造。我们以为,彰显“语文元素”,就是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面向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要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灵动生成,少一些人为拔高,多一些务本求实,少一些浮光掠影,多一些驻足凝视;就意味着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营造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场”,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言语活动中,催生智慧,培植语感,建构知识;就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元素”所具有的张力,用文本的语言触动学生,用文本的形象感染学生,用文本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文本的精神净化学生,让学生在心心相融的交流对话中,涵养身心,滋养性灵,澡雪精神,养成人格,塑造灵魂。唯有如此,语文的魅力才会得到彰显,语文才会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鸡汤”。请看《已死的母熊》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描绘了极其感人的画面。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打动你的那个地方,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静心阅读、批注)
  生:我从“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这句话中,看出母熊抱住巨石,为的是不让石下小溪中嬉戏的孩子受到伤害,可见,它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被母熊的一个动作深深地触动。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就是“抱”字。我想巨石很大很重,母熊只有紧紧抱住巨石,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师:好一个“紧紧地抱”。
  生:我从“抱”字看出母熊在临死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稳稳地抱住石头,只有“抱”,才更加稳当,孩子也就多了一份安全。我被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感动了。
  师:你读懂了母熊的心思。“抱”,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简单的汉字,却让我们收获到不简单的感受。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以,我们读文章时要关注细节描写,揣摩语言文字。
  《已死的母熊》是一篇语言精练的文言文。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以及揣摩文本的语言,感受母熊的形象,从而彰显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抱”,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教师的启发下,彰显出如此动人的魅力和无穷的张力;“抱”,一个简单的汉字,在学生的咀嚼下,流淌出如此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感动。一个“抱”字,被师生在课堂上演绎得如此生动精彩,滋养着学生的言语智慧,触动着学生的心弦,震撼着学生的灵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语文元素”,是语文课程的独有的元素,关注“语文元素”,挖掘“语文元素”,彰显“语文元素”,这是语文老师的独当之任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潘文彬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利用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进入城市暂住户两份调查数据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和正规就业群体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与正规就业群体相比,非正规就业群体获得白领的概率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这些差异中市场结构因素可以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00.45%。与此同时,如果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群体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者从事白领工作的概率会上升8.85%。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全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用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以达到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目标、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的推行对企业了解自身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
期刊
【摘要】 目前,我国图书批销企业经营销售的图书品种繁多、退货率高,应收账款余额大、账期长,三角债严重。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批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证明,应用“3+1”信用管理模式科学可行。本文从图书批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如何建立及运用“3+1”信用管理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  【关键词】 “3+1”信用管理模式 图书批销 企业 应收账款管理 应用
期刊
【摘要】 本文选择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在模型的建立中选择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建立影响力定量的计算公式,对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在投资乘数模型中,基于宏观分析下建立了投资乘数模型,并量化了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在结果分析中运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定义影响力的大小,判断出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力较大。为了进一步量化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建
期刊
【摘要】 产业集群自20世纪90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以来,广泛用于研究其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文章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产业基础、交通状况、政府政策五个方面分析盱眙县为小龙虾产业提供的便利,从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效应、衍生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探求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盱眙县经济发展做的贡献,得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结论,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一个产业集群的深化又
期刊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知识教学态度暧昧,用“五不”的提法对语文知识教学予以否定;然而“三维”目标中似乎又给予“知识存在”以一席之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明晰性与此截然相对,致使语文新课程实施步履维艰。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新课程 语文知识 态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 0034—02 
期刊
【摘 要】  度量衡为测验一切物品之标准,人们对它的认识历史悠久。近年来,量词的研究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度量衡词汇所反映出的各个文化层次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衡量词为主要考究目标,试图对其进行剖析,进而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背景,以期揭示其关于物质、精神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衡量词 权 衡 文化  【中图分类号】 H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
期刊
【摘 要】  教学鲁迅文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文章思辨性强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思维训练开始,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通过层递设问、举一反三的方法促使他们掌握常用的论辩方法;最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培养他们的论辩能力。  【关键词】  论辩能力 辩证思维 论辩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59—02
期刊
【文章摘要】  本文就文学风格在文艺行为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的中介机制,对文学风格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中介性质及其可能性作初步探析,并对文学风格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文学 风格 中介 文艺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13 —05  “中介论”文艺观认为, 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而
期刊
【摘 要】  曾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历来备受文学界推崇,然其文在周作人眼中却是“一无可取”的“坏文章”。本文究其原因为:两人的生活理想、政治追求和处世态度以及其文学观的差异是造成周氏无法认同韩愈的缘由之所在。  【关键词】  周作人 韩愈 生活理想 政治追求 处世态度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