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的《卖炭翁》刻画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以作者目睹的个例表现当时社会底层全景,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1.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四句从三个层面交代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首先是烧炭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千余斤”的炭,先一斧一斧地“伐薪”,再一窑一窑地“烧炭”,然后才能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其次是工作地点的荒凉。“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由这个地点,我们还可以想见卖炭翁的生活境况,没有土地,孤苦伶仃,烧炭卖炭是他生存的唯一依靠。最后是烧炭过程的艰辛。整个烧炭过程,卖炭翁的脸是烟火色的,鬓发是灰白的,十指是乌黑的,苍苍的鬓发突出在灰黑色的背景下,以鲜明的富有质感的画面,表现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存的苦难。
   2.卖炭翁的贫寒与卖炭行程的艰辛。首先,从卖炭翁卖炭的目的看,足见其贫寒。“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翁年老体弱,却仍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什么?仅仅渴望有穿的、有吃的,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这样的设问,为后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恶行做好了铺垫。其次,从卖炭翁卖炭前的心理活动看,足见其贫寒。卖炭翁明明“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什么?因为他将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了。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艰难、极度贫寒的表现。对于卖炭翁的这种处境,诗人用“可怜”二字表达了自己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第三,卖炭翁卖炭的行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一是天气恶劣,“夜来城外一尺雪”。虽然这是卖炭翁所盼的,但身穿单衣的老人,面对这样“一尺雪”的天气,其行程的艰难和所面临的苦难不难想象。二是车重,道路难行。这一车炭,有“千余斤”,很沉重,地面又有一尺厚的雪,是“辗冰辙”前进。到了市南门外,又是泥泞的路,还要在“泥中歇”。三是路途遥远,时间漫长。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途遥远,卖炭翁“晓驾炭车”出发,到“日已高”时才到达,足见艰辛。四是牛困人饥。“牛困人饥”是互文,牛困人也困,人饥牛也饥,但却无粮食充饥、无处歇息,只能“市南门外泥中歇”。虽然卖炭翁的生活如此艰辛,但因为是去卖炭,所以我们和他一样,心里还是怀着改善生活的希望和一丝美好的渴望。
   3.卖炭翁生活艰辛与贫寒的原因。“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太监及其爪牙骑着马“翩翩”而来,这“翩翩”的轻快与卖炭翁“辗冰辙”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接着通过“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示“宫市”的实质就是“皇宫里需要的物品到市场上随便给点钱就拿”的公开掠夺。诗人将“千余斤”的“一车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将狐假虎威、耀武扬威的宫使与“惜不得”的卖炭翁进行对比,让读者在哀叹中对卖炭翁产生了更大的同情,这千余斤的炭,这多日的艰辛付出,这一路的希望,都化作了泡影!这空着的肚子,这困乏的身子,这接下来的日子,卖炭翁该怎么办?同时,也对宫使的掠夺行为产生了更深的愤怒,他们掠夺去的,是卖炭翁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浇成的满怀渴望、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卖炭翁生存的希望和权利。
其他文献
文题速递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行走在路上。旅行是我们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途径之一。旅行之后,用文字记录下沿途的美丽风景、美妙体验、灵动感悟,便是游记类作文的主要内容。要写好此类作
期刊
踏进哈尔滨市最大的法庭,轻轻抚摸琥珀色的桌案,细滑却冰冷的感觉油然而生。实木刻制的法槌,静静地卧在案台上,未来的某一时刻,它将一跃而起,掷地有声,奏响开庭审理的集结号。   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16级5班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同学们轮流坐上审判席,居高临下,环顾四周。每一位同学都神情肃穆,庄严稳重,他们或端坐、或沉思,与刚进入法院时活跃、洒脱的“淘气包”判若两人。   审判
期刊
热点聚焦  曾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禁令一出,社会反响热烈,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一些议论,如:小低年级孩子不具备记作业的能力,怎么办?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当日学习情况,
期刊
秋夜,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丝从窗口轻轻洒落在书桌上,濡湿了那个记载着初中时光的日记本,我用手轻轻抹去扉页的雨水,雨的寒意让我的心也有点潮湿。升入初中后,低迷的成绩无疑是我的一个噩梦,我久久无法从中走出来。   次日清晨,阳光柔和地照进窗台,窗外的榕树被昨夜的雨洗得碧透,木芙蓉绽开了秋天第一朵绯红的花。我的心情不由得舒畅起来,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低头翻阅着一本杂志,我看到了一个小故事。   那一年,国
期刊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以人体组织为原材料的“完整”心脏。   研究人员当天在特拉维夫大学展示他们制作的心脏,大小与樱桃相仿。法新社援引这一项目牵头人塔勒·德维尔的话报道,先前3D打印的心脏没有细胞或血管,而他们“首次”打印出“完整心脏,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   如今,心血管疾病占到人们死亡原因的很大比例,而且等待心脏手术的患者也特别多。
期刊
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00余字,“不”字就出现了11次。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   1.传递作者的呼告,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不”字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暗示能掌控千里马命运的人根本不是伯乐,而是碌碌平庸之辈。这个“不”,流露着作者对伯乐的强烈呼求
期刊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B.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护卫)   D.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能得到)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期刊
外公真的老了。他倚坐在破旧的摇椅上,费力地仰头看电视,他看不清了,只能望见几个花白的身影在屏幕上闪动着。他的耳朵也聋了,却在我跨进门的刹那,抬起头,望向我,眼里满是欣喜。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是很能干的。   外公烧得一手好菜。小时候我放学回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便循着诱人的香气奔进厨房。外公便笑骂我:“小馋虫,先把书包放好,再去洗手,饭菜不会跑掉的。”我嘟着嘴,装作从厨房往出走的样子,却趁外公
期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油馍 大彻大悟  行辈(háng) 戛然而止(gā)   B.羁绊 草长莺飞  两栖(qī) 销声匿迹(nì)   C.朦胧 人情世故  斡旋(wò) 挑拨离间(jiān)   D.恬静 贪为观止  怅惘(chàng) 强词夺理(qiǎ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期刊
这是发生在雪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户外,细碎的雪一直在飘着,温度也已经降到了零下。   我裹上围巾,戴上手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极不情愿地从县城一家书店走出来。   我在马路上疾速跑着,想快点摆脱这恼人的严寒,奔入温暖的家中。一不小心,脚踩到一堆刚刚被清洁工人扫积起来的雪,整个人扑倒在雪堆里,鞋里灌满了冰冷刺骨的雪,脖子上的围巾也松开了,阴冷的风吹进失去保护的脖颈里,激起一层鸡皮疙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