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质均衡的县城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从优质均衡视角出发,阐述了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与目标。该研究通过对江西省婺源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初三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初三学生信息素养等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健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引导优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转变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方式,以期促进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优质均衡;县城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力保障。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参与,需要更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的支撑。诚如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 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满足人民对基本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向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阶段。而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优质均衡的教育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需要通过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优质均衡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我国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均衡配置已经普及,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实现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将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注重点。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优质教育均衡配置的初始状态,也包括追求教育质量提升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优质均衡阶段。要促进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就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因此,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既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决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败的关键。
(一)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
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首先要回答优质均衡主要体现了哪些特征。不同的研究者对优质均衡有不同的观点。冯建军认为优质均衡的教育是教育内部的优质发展、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杨启亮认为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优质,前提是均衡;而刘玮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价值取向为均衡、优质、特色、个性;张茂聪认为根据内发发展理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目标是: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提出实现及教育质量提高下人的全面发展。徐小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层级是指:义务教育初始均衡水平的价值表征是公平与正义;义务教育中均衡化水平的发展旨归是质量与品质;义务教育后均衡水平的核心诉求是个性与卓越。总的来说,优质均衡首先体现在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均衡,其次是实现优质。因此,笔者认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二是要实现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三是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创新;四是要实现县域优质教育治理。通过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从而迈向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迈进。
(二)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优质均衡视角下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何?尽管人们期待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希望通过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同时,又希望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清晰、可量化、经验可复制。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教育的变革却未能跟上技术的步伐。面对未來教育的种种可能性,我们有必要通过描绘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愿景,来促使大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形成共识。因此,笔者认为,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是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让大家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奠定基础。
教育信息化能促进物化资源均衡,促进人力资源均衡,促进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均衡,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却千差万别。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缺少从优质均衡视角出发分析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研究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4月对婺源县的校长、教师、初三学生的问卷与访谈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网络平台发布,然后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完成问卷填答。共回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有效问卷2243份,初三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有效问卷2789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有效问卷160份。研究通过SPSS对三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表明三份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婺源县于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县,2013年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县;婺源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应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婺源县某小学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实践探索了“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且所有学校完成了“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其“智慧校园”主要具有实现校园日常事务管理与家校互动的智慧校园功能,建立了云录播教室和智慧钢琴教室。整体来看,江西省婺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典型性。
(二)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总体特征:差距缩小
2015年5月,婺源县正式建成“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为该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2017年,所有学校完成“智慧校园”应用。婺源县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截止到2018年11月,婺源县的全部学校实现校校通,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由于婺源县地域面积大、人口少,有264所村小、教学点,且很大一部分是“一师一校”,村小、教学点的班班通设备数配备比例为72%,91.43%的教师有教师空间,72.77%的学生有学生空间,学校网络空间全部开通。这也与陈纯槿的研究发现一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为快速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精准扶贫,该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两大特色:一是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建设,并逐步形成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学点、名师工作室的四维融合的专递课堂教学网络共同体;二是积极探索美育信息化,破解音乐课程困局,婺源县在两所小学建设了Find智慧音乐教室并投入了使用。调研过程中发现:能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婺源县投入Find智慧音乐教室,首先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是通过试点先行,激发大家对教育装备的认同。通过调研分析,婺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县域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困境:力度不够
从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角度来看,第一,婺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组织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二是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时期开展的基于三通两平台的多元应用;三是教育信息化优质提升期实施的全域网格的深度应用。在县域教育信息化优质提升时期,各校在不断完善建设机制,在全域网格下深化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第二,婺源县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婺源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政策落實以及各学校的配合,使得近年来该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设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资金的持续投入,导致了部分学校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例如,由于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运营投入比较大,许多校长在访谈过程中表示,每年信息化设备维修费用都在1万多元以上,对于学校来说承担该笔费用比较困难。第三,婺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现在只需要抓考试成绩,而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并没有很明显的成效。而婺源县尽管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同样存在执行力度不够、评估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四)县域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表现:有待提升
