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12322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眶上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翼点入路相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7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2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经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总结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9.2±1.5) cm,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平均(142±32) min,住院时间平均(11.9±4.3)d,出院2个月GCS评分,恢复良好33例(86.8%),轻度残疾5例(13.2%),无重度残疾病例,无植物生存病例,出院2月后未发现颞肌萎缩的病例.和翼点入路病例组比较,术中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及术后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中,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入路,技术难度要求相对较小,更适合广泛开展.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郑州北三环工程实例,从资源投入、计划组织、制度建设、技术措施、沟通协调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使结构和线型复杂,地处车辆人流密集的闹市区的高架钢桥优质、高效
目的 初步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联合机械微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硬膜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疗效. 方法 选择日照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4例经DSA确诊的硬膜内出血性椎
目的 分析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特点,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至2012年诊治的12例肥大性下橄榄核
患者女性,28岁,因"突发抽搐2次"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无中耳炎、鼻窦炎及结核等病史.患者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抽搐两次,表现为全身强直性阵挛抽搐,伴意识障碍,来本院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5%~20%[1].对于由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采用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在合并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合并足下垂的腰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脊液(CSF)鼻漏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5例CSF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手术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在治疗成人多节段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8例成人多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前额叶白质、豆状核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 方法 以自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30例为患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