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是我们难以估计的,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萌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会展现出来。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在真实的生活中放飞思想,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由翱翔的课堂。
  【关键词】动手动脑;纵容任性;享受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科学学习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犹如给科学学习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研究中那别样的美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动脑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当下有些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其中的操作活动却只能算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操作”,重视的仅是学生“手”的活动,而忽视了“脑”的活动,即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上,体现不出“探究”的特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案例一:《冷水与热水》
  在这一课中,我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倒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在让学生动手前,我提出了问题:“你们谁有办法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随即,学生提出了四种方法,有的说:“一杯全是热水,一杯全是冷水,一杯热水多、冷水少,一杯热水少,冷水多。”应该说,学生讲的是正确而清楚的。但我又给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先倒热水好,还是先倒冷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先倒热水好,因为自己在家中喝水时是先倒冷水,再倒热水的。有学生认为先倒冷水好,因为热水有一个变冷的过程,但冷水不会再变冷了。有的认为同时倒好,这样,实验就比较“公平”。也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安全问题:“热水烫伤了怎么办?”,又有学生说:“热水烫伤了要马上到冷水上去冲”等等。在这一课中,我的引导让学生不只是关注实验的结果,而是关注了实验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联系了生活中的知识,明白了热水会变冷,明白了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明白了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还使学生懂得了热水烫伤后的应急处理。最终学生大部分认为先倒冷水好,我也同意了这一观点。可想而知,学生很顺利也很安全地倒出了这四杯水。如果老师在让学生动手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想好了再做”,那么学生动手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也就缺少了效率。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动手前先动脑的习惯,学生有了这一习惯,就多了一份科学的素养。
  二、鼓励质疑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问题”之中,在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决定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关键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提出,它如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能动地汲取知识的甘泉。拾级而上,步入科学的殿堂。同时,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定位,能极大的鼓舞学生质疑力度,更能产生热爱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使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活力。
  案例二:《了解空气》
  在上“纸的奇遇”这一环节时,我对学生说:“孔老师这里有一张纸、一个杯子和水,你们说我把这个指团放到水里会不会湿?”有的说:“不会湿”,但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湿”。我就说:“可我能把它变得不会湿。”学生们都很迷茫,而且嘴里还嘀咕着:孔老师又不是魔术师,吹牛吧。然后,我就问:“有谁会吗,给你来当一回魔术师。”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地上来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演戏,结果失败了。同学们大笑道:“吹牛”。就在此时,又有一位男生举起了他的小手,我就请了他上台。这位男生揉皱了纸团,把它压到杯底,然后,把杯子垂直地放到水里,实验后,他轻轻地取出纸团展开。“哇!真的没湿哎!”“他真会变魔术哎!”随即,同学们就在“窃窃私语”:“是什么原因呢?”“是跟纸的大小有关吗?”“是跟杯子有关吗?”“是在杯子底装了什么东西吗?”“还是放杯子有什么要求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上升了,思维激活了,为下面的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
  游戏的导入,情境的创设,故事的趣味,能触动孩子的味觉,是儿童最爱“玩”的极品,最易接受,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找问题。有人说:你放手,他就飞。教师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面对学生不管是异问、怪问、偏问,还是妙问、巧问,有价值的问,就应努力克制住知识权威,学生兴趣所指,需要之所向,大可不必去干预,并不要害怕获取不了知识而“告诉”。更不能蒙上教师个人色彩。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掌握火候,待机而行,这就是“旁观者”的任务。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质疑。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该少一点指令,多一些商量;少一点约束,多一些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些弹性。让孩子永远充满“?”。
  三、“纵容任性”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应该给孩子们一些“任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捣蛋”中去找到“惊人的大发现”。
  案例三:《研究土壤》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孩子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孩子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孩子,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科学课上孩子们的“任性”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它带领孩子们延伸和拓展了探究活动的内容;它带领孩子们对真相展开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课的课堂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才能将深究活动延展到更深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四、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是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了。教师指导不得法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阻碍了学生自由发现的机会,有时又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有时是一句简单的提示,有时是一个问题的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探究顺利地进行下去。
  案例四:《比较水的多少》
  在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时,老师出示了四个瓶子,两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瓶子,两只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装人不同量的水,在每个瓶子上分别标上1号、2号、3号、4号,让学生说出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学生很准确、很迅速地说出2号瓶水最少,剩下1、3、4号三个瓶子再比较,说出哪个瓶子里水最多,哪个最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别用1号和3号,3号和4号,1号和4号进行比较、估算、猜测,但无法准确地说出谁多谁少。当学生无法说出正确答案时的猜疑、迷茫正是激发学生继续进一步往下探究的动力。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提出:“既然用眼睛无法比较或不能准确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就得想别的办法来比较,看看大家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看谁的办法多?”学生又有了新的探究问题和目标,使探究继续深入下去。可这位教师没有把握住这个时机,介入过晚,不厌其烦得让学生继续比较,越说越糊涂,把学生带入了死胡同。本来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学生高涨的探究情绪逐渐被无味的消耗掉了,造成上课的学生累,听课的教师累,讲课的教师更累。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点化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就是高手、高招。这样使教师的指导不但适时,而且有效。这里还要注意一点:教师指导的是思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具体做法,明确今天的指导是为了明天的不指导,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总之,让我们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在动手动脑中,在老师积极的评价中学会质疑,学会探究,享受探究。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林崇德:《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7
  [3]王凌曹能秀:《从“儿童中心”到“探究群体”》,载《比较教育研究》,2003-6
  [4]《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北京师范大学,肖川2000-6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新课改后学生计算正确率差,家长、老师常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定论为孩子粗心、马虎等现象,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认真学习新课改中对计算教学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性的计算教学呼吁我们把枯燥的算理融入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整合起来。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熟练的掌握算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教学;算理;算法;算法多样化;优化  中图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7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道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它适合幼儿的天性,能促进幼儿健康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回忆自己的青春出发,提出用文字、影像记录青春生活,进而引领学生成长的构想。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美好的青春,用文字来书写;二、动人的画面,用影像来定格;三、营造美好的高中生活,为青春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四、引导学生用文字影像品味生活,提升生命的价值,促进成长。  【关键词】 青春;文字;影像;记录;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真心的爱和奉献,教育才会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真情于教育,真心于奉献,这就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领悟到的人生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真情;教育;真心;奉献;关爱;传授;信任  【中图分类号】G635.1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我于一九九四年开始从事班主任工作,现在借我钟情的事业,来诠释生命中最真切的价值。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不
期刊
摘要: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就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结合,探究模式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引导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探究集中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本文通过教学体会论述引导型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导学案编写中的体现。  关键词:  探究模式;引导型;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新课改,新课堂。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越来越被学生接受,然而,导学案如何编写才能起到引导学生自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并属于这个班级所特有的“教育存在”。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表征。它具有导向、晓知、陶情、育美、健全人格、渗透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育人功能,对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产生终身的影响。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笔者深
期刊
摘要:数学交流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PISA测试中把数学交流能力作为主要测试的七大能力之一。在测试的题目中充分体现了对数学交流能力的关注,这不仅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数学交流能力的含义,而且鉴于PISA2012测试中对交流能力不同水平的划分和评价,对我国数学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PISA测试;数学交流能力;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
期刊
摘要:中职院校在突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学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观念,开展积极的教学改革。“理实交替式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既保持学科体系知识的完整性,又能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理实交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一体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
期刊
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本文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七种学习习惯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与环境和教育息息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一种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