成熟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对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77.5%的校长认为自身信息素养不足,59.38%的校长认为平时工作任务重且没时间提升信息化领导力,40%的校长不了解信息化相关政策。第二,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需求来看,78.13%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56.88%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信息化教学前沿与发展趋势培训,47.5%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培训。第三,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得分来看,如表2所示,评价与推动维度得分最低,主要是校长关于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估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效益能力需提高;但是他们在组织与实施方面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校长会经常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培训,有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这也与我们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通过分析,婺源县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在规划与设计、评价与推动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五)县域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覆盖不广
通过问卷调查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63份。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59.15%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备课时间的比例大7:50%,83.13%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评价;第二,在信息化教研和培训方面,45.47%的教师每个月参加1次信息化教研,89.52%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在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覆盖的内容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设备的基础操作占88.63%,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如微课、电子备课)占55.06%;第三,在信息化活动参与方面,56.84%的教师参加过信息化相关活动,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参与信息化教研课题等。通过分析,婺源县域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面不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多停留在辅助教学层面,而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深入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层面缺乏认知。
(六)县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现:仍需提升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被认为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研究通过SPSS统计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第一,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素养得分最高为4.03。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教师技术素养得分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该县域所有教师都参与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且政府购买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教师都可以电子备课,并意识到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我们在一个教学点调研时,这位50多岁的教师说“如果一旦停电,一体机无法使用会使得师生都很不习惯,而且我每天都使用一体机,给学生看一些优质教学资源,经常与县城学校开展专递课堂。”第二,教师评估与诊断维度得分最低,为3.78,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得分均在3.8-4之间,表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工具层出不穷,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去适应技术的发展,积极拥抱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去寻找最适合的媒体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婺源县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提升,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七)县域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状况:表现不佳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多方面的协同作用。第一,调查数据显示,29.51%的学生家庭没有计算机设备(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而2016年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87%的城市家庭拥有电脑,该县城学生家庭与城市家庭的电脑普及率存在差距,学生接触信息设备与资源的机会不均衡。第二,从学生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如表4所示,信息道德與法律得分率较高,为3.87,而信息意识与认知、信息科学与知识、信息应用与创新的得分率不高,说明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能力需要提升。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初三学生由于中考压力较大,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不开或被其他老师占用,而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获取,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这也可能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八)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的应用现状:作用积极
深化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的应用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的基础。优质均衡视角下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尤其关注学校和课堂的实践创新应用。由于婺源县村小、教学点多,为了解决师资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婺源县成立了“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形成了“名师工作室—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四维融合的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且一共成立了六个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为推动婺源县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探索“互联网 ”时代专递课堂和同步的课堂多元应用模式,为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为破解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婺源县成立了六个教学共同体,该教学共同体以城区六所小学为核心资源校,以婺源县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师资辐射点,联合各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实行双向选择,开展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分析,目前婺源县域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关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应正视其面临的一些困境,需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来突破。针对以上困境,本文尝试提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优化政策:健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
健全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是走向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根本保障,要统筹做好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试点先行,注重发挥聚合效应、提升效益。为了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是破解当前县域基础教育投入不均衡、资源不均衡、师资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需要在投入、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持续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投入不仅包括设备的投入,还包括后期维护的投入以及持续的投入;二是加强技术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要有技术保障,建议各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团队,以保障教育信息化设备从建设走向深度应用的过程;三是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各校应积极探索设立信息化首席官,负责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包括规划设计、制度设计、文化建设、日常信息化管理等;四是建立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等考核管理办法,且需要不断评估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效益,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效益,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运用;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持续测评与跟踪机制。
(二)共同参与:引导优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技术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各方参与,共同治理,引导优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第一,引入“互联网 教育”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解决农村中心校、村小、教学点面临的困境,促进县域的教育发展均衡,全面提升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如婺源县所有学校以几乎零成本接入了“智慧校园”。第二,引导“互联网 教育”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供给,可以支持“产学研用”的创新创业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如婺源县得到了国家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支持,多个学校成立创客教育实验室。第三,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要选择普适性和可延展性的平台,要选择核心技术方面实力雄厚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确保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三)顺应潮流:推进“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变革
