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被印在钞票上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国家发行的货币上面的图案都蕴含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能够登上国家货币的人物,体现的是这个国家的个性和价值观。

美元:富兰克林


  作为美国的“国父”之一,美国人对富兰克林极为推崇。美元的百元大钞上,印的就是他。不是总统,却获得如此殊荣,富兰克林受推崇的程度可见一斑。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说:“在我一生中,佩服的人只有3位,第一位是富兰克林,第二位也是富兰克林,第三位还是富兰克林。”
  缔造美国,是富兰克林最大的贡献之一。他的贡献有多大?举个例子:他是美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也是唯一一位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法同盟条约》和1783年的《巴黎条约》这4个美国建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上都签字的政治家。
  富兰克林还是个发明家,他最伟大的发明就是避雷针。至于他是否曾在雷雨天放风筝做实验,还有待考证。除了避雷针,他还发明了新式火炉、电轮、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有些发明甚至到现在还在使用。


印有富兰克林、牛顿、歌德、圣埃克絮佩里的钞票

  富兰克林是近乎“全能”式的人物。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印刷商,还是外交家、作家、慈善家、思想家……在涉足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富兰克林一生谦卑,在由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上,他没有提及任何成就和名头,只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印刷工”。

英镑:牛顿


  牛顿出现在1英镑的纸币上。牛顿到底有多牛?牛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待遇的科学家。他死后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也是英国国王加冕的地方。几乎所有的皇家学会会员,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牛顿能上纸币,绝对是名正言顺。他虽然以科学家闻名,但其实他和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牛顿晚年在英国皇家铸币厂工作时,发明了硬币防伪技术——边缘花纹,有效打击了假币。拿出今天的硬币看一下,依然保留着这项技术。
  事实上,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向牛顿致敬。你踩刹车时,是在向牛顿第一定律致敬;开车加速时,是在向牛顿第二定律致敬;发射火箭时,是在向牛顿第三定律致敬;连扔东西,都要向万有引力定律致敬。
  关于牛顿,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苹果落地”。其实,这个故事只是道听途说,而“传谣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伏尔泰。伏尔泰是牛顿的铁杆粉丝,喜欢四处搜罗牛顿的逸闻趣事,他从牛顿同父异母的妹妹那儿听到了这个传闻,就把它写在书里,误导了我们很多年。

马克:歌德


  歌德曾經出现在20马克的德国纸币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歌德是一个文学家,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歌德还是一个哲学家(虽然他本人并不承认),他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观点。当我们谈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时,不可能忽略歌德。
  歌德为世界贡献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他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影响最广,就连拿破仑都读了7遍。这本书他仅用4周就写成了,至今风靡全球,主要原因是,它写出了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求而不得的爱情。
  歌德本人的经历和这本书的情节高度重合:歌德曾经因为爱上自己好兄弟的未婚妻而非常痛苦,甚至准备自杀。在小说中,主角维特最终自杀而亡。这其实也象征着歌德在书中把自己“杀死了”,所以现实中的歌德活了下来,还活到了83岁高寿。可以说,是这本书救了歌德的命。

法郎:“小王子”


