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门四家”首次齐聚粤博解密中国传统山水画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乱纷争的魏晋南北朝,在道家“天人合一”、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思想影响下,不安的人们将视线从人与事转移到山与水,寄情其中,寻求安抚与慰藉。山与水犹如一剂良药,治愈了惶恐的人们,也促成了依附人物画存在的山水画独立成科。自此,文人画师们将情思与山水交融,付诸笔端,在勾皴点染、干湿浓淡、开合散聚中追求意境与气韵,于艺术主张与情感表达中探索风格传变,创作出不朽的山水画作。作为临摹学习的画稿、情感交流的媒介、活动事件的纪实、高端定制的礼物、点缀装饰的商品……山水画承载着千余年来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思想。
  当下,喧嚣的“石屎森林”里,躁动的心需要一场山水之旅给予安抚。为此,广东省博物馆在暑假档期,精心策划了一场探秘“山水”之旅。
  此次展览摆脱了以往惯用的繪画史为纲的策展思路,转向以知识普及为立足点,以轻松的语言和多样的展示手段,全方位解剖山水画的相关要点。利用综合性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从中挑选书画、自然矿物标本、陶瓷、玉器杂项、古籍等多门类的文物近130件/套,分为山水之源、山水之法、山水之美、山水之用、山水之脉五个部分,分别解密山水画的起源、技法、美学、功用与发展脉络。此次展览以知识普及为出发点,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材料如颜料、墨、宣纸、毛笔、印章等入手,还原绘画元素,将绘画技法与馆藏山水画作一一对应,实例图解,归纳绘画的创作规律及用途,引导观众欣赏山水之美,梳理发展脉络,品味中国传统山水之魅力。


  展览开篇为“山水之源”,简明扼要讲述了山水画的起源。中国传统山水画,可简称“山水”,萌芽于原始社会,长久以来作为配角依附于画中。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与动荡促使人们在山林中寻找慰藉,儒、道、释的相互融通,推动着山水画独立成科。
  该版块只展出了一件作品,南宋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卷》。画中描绘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水边的一场著名辩论。这场辩论诞生了惠子的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的名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件作品反映了道家从自然中体悟万物、认识世界的思想核心,这种观念使山水画有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借山水明志成了后世绘者的常态。
  第二个版块“山水之法”详细解读了山水画赋色、用笔、取景、构图的方法。
  首先是“赋色篇”。以前绘画都称“丹青”,直到民国为了区别“西洋画”才有了“中国画”的说法。丹和青本来是两种颜料,用“丹青”指代绘画可以看出颜色的重要性,后来流行的水墨画要远远晚于设色用彩的画法,宋元时期,在文人们的推动下,水墨山水才风行天下。
  然后是“用笔篇”。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之象的观察与领会,根据笔性结合水墨特性,形成“勾、皴、点、染”四种独特的运笔方法,以此塑造山水的体积感和质感,这也是山水画技法绕不开的基本功。
  其中,勾斫用于画线,勾为细长线,斫为短粗线,主要表现轮廓和结构。皴擦用于表现山石树木的质地和结构,用笔较干。轻起重落,皴擦之间需留空白,呈现通透之感。皴可表现阴阳、纹理、凹凸;擦是在皴的基础上,用淡墨擦拂,皴擦常一起使用。
  本次展出的这套明代董其昌的《山水册页》,是古人学画山水的一册绝佳的入门教材,画中对勾线、皴点、晕染分步示范,重点强调山水取景、留位布局、以书入画等法则的重要性,线条柔中带骨、墨色苍润,清代广东南海著名画家谢兰生初学山水就是从这本册子入手的。
  接着是“视觉篇”,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画家以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形式,对山水成像所产生的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采用散点透视法,结合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觉取景,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山水境界。


  最后是“构图篇”,构图亦称“章法”、“布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称“经营位置”。讲究取景与取势,以合情合理和谐地安排画面的内容为准则,形成了“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为基础的构图模式。
  第三个版块为“山水之美”,分为哲理、意境、才情、游趣四个部分。
  山水画受儒、道、释三大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合情合理和谐地安排画面,形成了诸如宾主、呼应、开合、远近、争让、推拉、开合、纵横、虚实、藏露等具有互补关系的哲理之美。
  “意”是情感、理想的主观表达,“境”是物象的客观反映。画家在表现山水时,注重“意” 对“境”的融入,追求心物为一,像外有像。他们常采用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少胜多的手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艺术高度。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画家开始流行在画面中展露才情,留白处题诗,点出画中之意。加之可用于直抒胸臆的书法笔触,使题诗与画中之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而一枚朱砂印章,更是赋予了偏重黑白水墨的中国画点睛之妙。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曰“世之笃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因而,画家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成就了游趣之美。


  第四个版块为“山水之用”,主要有雅集、临习、祝寿、归隐、送别、怀念、以诗入画、纪游之用。山水画家观察四季、朝暮时间变化,体悟山水自然造化,在创作中传递对大自然的崇敬,对理想家园的向往。他们巧酌心思,传移模写,寄语祝福,抒发情感,记录过往,赋予每件作品不同的意义,留下一段段前世今生的故事。
  第五个版块为“山水之脉”,中国山水画开篇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画家辈出,画派纷呈。山水画家的美学思想、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深深地烙上时代与个人的印记,在传承与变革中,留存下的珍贵画作,见证并延续着中国山水画脉。
  据介绍,此次展览得到天津博物馆的鼎力支持,将馆藏三件重量级作品赴粤展出,包括南宋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卷》、元代陈选的《岩阿琪树图轴》、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轴》。其中,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卷》、元代陈选《岩阿琪树图轴》两件作品首次踏出家门做客粤博,为本次展览助威,向观众展现南宋山水一边一角的典型风格特点以及元代文人山水承前启后,对清代山水画风的影响;明代仇英作品并不多,此次代表作的到来,更是让粤博首次实现“吴门四家”齐聚一堂的夙愿。
  此外,北宋《群峰晴雪图》也历经三年再度展出,是为纪念刚刚过世的吴南生先生,也向所有无私捐赠者致敬。据悉,吴南生先生于1994年将《群峰晴雪图》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馆藏古代山水画的镇馆之宝之一。
其他文献
生命是美丽的,她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几千年前,古人就以“金、木、水、火、土”感知生命,描绘生命.他们原始地感知了生命的颜色,朴素地描绘了生命的斑斓.生
2014年2月13日,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陈秋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好“五个坚持”,进一步巩固深化“四风”、“六病”整改成果,坚持不懈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165元提高到现在的6660元,年均增长8.5%,靠什么?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半亩多,3000多万农村人口不可能都拴在土地上,浙江
7月20日,由陈履生担当学术主持,游江策划,深圳美术馆主办的“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  深圳美术馆建馆40多年来利用特区“文化窗口”的作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积极推进海内外艺术交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圳展览馆(1986年更名为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弘扬中国艺术的重要美术展览,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书画展”、“明清以来广东书画展
期刊
现代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产权得到了进一步明晰,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情况,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主要的经营目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
期刊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知识点,为日后学生学习深层次知识打基础.所以,此阶段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知识积累与记忆,实现高效学习.此过程中阅读学习所占比重较大,教师应
【提要】以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供给失灵”为内在本质的供给侧困境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桎梏。破解密码在于从供给侧改革为思路,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实现从“一
在2014年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提出要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红锥被列为第一位。广西是红锥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已近200万亩,分布在桂中、桂东和桂西地区,向东