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5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府分别签署合作协议。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立并购基金,计划将国际先进的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核心零部件等技术引入湖北;二是吉利集团旗下铭泰投资公司,将于武汉市黄陂区投资85亿元,打造武汉赛车运动文化旅游小镇。
同日,吉利借助C-NCAP十周年的主场,通过央视直播了号称“魔鬼碰撞”的垂直碰撞测试。这两件事都满怀着吉利对技术优势的炫耀以及对品质的信心。显然,凭借海外收购以及随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今一定为吉利的“外衣”颇为得意。
在外界看来,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无论在制造还是研发技术方面,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品牌力也随之增强。
无论是正在热销的爆款车型,还是未来将推出的远景SUV和基于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全新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豪华紧凑型整车平台架构下的40系列车型,李书福都在用事实证明,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吉利找到更高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如果说其他自主品牌正在为““辽沈战役””做方案,吉利已经从黑龙江打到山海关,为“平津战役”摩拳擦掌。
吉利曲线突围
虽然说过“汽车不就是两个沙发、四个轮子加一个壳”这种俏皮话,李书福却是诸多自主品牌的掌舵人中,最注意研发技术实力并以此强化品牌塑造的。据悉,在收购沃尔沃的六年中,吉利控股集团旗下三个汽车公司,总投入研发及技术改造将近 1000 亿人民币,试图使三个公司彻底转型升级,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联合开发,协同共享。
“我们要从技术端、质量端发力,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挤’出去。”显然,在李书福看来,拥有技术、造就品质,才有可能底气十足地进行自主品牌突围。
今年,李书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对吉利品牌以创新和核心技术为发展路径的回馈与满意。在进入“吉利汽车精品车3.0时代”之后,吉利最大的“烦恼”是新产品热销导致的产能不足。从B级车博瑞,到博越SUV,再到A+级帝豪GS以及很快上市的帝豪GL,吉利以一年之内连推四款新车的速度,快速进入产品爆发期。
作为吉利汽车精品3.0时代的首款SUV车型,博越一改自主品牌三四线城市为主的战略,大举进军一二线城市,直逼北上广,试图强势进入合资品牌甚至是豪华品牌的战略腹地。
公开资料显示,博越自上市以来,在一、二线市场销量持续攀升,目前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订单量均超过了2000台;在北京、天津、广州、西安、武汉等地的订单量则超过了1500台;在长沙、昆明、贵阳、厦门等地的订单量也超过了1000台。另据来自用户订单的一线调查数据显示,在博越当前的用户构成比例中,有46%是由首选合资的用户转化而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吉利已经逐渐走出“东三省”向“山海关”逼近。
目前,合资品牌正强势进行“渠道下沉”和“产品下探”,向自主品牌发起猛攻。对此,吉利的作战思路是,巩固自己此前在三、四、五、六线城市优势,借助全新换代车型到一、二线城市进行突围,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引导农村”的作战目标。即借助一系列产品,刷新一线城市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固有印象,吸引年轻的主流消费人群,成为自主品牌“突围军”。
李书福的新愿望
从目前的销售业绩上来看,吉利发展得似乎顺风顺水,而李书福的雄心远远不会到此止步。按照李书福的计划,吉利未来将在三个焦点上发力。
首先,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除传统汽车的研发之外,李书福已经在智能互联技术上不断投入,试图以此布局未来市场。目前,沃尔沃在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上具有领先优势,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技术反哺,加大研发投入,借机抢跑市场。“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是李书福的愿望。
其次,进一步完善零部件供应体系。在李书福看来,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仍比较薄弱,同步研发能力不强,供应体系不够完善。“很多整车企业在最初设计车型时,就与配套厂家进行同步研发,长期的技术合作、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通的理念,使得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新的供应体系想要打破这种壁垒十分困难,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薄弱环节的研发,积极面对全球采购、择优采购的大环境,推动企业加强合作协调,面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主动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此外,李书福最为看重的是提高品牌形象。在做品牌方面,吉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营销的广度有了,但是深度和系统化还不到位。”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称。对此,吉利在营销手法上已经向合资品牌看齐。无论是“最美请假条”“博越首席体验官”,还是借势速腾GLI上市,吉利已经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策划事件、引导话题。