推进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手段,而实现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目的。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会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还可以推动基础教育教与学方式的转型发展,创造教育信息化新生态。当前,为实现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各学校要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因此,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再局限于硬件的建设,更要关注软件的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教育变革:一是要结合信息科技的成果,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如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来解决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基础教育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精准、个性化学习服务,为管理和教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要从管理层面应用深化到信息化教学应用层面,形成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更应该结合各学校的文化和理念,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应用,如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特别是农村学校,要以项目化、乡土化、常态化的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三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应用,促使更多师生主动参与建设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县城优质学校带动偏远的薄弱学校,实现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共享,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向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发展。 (四)完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不高。而要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教师是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提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能力,探索“互联网 ”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 教育”的需求。一是建议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根据县域特色研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标准;二是要提升教师数据素养,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建设开放在线课程、参与数据素养培训等;三是应积极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工程。
校長信息化领导力是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因此,首先需要提高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胜任力;其次是转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培训方式,也可以根据县域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批次培训,更需要长期跟踪和测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最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引领,使其正确理解“互联网 教育”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
(五)转变方式:助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
婺源县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了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推动教育的变革、引领县域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依托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挖掘教育大数据背后的逻辑,以数据驱动推动教育科学决策,如县域教育治理、学校布局和资源分配、家校合作、提高学校日常信息化管理效率。第二,通过教育大数据推动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为学生的评价改革提供重要支持,将推动学生评价发生转变。一是借助教育大数据技术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的刻画,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学习规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二是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可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活动,分析、追踪、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三,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的基础,因此,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愈发重要。同时,也需要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转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提倡开展项目式学习、STEAM学习、创客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优质均衡;县城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力保障。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参与,需要更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的支撑。诚如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 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满足人民对基本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向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阶段。而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优质均衡的教育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需要通过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优质均衡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我国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优质均衡是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图景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均衡配置已经普及,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实现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将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注重点。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优质教育均衡配置的初始状态,也包括追求教育质量提升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优质均衡阶段。要促进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就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因此,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既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决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败的关键。
(一)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
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首先要回答优质均衡主要体现了哪些特征。不同的研究者对优质均衡有不同的观点。冯建军认为优质均衡的教育是教育内部的优质发展、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杨启亮认为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优质,前提是均衡;而刘玮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价值取向为均衡、优质、特色、个性;张茂聪认为根据内发发展理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目标是: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提出实现及教育质量提高下人的全面发展。徐小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层级是指:义务教育初始均衡水平的价值表征是公平与正义;义务教育中均衡化水平的发展旨归是质量与品质;义务教育后均衡水平的核心诉求是个性与卓越。总的来说,优质均衡首先体现在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均衡,其次是实现优质。因此,笔者认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二是要实现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三是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创新;四是要实现县域优质教育治理。通过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从而迈向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迈进。
(二)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优质均衡视角下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何?尽管人们期待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希望通过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同时,又希望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清晰、可量化、经验可复制。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教育的变革却未能跟上技术的步伐。面对未來教育的种种可能性,我们有必要通过描绘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愿景,来促使大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形成共识。因此,笔者认为,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是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让大家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奠定基础。
二、当前现状是优质均衡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点
