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进课堂——《草原英雄小姐妹》“课堂”式框架之浅显评述

来源 :美化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艺术学院近年成功上演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以符合主流文化的审美指向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赞扬,编导选取了内蒙草原上广为人知的龙梅和玉荣在大风雪中为了保住集体羊群而被冻伤致残的英雄事迹,歌颂这对姐妹舍生取义,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觉悟和品格,作品采用以课堂讲故事的方式,语文课“课堂式”的舞剧框架方式和艺术手法,把草原小姐妹、小羊、绿草、蒙古包都带入了课堂,成为了舞剧框架课堂化创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且设计上清新脱俗,内涵上发人深省。
其他文献
书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该特点的存在,也使得书法教学具备一定的美育因素。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可以让高校的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活、自然以及文化之美,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校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和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吻合的。在本次论文中简单的概述了书法教学的美育内容,分析了书法教学对高校学生的美育作用,提出了落实书法教学美育功能的策略。
天主教河南开封总修院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它是一所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形式的学校。本文将从其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建造技术等方面浅析河南总修院的建筑设计形式,通过与其他天主教建筑对比得出河南总修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应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从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等入手,全方位加强课程思政融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育人、育德、育心作用。
美育、审美、审美活动,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乃至动物的一种固有本能。一次审美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体验过程,也可是集体的体验过程,但这都可以称之为“美育”。它在个体上净化人的心灵、塑造更完美的人格、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它在整体上促进了人类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稳定了社会秩序、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现代社会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文化产品供给走在了前面,中国当代社会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放在同等的高度,把美育作为现代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的双重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它可以让群众在视觉上产生无与伦比的享受,进而达到了群众的精神上需求。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风景园林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传统的植物景观现状,通过介绍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造景的方法,从而促进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朗诵节目编排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需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主旨,而具体的文化主旨内容需要结合实际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可以为民族文化属性,也可为群众文化属性,而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联系。在编排朗诵节目时,工作人员应以实际的群众文化属性为参考科学选择朗诵节目内容,并根据朗诵节目内容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编排顺序,促使其可体现群众文化特点,反应群众生活风貌,体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而成的产物,一大批艺术家投入到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中,先后涌现出了较多带有中国化特色元素的优秀小提琴作品,或与中国传统戏曲相互融合,或来自于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无论是在旋律性,还是在音乐性,亦或者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焕然一新,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小提琴作品更富有特色。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发展,其次,分析了当代小提琴演奏特征,并对当代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与表演技巧进行了
期刊
期刊
自 20 世纪 80 年开始便兴起了生态设计的风潮。其宗旨便是肯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不能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社会发展准则。而是将设计与自然结合,成为真正的绿色设计。本文就是探索以废旧木材为设计资源,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深挖废旧木料的再用价值,实现功能转化。赋予废弃木材新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等等。减少资源运作中的浪费,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