正在向“山海关”挺进的李书福,这一次“弹药”准备得很充足。
同日,吉利借助C-NCAP十周年的主场,通过央视直播了号称“魔鬼碰撞”的垂直碰撞测试。这两件事都满怀着吉利对技术优势的炫耀以及对品质的信心。显然,凭借海外收购以及随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今一定为吉利的“外衣”颇为得意。
在外界看来,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无论在制造还是研发技术方面,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品牌力也随之增强。
无论是正在热销的爆款车型,还是未来将推出的远景SUV和基于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全新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豪华紧凑型整车平台架构下的40系列车型,李书福都在用事实证明,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吉利找到更高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如果说其他自主品牌正在为““辽沈战役””做方案,吉利已经从黑龙江打到山海关,为“平津战役”摩拳擦掌。
吉利曲线突围
虽然说过“汽车不就是两个沙发、四个轮子加一个壳”这种俏皮话,李书福却是诸多自主品牌的掌舵人中,最注意研发技术实力并以此强化品牌塑造的。据悉,在收购沃尔沃的六年中,吉利控股集团旗下三个汽车公司,总投入研发及技术改造将近 1000 亿人民币,试图使三个公司彻底转型升级,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联合开发,协同共享。
“我们要从技术端、质量端发力,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挤’出去。”显然,在李书福看来,拥有技术、造就品质,才有可能底气十足地进行自主品牌突围。
今年,李书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对吉利品牌以创新和核心技术为发展路径的回馈与满意。在进入“吉利汽车精品车3.0时代”之后,吉利最大的“烦恼”是新产品热销导致的产能不足。从B级车博瑞,到博越SUV,再到A+级帝豪GS以及很快上市的帝豪GL,吉利以一年之内连推四款新车的速度,快速进入产品爆发期。
作为吉利汽车精品3.0时代的首款SUV车型,博越一改自主品牌三四线城市为主的战略,大举进军一二线城市,直逼北上广,试图强势进入合资品牌甚至是豪华品牌的战略腹地。
公开资料显示,博越自上市以来,在一、二线市场销量持续攀升,目前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订单量均超过了2000台;在北京、天津、广州、西安、武汉等地的订单量则超过了1500台;在长沙、昆明、贵阳、厦门等地的订单量也超过了1000台。另据来自用户订单的一线调查数据显示,在博越当前的用户构成比例中,有46%是由首选合资的用户转化而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吉利已经逐渐走出“东三省”向“山海关”逼近。
目前,合资品牌正强势进行“渠道下沉”和“产品下探”,向自主品牌发起猛攻。对此,吉利的作战思路是,巩固自己此前在三、四、五、六线城市优势,借助全新换代车型到一、二线城市进行突围,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引导农村”的作战目标。即借助一系列产品,刷新一线城市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固有印象,吸引年轻的主流消费人群,成为自主品牌“突围军”。
李书福的新愿望
从目前的销售业绩上来看,吉利发展得似乎顺风顺水,而李书福的雄心远远不会到此止步。按照李书福的计划,吉利未来将在三个焦点上发力。
首先,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除传统汽车的研发之外,李书福已经在智能互联技术上不断投入,试图以此布局未来市场。目前,沃尔沃在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上具有领先优势,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技术反哺,加大研发投入,借机抢跑市场。“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是李书福的愿望。
其次,进一步完善零部件供应体系。在李书福看来,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仍比较薄弱,同步研发能力不强,供应体系不够完善。“很多整车企业在最初设计车型时,就与配套厂家进行同步研发,长期的技术合作、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通的理念,使得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新的供应体系想要打破这种壁垒十分困难,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薄弱环节的研发,积极面对全球采购、择优采购的大环境,推动企业加强合作协调,面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主动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此外,李书福最为看重的是提高品牌形象。在做品牌方面,吉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营销的广度有了,但是深度和系统化还不到位。”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称。对此,吉利在营销手法上已经向合资品牌看齐。无论是“最美请假条”“博越首席体验官”,还是借势速腾GLI上市,吉利已经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策划事件、引导话题。
正在向“山海关”挺进的李书福,这一次“弹药”准备得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