教育信息化能促进物化资源均衡,促进人力资源均衡,促进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均衡,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却千差万别。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缺少从优质均衡视角出发分析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研究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4月对婺源县的校长、教师、初三学生的问卷与访谈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网络平台发布,然后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完成问卷填答。共回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有效问卷2243份,初三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有效问卷2789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有效问卷160份。研究通过SPSS对三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表明三份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婺源县于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县,2013年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县;婺源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应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婺源县某小学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实践探索了“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且所有学校完成了“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其“智慧校园”主要具有实现校园日常事务管理与家校互动的智慧校园功能,建立了云录播教室和智慧钢琴教室。整体来看,江西省婺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典型性。
(二)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总体特征:差距缩小
2015年5月,婺源县正式建成“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为该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2017年,所有学校完成“智慧校园”应用。婺源县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截止到2018年11月,婺源县的全部学校实现校校通,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由于婺源县地域面积大、人口少,有264所村小、教学点,且很大一部分是“一师一校”,村小、教学点的班班通设备数配备比例为72%,91.43%的教师有教师空间,72.77%的学生有学生空间,学校网络空间全部开通。这也与陈纯槿的研究发现一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为快速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精准扶贫,该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两大特色:一是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建设,并逐步形成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学点、名师工作室的四维融合的专递课堂教学网络共同体;二是积极探索美育信息化,破解音乐课程困局,婺源县在两所小学建设了Find智慧音乐教室并投入了使用。调研过程中发现:能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婺源县投入Find智慧音乐教室,首先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是通过试点先行,激发大家对教育装备的认同。通过调研分析,婺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县域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困境:力度不够
从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角度来看,第一,婺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组织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二是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时期开展的基于三通两平台的多元应用;三是教育信息化优质提升期实施的全域网格的深度应用。在县域教育信息化优质提升时期,各校在不断完善建设机制,在全域网格下深化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第二,婺源县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婺源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政策落實以及各学校的配合,使得近年来该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设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资金的持续投入,导致了部分学校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例如,由于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运营投入比较大,许多校长在访谈过程中表示,每年信息化设备维修费用都在1万多元以上,对于学校来说承担该笔费用比较困难。第三,婺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现在只需要抓考试成绩,而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并没有很明显的成效。而婺源县尽管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同样存在执行力度不够、评估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四)县域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表现:有待提升
成熟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对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77.5%的校长认为自身信息素养不足,59.38%的校长认为平时工作任务重且没时间提升信息化领导力,40%的校长不了解信息化相关政策。第二,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需求来看,78.13%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56.88%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信息化教学前沿与发展趋势培训,47.5%的校长认为需要参加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培训。第三,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得分来看,如表2所示,评价与推动维度得分最低,主要是校长关于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估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效益能力需提高;但是他们在组织与实施方面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校长会经常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培训,有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这也与我们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通过分析,婺源县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在规划与设计、评价与推动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五)县域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覆盖不广
通过问卷调查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63份。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59.15%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备课时间的比例大7:50%,83.13%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评价;第二,在信息化教研和培训方面,45.47%的教师每个月参加1次信息化教研,89.52%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在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覆盖的内容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设备的基础操作占88.63%,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如微课、电子备课)占55.06%;第三,在信息化活动参与方面,56.84%的教师参加过信息化相关活动,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参与信息化教研课题等。通过分析,婺源县域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面不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多停留在辅助教学层面,而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深入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层面缺乏认知。
(六)县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现:仍需提升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被认为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研究通过SPSS统计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第一,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素养得分最高为4.03。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教师技术素养得分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该县域所有教师都参与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且政府购买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教师都可以电子备课,并意识到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我们在一个教学点调研时,这位50多岁的教师说“如果一旦停电,一体机无法使用会使得师生都很不习惯,而且我每天都使用一体机,给学生看一些优质教学资源,经常与县城学校开展专递课堂。”第二,教师评估与诊断维度得分最低,为3.78,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得分均在3.8-4之间,表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工具层出不穷,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去适应技术的发展,积极拥抱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去寻找最适合的媒体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婺源县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提升,特别是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七)县域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状况:表现不佳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多方面的协同作用。第一,调查数据显示,29.51%的学生家庭没有计算机设备(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而2016年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87%的城市家庭拥有电脑,该县城学生家庭与城市家庭的电脑普及率存在差距,学生接触信息设备与资源的机会不均衡。第二,从学生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如表4所示,信息道德與法律得分率较高,为3.87,而信息意识与认知、信息科学与知识、信息应用与创新的得分率不高,说明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能力需要提升。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初三学生由于中考压力较大,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不开或被其他老师占用,而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获取,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这也可能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八)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的应用现状:作用积极