  你可能没想到,一个虚拟人物的创造者也登上过纸币,那就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人以小王子为骄傲,在1976年发行的50元面值的法郎上,就有小王子和《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画像。
  小王子的故事和作者本人联系非常深。圣埃克絮佩里自己就是一个飞行员。他把飞行中的奇遇都写进了童话。比如,1935年,他的飞机曾在沙漠坠毁,他在死亡线上挣扎了3天,险些因脱水而死,这就是《小王子》开头描写的故事。还有小王子用来煮饭的火山,来自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猴面包树来自非洲的达喀尔,等等。
  圣埃克絮佩里的结局,也和小王子高度相似。故事中的小王子最后被毒蛇咬死,但他说,他只是离开自己的肉体回到了原来的星球而已。现实中的圣埃克絮佩里也是消失在一次飞行中,再也没有出现。有人说,这是“小王子”回到了原来的星球。
  (张秋伟摘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
其他文献
周末,看梅派弟子胡文阁的访谈,深有感触。胡文阁年轻时,梅葆玖先生向他亲传梅派男旦在唱腔、念白、姿态上清雅端庄、灵动深情的特质。每天,师徒俩对着一面墙那么大的镜子练功,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句,梅先生都为胡文阁逐一点拨。  《贵妃醉酒》为何能成为梅派的代表性剧目,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演贵妃的是男子,他演女人不会照搬原生态的生活体验,而必须通过观察、提炼、去芜存菁,所以,贵
期刊
1954年之前,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约合1.6千米),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不论是医生的推断,还是生理学家的实验,都判定4分钟跑完1英里已经是人体机能的极限。  各大赛事上的选手们,也不斷证实着这个观点。他们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有人最好的成绩停留在4分2秒,有人甚至跑出过4分1秒,但始终没人能突破4分钟大关。  罗杰·班尼斯特站出来说,我觉得跑进4分钟不是不可能的,我证明给你们看。当
期刊
1  接到电话时,正是陈扬一周中工作最忙的时候。母亲做了肠镜,结果显示是肠癌。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愣了一两分钟,随后决定请假回家。几乎所有的亲戚给她打电话时都会哭,但她觉得还远没到要哭的时候。  收拾自己和女儿的行李时,陈扬开始在心里列日程表——需要请几天假,带母亲去哪家医院就诊,回家要跟父母说什么。“因为所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所以没有时间崩溃,脑子特别清晰。”  她曾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可能遇到这
期刊
正宗的左岸当然是巴黎塞纳河的左岸,但是这几年来它被“光环化”,被随意移植到了追逐时尚的中国,这个词被无限复制。各个城市的楼盘、咖啡店、街边小书店等等,多喜欢跟风,谁都可以挂个标签,叫左岸。  左岸有什么好,是风不肯吹往右侧,还是太陽只照耀水的左边?  有一年春天,在西安老城墙外一家陕北风味店,提个茶壶的伙计专门被喊来唱完民歌出去了,同桌的女孩说,她一生的理想就是去一趟巴黎,找家酒店,在塞纳河的左岸
期刊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們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拥有的知识只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
期刊
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但这一个小方面举足轻重,因为它正是你飞向高处、追求人生理想的起点。如果缺少了这个起点,你便永远无法离开地面。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
期刊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说,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里跟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他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带狗的女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古罗夫想跟一个刚到当地的女人搭讪。他正在公园里吃饭,那个女人带着一条小狗坐在旁边的一桌。他亲切地招呼那条小狗,但在小狗凑近之后又摇着手指吓唬它。直到那个女人脸一红:“它不咬人。”古罗夫趁机请求她,允许他给那条狗一根骨头。于是,两个人就搭上了话
期刊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8位普通老人,从1980年起,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的荒山上,造林13.6万亩。8个兄弟,因为相似的付出和坚守,被视作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当代愚公和一种精神符号,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陆良八老”。  刚开始种树时,“陆良八老”中最大的51岁,最小的40岁。整个陆良龙海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荒山寸草不生、怪石嶙峋,乡里没有一条河流和一座水库,连年干旱,拉水的老牛都累得跪下。  “山下
期刊
《韩熙载夜宴图》卷(宋摹本局部) /顾闳中/五代  有时我翻看古代绘画(中国的或外国的),常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遐想:难道历史上真的有过这样的人和事吗——包括那些画家的存在。特别是在欣赏一些“高手”的“高作”时,这种遐想就更甚。因为关于它们(他们),有根据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比如出于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之手的《韩熙载夜宴图》,只在传至宋徽宗的宣和内府时,才有了记载画家顾闳中和画中主人公韩熙载的文字。
期刊
高福利下,他们患上“职业倦怠”  提到瑞典,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高福利”下的悠闲生活:北欧风的办公室,数不清的“茶歇”,准时下班……数据显示,每个瑞典公民每年至少享有5周假期,只有不到1%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瑞典有世界上最慷慨的育儿假和育儿补贴,格外推崇弹性工作制。很难想象,瑞典人会为了工作疲于奔命,累成“社畜”。  但近年来,被诊断患有慢性压力相关疾病的瑞典人数量迅速上升。根据瑞典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