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低谷,怎样进一步贯彻落工学结合精神?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学校与企业间怎样能真正合作,实现产教合一,共育人才,共赢发展?找出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推进学生就业与高职学院教育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校企合作;共赢;探索;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是培养面向省内外不同地区,服务于平面、空间艺术设计和新闻出版行业,适应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空间装饰设计、印刷设计、美术编辑、美工制作等职业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平面设计与策划、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较强的管理及沟通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类企业从事专业广告、工程设计制作、企业营销与广告策划、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企划等视觉传播媒介设计与制作工作,从事平面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施工、制作、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过渡?与企业合作,开发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改变单一的课内实训项目,成为必然。
校企合作,是一种开发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首先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加快高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实施职教攻坚的过程中,申请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一是申请在政策上给予力度支持,在可能的条件下,申请政府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职教发展的政策。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制,多渠道筹措校企合作经费。二是申请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活动,通过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单位解决具体的问题,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产教结合、订单办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申请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和学校的监督,赋予政府相关部门一定的法律责任,对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和作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稳步推行和健康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变原有僵化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任务、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要求相融合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坚持能在企业、工地、车间讲的理论就不到课堂,能在工地、车间练的技能就不到实验室,讲练一体,产练同步,教学及实训操作内容尽量达到与企业设计、生产作业相接轨。
最后,正确处理好学生“工”与“学”关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工”与“学”必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把教学内容与下厂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通过学校教学——顶岗实习——再回校学习——再进厂实习的多循环往复,真正成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3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
只有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工学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相对较薄弱,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素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学校首先要着力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继续分期分批选送有关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类长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其次,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抓好校本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到公司、下车间,上机操作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再次,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情况,对缺乏专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熟悉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以提高技能,充实教学;同时,学校要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
4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运行机制
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产教结合、互利双赢,关键在于创建一种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探索和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学校能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员工,为企业解决用工上的需求。企业能为学校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实训条件,提供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使学校了解和把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为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二是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拟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要吸收合作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員参与,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反馈体系,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推进。三是要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从探讨运行机制市场化入手、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如:有开设有陶艺专业的学校可由学校提供场地,为企业设计产品、粗加工陶艺工产品,真正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订单培育人才;又如,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可引入装饰设计项目、针对工程公司引入工程施工及管理项目、家具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机械设备,将车间、公司、设计中心办在学校内,既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又可以为企业设计产品,为企业加工部分产品,互利互惠,双方受益;此外,还可以探索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到企业,将实习实基地建设在企业,既可以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又能从企业利润中获取一定收益,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校企双方合作还可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举办艺术设计沙龙、专题艺术作品展、各类技能竞赛、旅游参观等活动,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活力,使校企合作有深度、企业文化有交融,内涵发展,自觉成为高职技能型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校有学校的文化背景,企业有企业经营的理念。学校与企业各有自己的质量方针、管理制度和具体举措,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但只有通过交流合作,加深认识,取长补短,方可共同进步共赢,良性发展,共同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伍建桥.实践导向课程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J].科技信息,2006,(6).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4]刘坚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5]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8(1):1-4.
作者简介
钱红霞(1971—),女,河南郑州人,工程师,在读硕士,1998年任职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从事艺术设计及教学工作至今,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陶艺设计与制作、工程预决算等。
岳其顺,男,河南郑州人,教授,高级经济师,工作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校企合作;共赢;探索;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是培养面向省内外不同地区,服务于平面、空间艺术设计和新闻出版行业,适应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空间装饰设计、印刷设计、美术编辑、美工制作等职业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平面设计与策划、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较强的管理及沟通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类企业从事专业广告、工程设计制作、企业营销与广告策划、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企划等视觉传播媒介设计与制作工作,从事平面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施工、制作、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过渡?与企业合作,开发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改变单一的课内实训项目,成为必然。
校企合作,是一种开发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首先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加快高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实施职教攻坚的过程中,申请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一是申请在政策上给予力度支持,在可能的条件下,申请政府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职教发展的政策。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制,多渠道筹措校企合作经费。二是申请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活动,通过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单位解决具体的问题,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产教结合、订单办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申请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和学校的监督,赋予政府相关部门一定的法律责任,对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和作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稳步推行和健康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变原有僵化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任务、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要求相融合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坚持能在企业、工地、车间讲的理论就不到课堂,能在工地、车间练的技能就不到实验室,讲练一体,产练同步,教学及实训操作内容尽量达到与企业设计、生产作业相接轨。
最后,正确处理好学生“工”与“学”关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工”与“学”必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把教学内容与下厂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通过学校教学——顶岗实习——再回校学习——再进厂实习的多循环往复,真正成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3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
只有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工学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相对较薄弱,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素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学校首先要着力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继续分期分批选送有关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类长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其次,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抓好校本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到公司、下车间,上机操作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再次,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情况,对缺乏专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熟悉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以提高技能,充实教学;同时,学校要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
4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运行机制
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产教结合、互利双赢,关键在于创建一种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探索和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学校能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员工,为企业解决用工上的需求。企业能为学校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实训条件,提供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使学校了解和把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为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二是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拟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要吸收合作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員参与,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反馈体系,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推进。三是要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从探讨运行机制市场化入手、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如:有开设有陶艺专业的学校可由学校提供场地,为企业设计产品、粗加工陶艺工产品,真正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订单培育人才;又如,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可引入装饰设计项目、针对工程公司引入工程施工及管理项目、家具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机械设备,将车间、公司、设计中心办在学校内,既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又可以为企业设计产品,为企业加工部分产品,互利互惠,双方受益;此外,还可以探索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到企业,将实习实基地建设在企业,既可以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又能从企业利润中获取一定收益,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校企双方合作还可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举办艺术设计沙龙、专题艺术作品展、各类技能竞赛、旅游参观等活动,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活力,使校企合作有深度、企业文化有交融,内涵发展,自觉成为高职技能型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校有学校的文化背景,企业有企业经营的理念。学校与企业各有自己的质量方针、管理制度和具体举措,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但只有通过交流合作,加深认识,取长补短,方可共同进步共赢,良性发展,共同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伍建桥.实践导向课程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J].科技信息,2006,(6).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4]刘坚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5]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8(1):1-4.
作者简介
钱红霞(1971—),女,河南郑州人,工程师,在读硕士,1998年任职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从事艺术设计及教学工作至今,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陶艺设计与制作、工程预决算等。
岳其顺,男,河南郑州人,教授,高级经济师,工作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