深化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的应用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的基础。优质均衡视角下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尤其关注学校和课堂的实践创新应用。由于婺源县村小、教学点多,为了解决师资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婺源县成立了“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形成了“名师工作室—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四维融合的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且一共成立了六个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为推动婺源县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探索“互联网 ”时代专递课堂和同步的课堂多元应用模式,为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为破解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婺源县成立了六个教学共同体,该教学共同体以城区六所小学为核心资源校,以婺源县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师资辐射点,联合各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实行双向选择,开展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分析,目前婺源县域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三、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关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应正视其面临的一些困境,需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来突破。针对以上困境,本文尝试提出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优化政策:健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
健全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是走向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根本保障,要统筹做好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试点先行,注重发挥聚合效应、提升效益。为了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是破解当前县域基础教育投入不均衡、资源不均衡、师资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需要在投入、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持续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投入不仅包括设备的投入,还包括后期维护的投入以及持续的投入;二是加强技术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要有技术保障,建议各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团队,以保障教育信息化设备从建设走向深度应用的过程;三是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各校应积极探索设立信息化首席官,负责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包括规划设计、制度设计、文化建设、日常信息化管理等;四是建立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等考核管理办法,且需要不断评估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效益,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效益,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运用;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持续测评与跟踪机制。
(二)共同参与:引导优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技术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各方参与,共同治理,引导优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第一,引入“互联网 教育”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服务,解决农村中心校、村小、教学点面临的困境,促进县域的教育发展均衡,全面提升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如婺源县所有学校以几乎零成本接入了“智慧校园”。第二,引导“互联网 教育”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供给,可以支持“产学研用”的创新创业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如婺源县得到了国家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支持,多个学校成立创客教育实验室。第三,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要选择普适性和可延展性的平台,要选择核心技术方面实力雄厚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确保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三)顺应潮流:推进“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变革
推进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手段,而实现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目的。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会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还可以推动基础教育教与学方式的转型发展,创造教育信息化新生态。当前,为实现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各学校要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因此,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再局限于硬件的建设,更要关注软件的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教育变革:一是要结合信息科技的成果,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如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来解决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基础教育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精准、个性化学习服务,为管理和教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要从管理层面应用深化到信息化教学应用层面,形成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更应该结合各学校的文化和理念,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应用,如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特别是农村学校,要以项目化、乡土化、常态化的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三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应用,促使更多师生主动参与建设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县城优质学校带动偏远的薄弱学校,实现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共享,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向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发展。 (四)完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不高。而要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教师是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提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能力,探索“互联网 ”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 教育”的需求。一是建议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根据县域特色研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标准;二是要提升教师数据素养,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建设开放在线课程、参与数据素养培训等;三是应积极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工程。
校長信息化领导力是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因此,首先需要提高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胜任力;其次是转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培训方式,也可以根据县域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批次培训,更需要长期跟踪和测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最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引领,使其正确理解“互联网 教育”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
(五)转变方式:助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
婺源县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了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推动教育的变革、引领县域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依托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挖掘教育大数据背后的逻辑,以数据驱动推动教育科学决策,如县域教育治理、学校布局和资源分配、家校合作、提高学校日常信息化管理效率。第二,通过教育大数据推动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优质均衡的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为学生的评价改革提供重要支持,将推动学生评价发生转变。一是借助教育大数据技术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的刻画,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学习规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二是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可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活动,分析、追踪、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三,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的基础,因此,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愈发重要。同时,也需要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转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提倡开展项目式学习、STEAM学习、创客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