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到艺术人们就觉得是一种高雅难懂的东西,给人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美术体现尤为突出,这对于我们从事美术教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常识,从而认识美术的起源,懂得美术作品的赏析,最终能创作出自己的美术作品为目的。要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我认为要把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正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以生活为中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美术教育生活化必要性:
一、美术起源于人类生活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体验是艺术之本,脱离生活,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便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便不是好的艺术作品。美术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出来,从中挖掘出善恶美丑,通过令人共鸣、震动的方式表现出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增强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如我国古代的汉砖画像题材内容无不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成教化、助人伦”等内容,常见鳞身伏羲、蛇躯女娲、西王母东王公、轺车出行、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市井人物、渔猎耕读、建筑园林、草木禽兽等,深刻折射了两汉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和审美格局。这也为研究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以可以说从远古的岩画、陶器、石刻,到近现代的油画,雕塑,建筑无不透露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子。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情感与体验的传达。因此生活美术艺术产生的源泉。
美术作品的赏析要从创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着手,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文化表现形式,与生活原本就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美术也如此,它是艺术家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并以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人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作品,更要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体会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思想内容。
如盛唐著名人物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我们在赏析时,就必须对那个时代生活、生产及文化、审美观有所了解才能准确赏析。如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为什么他们各自位置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布局?这样你就得知道古代制“练”的工序,才会知道是按照制“练”的工序分工来组成的三个画面;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把这三组画面串联起来达到了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场景。还有就是人物都是“丰颊肥体”的造型,这与现代审美相反,作者为什么这样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知道,在唐代人们是以丰满匀称为美审美标准。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欣赏理解这副艺术作品的魅力。
又如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说书俑》,其造型极为生动、传神、活泼、幽默,引人入胜。其绝妙之外便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刻划,在动势中表现物象的内在神韵。整个表情显得眉飞色舞,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整体塑造略有夸张,却无繁琐雕琢,重在传神,质朴自然。那创作者为什么这样极具夸张传神的表现手法去塑造这样一个个人物形象?这就要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汉代盛世大背景去赏析这些雕塑。也就是要从当时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及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和地方风貌去看待这些现实主义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样才能体会到艺术家对美好祥和生活描绘。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时,必须以作者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为依据,才能准确客观的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二、美术作品的创作不能脱离生活
美术创作要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体会、感悟。在美术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其题材要来源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以便积累素材进行创作。从理论上来讲,美术作品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是为个人或“为艺术而艺术”的,应该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陶冶情操,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人民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美术创作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就是一幅以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以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为时代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油画。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这副画正是因为基于现实生活,所以一经展出就引起广大法国市民共鸣和轰动。并在17年后,1848 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时,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来鼓舞人们追求自由。
所以说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只有有生活体验的人才能创作出璀璨的美术作品,也只有有生活体验的美术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在美术创作中要以回归生活,畅想生活,感受生活为主题。以自然与生活为土壤,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并以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品味作品时,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共鸣。
由于美术的起源、欣赏及创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要打破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更多地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基础,将美术教学生活化,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并创作出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这样才能更有效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美术起源于人类生活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体验是艺术之本,脱离生活,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便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便不是好的艺术作品。美术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出来,从中挖掘出善恶美丑,通过令人共鸣、震动的方式表现出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增强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如我国古代的汉砖画像题材内容无不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成教化、助人伦”等内容,常见鳞身伏羲、蛇躯女娲、西王母东王公、轺车出行、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市井人物、渔猎耕读、建筑园林、草木禽兽等,深刻折射了两汉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和审美格局。这也为研究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以可以说从远古的岩画、陶器、石刻,到近现代的油画,雕塑,建筑无不透露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子。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情感与体验的传达。因此生活美术艺术产生的源泉。
美术作品的赏析要从创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着手,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文化表现形式,与生活原本就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美术也如此,它是艺术家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并以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人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作品,更要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体会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思想内容。
如盛唐著名人物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我们在赏析时,就必须对那个时代生活、生产及文化、审美观有所了解才能准确赏析。如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为什么他们各自位置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布局?这样你就得知道古代制“练”的工序,才会知道是按照制“练”的工序分工来组成的三个画面;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把这三组画面串联起来达到了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场景。还有就是人物都是“丰颊肥体”的造型,这与现代审美相反,作者为什么这样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知道,在唐代人们是以丰满匀称为美审美标准。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欣赏理解这副艺术作品的魅力。
又如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说书俑》,其造型极为生动、传神、活泼、幽默,引人入胜。其绝妙之外便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刻划,在动势中表现物象的内在神韵。整个表情显得眉飞色舞,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整体塑造略有夸张,却无繁琐雕琢,重在传神,质朴自然。那创作者为什么这样极具夸张传神的表现手法去塑造这样一个个人物形象?这就要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汉代盛世大背景去赏析这些雕塑。也就是要从当时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及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和地方风貌去看待这些现实主义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样才能体会到艺术家对美好祥和生活描绘。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时,必须以作者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为依据,才能准确客观的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二、美术作品的创作不能脱离生活
美术创作要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体会、感悟。在美术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其题材要来源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以便积累素材进行创作。从理论上来讲,美术作品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是为个人或“为艺术而艺术”的,应该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陶冶情操,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人民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美术创作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就是一幅以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以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为时代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油画。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这副画正是因为基于现实生活,所以一经展出就引起广大法国市民共鸣和轰动。并在17年后,1848 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时,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来鼓舞人们追求自由。
所以说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只有有生活体验的人才能创作出璀璨的美术作品,也只有有生活体验的美术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在美术创作中要以回归生活,畅想生活,感受生活为主题。以自然与生活为土壤,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并以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品味作品时,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共鸣。
由于美术的起源、欣赏及创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要打破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更多地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基础,将美术教学生活化,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并创作出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这样才能更有效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